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央视台柱子”,因误诊癌症辞职,9年后,上离婚综艺翻红

情感   2024-11-18 11:55   北京  

01

在《再见爱人》综艺中,张泉灵采访黄圣依与杨子,短短几个问题,问得黄圣依不知所措。


张泉灵:“你有个人资产吗?”


黄圣依:“我个人名下吗?不是我们夫妻共有的吗?”


张泉灵:“你搞不搞得清楚,个人财产是什么意思?你是挣钱的人,你知道你的钱在哪吗?”


黄圣依的脸上满是错愕,一向爱说教的杨子沉默不语。



黄圣依表示自己不清楚个人资产状况,不少人对她的财务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


张泉灵以一贯的敏锐,继续向杨子抛出更为尖锐的问题,“如果黄圣依消失了,对你有什么影响?”


杨子:“其实没啥影响。”


张泉灵都看不下去了,继续追问:“你真觉得她对家庭没有贡献吗?”


杨子一脸不屑:“她不是带着孩子走吗?”



那次对话结尾,张泉灵留给黄圣依的最后一句话是,“姑娘,花点儿心思吧”。


在乌镇戏剧节,张泉灵走在路上,被游客抓住问道:“《再见爱人》有剧本吗?”


“没有本,没有本,没有本!真实世界比剧本癫狂多了!”


多年过去,张泉灵依然真实、犀利。



近些年,光鲜亮丽的央视女记者从不缺少话题,从倪萍到周涛、朱迅、董卿……

有的已经退居幕后,有的依然坚守,有的成功转型。


在这其中,张泉灵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


2015年,42岁的张泉灵从央视离职,投身创投界,之后加入少年得到,担任董事长。


“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这种心性,从很早便可窥见一二。


年轻时的张泉灵

02

张泉灵是上海姑娘,生于弄堂,成长于石库门,一共七户人家,大家共用一个水龙头。


为了上学不迟到,她从小就践行效率二字,也学会了上海人的“识趣”,她接上一杯水,索性蹲在路边迅速刷牙。


高考那年,原本想做律师的张泉灵却阴差阳错地学了德语。

1992年,她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


刚入学那段时间,班里同学用德语向她打招呼,她听不懂,面露尴尬,还被同学嘲笑:“你难道不是来学德语的吗?”


张泉灵这才得知,原来报考北大德语专业的同学大多有一些德语基础,只有自己一片空白。


她咬牙决定从大一开始给自己设定详细的德语学习计划。

自那之后,图书馆、自习室几乎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泉灵成为了同学里最不合群的那个人。



上天会厚待那些努力、执拗的人。

大学第一年结束,张泉灵便修完四年所有选修课的总学分,这让老师与同学都感到很意外。


读书期间,张泉灵主持了北京大学与央视共同制作的栏目《中华文明之光》。

一百多集节目,她带着摄像团队去到全国各地追溯中国历史的发展故事。


“记者这个职业太好玩了,永远在见新鲜的人和新鲜的事情。”


到了大四,张泉灵拍了一部电视剧《阳光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视剧展播,她在剧中饰演男主角撒贝宁的女朋友。


撒贝宁与张泉灵

1997年,从北大毕业后,张泉灵遇到央视招人。

她想到读书时做记者的奇妙体验,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对社会的公开招聘。

之后顺利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成为《中国报道》的记者与主持人。


在这里,张泉灵先后做了无形资产、中国第一批国有企业改制等选题,宏大命题下的个人命运,最为牵动她敏感的神经。


在三峡,她赶上第一次大坝截流,之后三峡的清库爆破张泉灵也在。


在众生相中,张泉灵感知到命运与世界的复杂性。


张泉灵到敦煌采访樊锦诗

千禧年来了,新的世界正在逼近。


张泉灵先后成为《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会客厅》的主持人。

通过采访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基层群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新闻本身的动人之处。


不过张泉灵不满足于坐在舒服的演播室,她总说自己是一位记者,再是主持人。


“记者的一辈子相当于别人活了几辈子,这能满足我蓬勃的好奇心。”



2002年,张泉灵主动要求到阿富汗北部地震灾区作电视采访,她成为第一位亲身到战地进行报道的女记者。


那时的她根本来不及害怕,她只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当时的她所处之地四周一片废墟,放眼望去是满目疮痍的景象,地上到处是子弹壳,还有随时准备开火的坦克。


