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另类”关爱

文摘   情感   2025-01-14 12:13   内蒙古  

在宁城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那扇紧闭的大门后,藏着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生命以最脆弱的姿态呈现,大多数患者处于无意识或躁动状态,各种仪器发出的滴答声交织成一曲生命的挣扎之歌。而在病床之上,约束带——这个引发诸多争议的物件,成为了守护患者的一道特殊“防线”。

初次踏入ICU,目光很容易被那些闪烁的监测仪、盘旋的输液管吸引,可一旦注意到患者四肢上的约束带,心里难免“咯噔”一下。从表面看,约束带紧紧地固定着患者的手腕、脚踝,限制了他们的行动,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健康的人享受着自由活动的惬意,可这里的患者却连抬手、翻身这般简单动作都被约束,像是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权利。

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当近距离观察这些患者的状况,便能理解这无奈之举背后的深情。一位因车祸重伤入院的年轻人,脑部遭受重创,陷入深度昏迷后却不时伴有四肢抽搐、躁动。若没有约束带,他很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扯掉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电极,这些维系生命的“救命稻草”一旦脱离,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约束带虽限制了躯体自由,却为脆弱的生命撑开了保护伞,让医护人员能有机会施展救治手段,为患者抢回生机。

对于躁动患者,约束带还是防止自我伤害的关键。曾有一位患有严重脑梗的老年患者,在意识混沌时,双手不停挥舞,指甲划过自己的脸颊,瞬间留下道道血痕。医护人员紧急为其用上约束带,调整至合适松紧度,既避免了再受皮肉之苦,又保障了后续治疗顺利进行。这看似冷酷的约束,实则饱含对患者身体完整性的珍视,是在混乱状态下所能给予的最贴心守护。

ICU病房,医护人员对约束带的使用绝非随意为之。每一次系上约束带前,他们都会细致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程度、躁动频率,只为精准判断约束的必要性。而且,这期间的护理工作更加精细入微。定时查看约束部位皮肤,轻轻按摩以防压疮;时刻留意患者情绪变化,一旦躁动缓解,便第一时间松开约束,给予短暂自由活动时间。这是在“约束”与“自由”间寻找平衡,用专业与爱心,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身心不适。

从伦理角度剖析,约束带的存在也经得起考量。在医学的天平上,一端是患者当下对自由行动的本能渴望,另一端是生命延续、身体康复的长远利益。当短期的约束能换来日后健康生活的可能,当权衡利弊后发现这是减少伤害、挽救生命的最优解,那这份暂时的“不自由”便有了非凡意义。它不是对人权的漠视,而是在极端状况下,为守护生命尊严、重燃生活希望所做的妥协。

宁城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这一幕,只是全国ICU病房的缩影。约束带所承载的“另类”关爱,每天都在这些与死神博弈的战场上默默上演。它提醒着我们,医学的温度不单体现在治愈病痛的高超技艺,还在于面对两难抉择时,那毅然站在生命这一边的果敢,用看似冰冷的方式,传递炽热的守护力量,等待患者苏醒,重归自由天地。

文字/重症医学科  李立永
校稿/企划部  白   洋
编辑/企划部  丛尚龙
  编审/企划部  零   度

宁医故事汇
《宁城县医院报》服务平台 用有温度的文字 讲有灵魂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