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了解汕尾9项国家级非遗: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汕尾滚地金龙、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汕尾渔歌。
相传,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迁居到汕尾陆丰大安镇南溪村时,带来滚地金龙舞并在此地传承至今。2006年5月20日,汕尾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安滚地金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属于龙舞的一种,适合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滚地金龙体现了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据传承人黄宽远的介绍和所提供的史料看,滚地金龙是以龙为特色的民间广场艺术,它是在地上翻滚起舞的道具舞,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代代相传的滚地金龙:龙头用竹篾精工扎制,蒙以绢纱和纱纸,再绘彩点金,龙身用丈余长、两米宽的布制成龙被,再在上面点彩描鳞,末端绘制龙尾,便告完成。表演时,唢呐锣鼓奏起,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互相配合席地伸缩翻滚,在地上模仿龙的动作。
舞蹈造型动作栩栩如生,舞韵独特,以滚为主,十分动人。舞蹈由开场见礼、打回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等八个环节组成,金龙随之做出腾、挪、翻、滚等一连串的动作。舞动时,只见它时而卧伏于地,形似沐浴,一伸一缩,如游云戏水;时而勾头勾尾,伸筋舔鳞;时而又半睡半醒,伸头附耳,好像在细听雷鸣。忽然间,金龙迎雷起舞,精神奋发,复回行龙动作,头尾都挺了起来;继而盘旋踔跃……整组舞蹈动作紧凑,没有停顿间歇,一气呵成。表演中模仿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
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
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林晋巧
责编|杨明森
审核|许海东
审核|许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