最危险的一次,子弹明晃晃地从她耳边呼啸而过,她甚至来不及反应自己的耳朵是否还健在。


奔走在异国危险的硝烟之中,她只为探寻发生在个体生命身上的故事。

生存环境极为艰苦,没地方休息,张泉灵就和几个大男人睡在一间屋子里。


在外采访,她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别的记者不敢去的地方,她去。



非典期间,她更是每天做到三小时的直播,不惮以素颜甚至狼狈的模样,出现在摄像机前进行报道。


身边很多人不理解张泉灵为何要让自己如此辛苦。

她只知道这是自己喜欢做的,她找到了被镁光灯照耀的主播台上没有的自在。


当张泉灵从舒适的演播室里走出去,甚至离开了自己感到安全、熟悉的城市,她反而找到了归属感。




03

最广为人知的那场报道,发生在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


彼时的张泉灵,刚刚结束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传递。

本应回家休息的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从拉萨赶到汶川,成为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央视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张泉灵原本计划13号抵达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休整三天,以此缓解从高原直接到平原的醉氧反应。


地震发生后,张泉灵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早一天去了青城山,会是如何不堪设想的结果,逃过一劫的她心想:


“我是做新闻的,我必须要去地震现场。”


张泉灵在四川地震灾区现场进行报道‍‍‍‍‍

她翻山越岭到滚石塌方处进行现场报道,徒步走了整整9个小时。


这场灾难规模浩大,无数人生死未卜,看到眼前的废墟后,张泉灵内心承受巨大的折磨,她跑到帐篷里放声大哭。


她只允许自己短暂悲痛几分钟,随后站在摄像机前为所有关注灾情的人进行专业报道。


在接下来的十天时间里,张泉灵从成都、都江堰、绵阳、汶川、北川等地,发回大量现场报道。

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无不触动着她的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汶川灾区现场有几个场景,是她永远忘不掉的画面。


张泉灵记得那天走了9个小时进漩口,一路上余震不断,她刚刚经过,半座山就垮了下来。


到现场后已经是深夜,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她问一个路过的老乡:“你们受灾了吗?”


那位老乡说:“我们的房子碎了。”


张泉灵走了9个小时,终于走到汶川县漩口镇‍‍‍‍‍‍‍‍

直到次日清晨天蒙蒙亮,张泉灵看见眼前的景象,才体会到老乡口中的用词“碎了”极其准确。


房屋倒塌,电力设施也遭到了完全的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因此对人的伤害不算很大。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在人群中,张泉灵见到令自己毕生难忘的画面。


她来到灾区十几天了,第一次见到脸上化着淡妆、挂着微笑的人。

这个女孩姓王,看上去年龄不大,来灾区给灾民们做心理疏导。


女孩说:“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做这个工作必须得让所有地震后受伤的人、躺在病床上的人觉得有阳光,有未来。”


张泉灵采访一位灾区心理疏导师‍‍‍

在前方的救灾现场,救灾人员的主力大多数是八零后。

那段时间,张泉灵经历的都是感动的事情,她在医院采访过一位八零后的大学生志愿者。


当时这位志愿者在军区总医院陪护病人,张泉灵看见她正在替病人揉骨折的腿,轻轻地按摩。


张泉灵故意没有先去采访她,心想这个动作,她会坚持多久。


半小时后,张泉灵回到那个病房,发现那位女志愿者依然在重复同一动作,一边轻柔地按摩,一边与病人聊天。


张泉灵从病人的脸上看见明显的平静,她和这位年轻的女志愿者聊了几句。

得知女孩20岁,做志愿者的这些天,她除了给病人按摩、还要为其接屎接尿。


对话末了,张泉灵问女孩,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她回答:“我以前只会照顾我自己,经历这件事情后,我可以更多地去关心别人。”


张泉灵采访一位20岁的灾区志愿者

这场地震,让很多人一夜长大,包括张泉灵。


只有亲临灾区现场,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与脆弱,

也感受到人是如此顽强,有的人可以在废墟底下呆200多个小时,还能坚持活着,活着出来甚至还有笑声。


5月22日,张泉灵接到央视新的工作指示,她将结束这次在四川灾区的采访报道,回到北京。


在成都机场,她看到一排排专卖店,一件衣服可以折合成几顶帐篷,张泉灵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久缓不过神。


