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12月2日消息,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有关要求,引导中央企业用好创业投资基金这一市场化工具,打造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央企业共管理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主要投向了先进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
来看政策要点:
1.中央企业创投基金要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
2.中央企业创投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
3.支持中央企业围绕主责主业,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技术,发起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创业投资基金;
4.中央企业要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战略引导、产业应用、资源对接、资本运作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中央企业并购,也可上市、股权转让;
5.建立以功能作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既要“算总账”,还要“算大账”,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
6.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置较高容错率;
7.在各类监督检查中,更加关注基金投资组合整体而非单个项目、关注功能作用和战略价值而非短期财务盈亏、关注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而非当前阶段性问题;
8.中央企业创投基金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为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对于早期项目,可以适当简化资产评估、尽职调查程序,授权投资团队在一定投资额度内自主决策。
优化出资人政策供给、拓宽资金来源
根据政策要求,中央企业创投基金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长期支持陪伴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壮大,中央企业创投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
政策对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分别给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支持中央企业围绕主责主业,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技术,发起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创业投资基金。
二是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发挥母子基金放大投资功能。
政策明确,要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吸引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共同参与,引领各类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开展有效投资,带动形成创业投资资本集群。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中央企业有序规范推进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作,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
健全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针对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的要求。
包括建立以功能作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既要“算总账”,对整体投资组合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还要“算大账”,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
政策措施提出,中央企业创投基金合理容忍正常投资风险,根据投资策略合理确定风险容忍度,设置容错率,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置较高容错率。在各类监督检查中,更加关注基金投资组合整体而非单个项目、关注功能作用和战略价值而非短期财务盈亏、关注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而非当前阶段性问题。
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尽职合规免予问责机制。符合基金功能定位和投资策略的项目出现投资失败、未达预期或者探索性失误,相关人员依法合规、履行忠实义务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可按照规定不予、免予问责。
遵循基金市场运作规律,既突出“放得活”,又体现“管得住”。中央企业创投基金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为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对于早期项目,可以适当简化资产评估、尽职调查程序,授权投资团队在一定投资额度内自主决策。中央企业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投资团队与基金深度绑定,与出资人共进退。
年内央地建立完善激励容错免责机制提速
给予国资创投更高试错包容度和更长回收期限是相关主体最为关注的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投17条”以及多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明确提出壮大和发展耐心资本,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年内来看,广东、湖北等多地已经发文,明确建立国资创投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
根据《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最新调研显示,超六成(63.16%)受访机构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其中近半数(48.87%)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更加宽松友好的风险包容氛围正在营造建立。
激励机制方面,超八成(84.96%)受访机构已采用绩效考核体系,侧重关注投资进度、财务回报及产业引导效应。而建立激励机制的受访机构刚过半数(57.14%),集中体现在“投资”和“退出”环节,激励机制实现“募投管退”全环节覆盖的机构仅有不到四成(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