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百年古圩 品温暖乡情》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骆怡
平桂区融媒体中心 张然然 陈志灵
报纸版面截图
1月19日,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洒向大地,村庄从沉睡中缓缓苏醒,屋顶上,袅袅炊烟悠悠升起,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乡村晨景图,也预示着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即将迎来一场特殊的盛会——一年仅一次的传统圩日。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春节将至。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迎来了一年只赶一次的传统圩日。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这圩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浓浓的乡情,宛如一场盛大的乡村嘉年华,在村民们的翘首期盼中如期而至。“今天农历十二月二十了,你们啥时候回来赶圩?我备好了芋头面浆,打算卖灯盏糍嘞!”五桂桥桥头,村民刘大哥操着亲切的客家乡音给亲友打电话,热情邀请他们回家。五桂桥,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古石桥,宛如一位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桥下,小凉河潺潺流淌,河水清澈。马峰村的传统圩街就依傍着小凉河,满是烟火气。学生们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峰村圩街上套圈。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刘大哥每年圩日都会准时出摊。对他而言,摆摊不只是营生,更是对这份热闹与传统的坚守。在摊位上,他熟练地用一口油锅、一只灯盏形铁皮模具制作灯盏糍。先把模具放到油锅里预热,再盛上混着芋头丝的面浆炸制。不一会儿,金黄酥脆、香气扑鼻的灯盏糍就做好了。
摊贩一大早就在圩街上准备特色小吃灯盏糍。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小时候最馋这个灯盏糍了,每次赶圩必吃。”村民谢美珍回忆童年,眼中满是温柔。灯盏糍的味道,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是乡情的寄托。10时许,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圩街沸腾起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一片喧嚣。“大的10元2串,小的5元2串……”卖糖葫芦的摊主来得早,占据圩街中部进出口的好位置叫卖。那一串串糖葫芦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十分诱人。路过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来上两串。摊主递出糖葫芦时,笑容如糖衣般甜蜜。
热闹的马峰古圩。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
1公里多的圩街两侧,摊位鳞次栉比。红彤彤的春联、精美的窗花,洋溢着节日氛围;新颖的鞋帽、新衣,展现着生活品质;制作精良的竹编、器皿,凝聚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香气扑鼻的腊味、糍粑……春节所需的年货,在这里都能买到。
村民正在圩街上置办年货用品。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
外地客商也赶来摆摊,为这个特别的圩日增添了许多热闹气息。岳宏扬来自八步区开山镇,他的小货车装满了红薯粉条。“这是开山特产,全手工制作,过年必备。打火锅,炒酸辣粉都好吃!”他热情地介绍,在这一年一次的圩日,一车红薯粉根本不愁销。“一回生二回熟,好多摊主我都认识。像这位从桂林阳朔来卖蜂蜜的,我每年都会找他买一罐,都有五六年了。”从沙田镇龙井村来赶圩的李佳双笑着说。对她而言,赶圩是春节前重要的仪式。摊主和顾客就像一年一约的老友,相聚时聊聊家常,充满人情味。在广西,像马峰古圩这样一年举办一次的传统圩日并不常见。马峰村党总支书记丘居炜介绍,以前临近过年,马峰村一带没有集中采购年货的地方,大家就约在农历十二月二十这天,把家里多余的物品拿到街上交换。这个传统延续了百年,随着时间推移和生活条件改善,慢慢演变成如今一年一圩的热闹场景。交易方式从物物交换变为买卖交易,参与交易的地域范围也从本村扩大到邻村乃至贺州其他县(区),甚至其他省市。“大家早已把这个圩日当成了不能错过的传统节日了。”丘居炜感慨地说,“不管走多远,游子都会尽量回来赶圩、置办年货。这圩日,既是春节前的预热,也是乡情的凝聚,让年味更浓。”临近中午,圩街水泄不通。卖灯盏糍的刘大哥忙得满脸通红却乐在其中;糖葫芦摊主的草靶子空了仍笑意不减。返乡的人们在灯盏糍的味道中找回了童年赶圩的记忆;牵着大人衣角的孩童,在糖葫芦的香甜里开启了赶圩的记忆。
圩街上一父亲正给女儿挑选棉花糖。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夏晓云 摄五桂桥上也满是休憩的人,他们或谈天说地,或欣赏圩街的热闹。这座古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赶圩人的身影。“时代在发展,生活好了,农村物流方便,网购能买到全国各地的东西。为啥这圩日还是人山人海?”丘居炜的话引人深思。
在马峰村,人们格外珍视圩日里的旧时光和相关的人与事。对传统的坚守、对乡情的眷恋,让马峰古圩历经百年仍生机勃勃。它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情感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游子与家乡,是人们心中永恒的温暖港湾,让我们看到乡村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策划丨刘昆
记者丨夏晓云 骆怡 平桂区融媒体中心 张然然 陈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