回到北京后,这种感觉并没有消失。

直到她带儿子在小区里转悠,不到两岁的小孩,并不会知道地震意味着什么,他像以往一样快乐无忧地笑。


那一刻,张泉灵觉得没有损伤地活着真好。


这次深入重灾区,进行长达十天的汶川特大地震报道后,张泉灵被公众称为“震地玫瑰”“最美地震前线女记者”。


04

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采访”两个字是张泉灵做得最多的一个人生动作。 


那已经不再只是她的职业角色,记者已经成为她的一个人生角色。

一个动作重复了十几年,她痴心不改。


张泉灵在新闻报道中感同身受,适时的自我疏导成为记者的必要能力。


作为一次次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她感到社会的变化与自己紧密相关,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这是最好的新闻平台,她身处最好的位置。

从世俗意义上而言,张泉灵无疑在最好的新闻平台,做到了功成名就。


在漫长的新闻人生涯中,她几乎囊括了一名新闻从业者所有重量级奖项,成为央视的台柱子。

她的眼神中总透着笑意,融化了陌生感。


张泉灵被誉为“震地玫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认为自己会当一辈子记者,直到那次“虚惊一场”的到来。


2015年初,张泉灵频繁咳嗽,她决定休假,到帕劳学习潜水,结果咳得久了,最严重的一次她咳吐血,她怀疑自己得了肺癌。


医生建议她立刻停止潜水,回国检查身体。

张泉灵心想,“从最坏的角度看,如果是肺癌,到每天咳血的程度,我更应该享受一下曼妙的水底”。


好在,这是一次误诊。


即便如此,张泉灵也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的走向。


“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岁了。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难放下的不是名利,而是思维模式。


我想,我做好了准备,放下,再开始一次。”


自1997年来到中央电视台到决定离开这年,张泉灵在此地驻足了整整18年之久。

人生不论从哪个视角算,都过了一半。


社会在变化,互联网风生水起,央视也开始接触新媒体。


张泉灵一直在关注互联网,渐渐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与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而狗死了。


一些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便不再听广播。


总之,这是另外一个世界。



巨变的社会语境,让张泉灵心生恐惧,她想到《三体》里那句相当无情的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面对未知,可以顺从,悲情陪着传统媒体老去,也可以跳脱出来,拥抱变化。


张泉灵选择了后者。


她坦言,离开央视特别像离婚,“很难跟一起奋斗了那么久的同事们开口,说不能陪你们一起把这条路走下去了,我还是有愧疚的”。


人到中年,她主动辞掉央视主持人的体面工作,跳出鱼缸,跳出自己习惯的安全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崭新的创业领域,担任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



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需要加速学习。

这让张泉灵想到90年代末在北大疯狂学习德语的日子,她向来目标明确,说干就干。


张泉灵先跟随行业顶尖人才到国外参观了Google、Airbnb等公司,她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回国后,她通过投资参与其中,每天工作18个小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

压力大到深夜默默落泪,她调侃自己哭的次数比之前十年加起来都多。


幸运的是,张泉灵成功了。

创业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她做出大量尝试,在坑里找到了金子,过往这些年做记者的经验与人脉加速了成长。


她咬牙熬过最难熬的日子,时刻保持警惕,张泉灵不再是报道者,而是成为了参与者,一位成功的投资人。



偶尔,她会短暂回归老本行。

前有《奇葩说》《吐槽大会》,如今有《再见爱人》,张泉灵在节目中逻辑在线,直击要害。


几年前,在《奇葩说》的辩论中,张泉灵从不慌张,有理有据地让对手甘拜下风。


蔡康永称:“泉灵老师是专门讲数据的人,人家是拿科学数据讲话,让我们这些鬼扯的立刻现形。”


有些心性,永远都不会消失。



05

今年夏天,张泉灵一段介绍故宫文物展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因为她那两鬓斑白的景象。


昔日的北大才女、央视女记者头发白了很多,脸上的皱纹也显露出来,整个人看起来有些苍老。

面对众多网友的调侃,51岁的张泉灵显得豁达:

“我决定接受自己的白发,白发同样可以展现优雅之美。”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她突然不想再与白发较劲,与其和解作罢。



放过自己、一次次果敢的背后,来自于她一直在用底层逻辑去理解这个世界。


张泉灵年过半百,她时常怀念做记者时的日子,那些失声痛哭的时刻,那些被陌生人治愈的时刻,那些被命运庇护的故事。


没有什么准确的语言可以描述出生命的况味。

张泉灵只知道,自己完全、绝对地主持着自己的人生。


———— END ————

来源: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有人的地方,就有最人物。原标题:《整治杨子黄圣依,她出手了》。

征集原创稿件,稿费:500元起
投稿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潘懂懂
这里是三观比五官更正的潘懂懂,每天中午11:55,小懂带你看世界,为你解烦忧。潘懂懂,懂人生,更懂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