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如何做好全球化?Zilliz、Fotor、Answer.ai的经验与建议

文摘   2024-09-20 18:31   上海  
相比于上一代创业者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再拓展至海外,新一代创业者依托于生成式AI的能力,从创业之初就是全球化公司,即Global Native,为全球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且这些“全球原生”的创业者擅用全球化的资源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包括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
9月5日,在靖亚资本和崔牛会联合主办的 2024 Cloud 100 China 榜单发布暨CEO峰会上,一场主题为【Global Native】的论坛中,Zilliz商务副总裁王跃、Fotor创始人&CEO段江、Answer.ai联合创始人张阳、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就中国/华人创业者做全球市场遇到一些机遇与挑战展开激烈的讨论。
以下是本场对话的精华内容,经过编辑整理:
出海能挣到钱吗?在哪些海外市场赚得最多?
黄渊普:参考靖亚资本刚刚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有73%的软件企业都在进行出海,而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盈利能力不足。那么第一个问题想问问各位嘉宾,你们的公司挣不挣钱?在海外哪些市场挣到钱?
王跃: 目前,Zilliz正处于全球市场快速全面拓展的阶段。Zilliz的商业化首先在美国起步,随后扩展至中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近期还将布局东南亚、日韩等市场。总体而言,Zilliz目前在欧美市场的盈利最多。这主要得益于欧美市场对SaaS的高接受度、良好的融资环境,以及AI公司在该地区的迅猛发展,为Zilliz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简单来说,我们的主要收益来源仍集中在欧美市场。
段江: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答案还是比较明确的。自2012年起,我们便专注于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如果从收入分布来看,我可以透露一个数据:我们在英语国家市场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具体来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以英语为主的市场,虽然只占海外用户流量的40%,但贡献了我们目前80%的收入。因此,我认为在出海过程中,确实应该重视这些市场。
相比之下,印度市场的用户流量占比为20%,在我们的海外用户中占据不小的份额,但转化率非常低,几乎没有带来收入,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服务器和算力资源。总体来说,40%的流量贡献了80%的收入,而印度市场的20%流量几乎未能产生收入。
黄渊普:张总,您目前在美国,结合刚才段老师的情况,想请问一下,贵公司的流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而收入又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呢?
张阳:我非常赞同段老师刚才的观点,确实如此。虽然我们这次创业主要聚焦于欧美,特别是美国市场,但从我们在大厂和创业公司的经验来看,如果以收入为目标,欧美市场的表现远远优于其他地区。
出海和全球化之间的最大区别
黄渊普:靖亚资本曾提到“全球原生”的概念,而我们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请问三位嘉宾如何看待“出海”和“全球化”之间的最大区别?目前大家都在热议出海,作为业内人士,您认为眼下的机会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大吗?
王跃: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认同“Global Native”这一观点。先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出海通常指的是在国内市场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后,再将产品和业务推广到海外市场。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更合适的模式是“Global Native”。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每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组建不同的团队,并且真正尊重当地的经济、市场环境以及团队和客户的各种习惯。
“Global Nativ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每家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公司都会面临各种挑战。以Zilliz为例,自去年三月份以来,我们在美国和东南亚市场都是通过当地团队运作。我们使用当地的人才、遵循当地的方式和规则来经营业务。
黄渊普: 段老师,您的团队主要在国内,但收入却来自海外。请问,您如何看待出海与全球化之间的机会,以及这两者的区别?
段江:虽然“Global Native”和“出海”在字面上看似相同,但我认为这两者存在一些区别。经过过去20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团队已经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和竞争的勇气与信心,推出了世界级的产品,并拥有了全球运营和市场拓展的能力。在这个背景下,初创公司从一开始就应该将目标定位在全球市场,瞄准那些拥有更多用户群体的国际市场。从字面意思来看,“出海”给人的感觉是,先做好国内市场,然后再逐步拓展到海外市场,气势上显得稍微小一些。而“Global Native”则不同,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公司。在我们公司内部,现在也不太使用“出海”这个词,而是直接说我们在做全球业务。
张阳:我们也非常认同这一点。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谈“出海”,而是更关注如何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为全球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全球化的资源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包括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都基于这种全球化的理念。我们尽量在当地设立岗位、招聘人才,从第一天起,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是面向全球的。
AI是否真的让全球化进程变得更加顺利?
黄渊普:靖亚资本的报告提到,生成式AI时代让中国的软件企业更容易实现全球化。刚才吴太兵总也提到,和20年前相比,现在出海的竞争确实更加激烈。因此,我很好奇,AI时代是否真的让中国软件企业的出海变得更容易?从你们的经验来看,你们这些公司几乎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国的AI技术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AI是否真的让你们的全球化进程变得更加顺利?
王跃:我不认为AI让我们的出海变得更容易。从过去一年多的海外经营经验来看,在中国市场的磨炼使我们的团队、产品和服务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好地应对客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拥有一定的优势。
这种优势归功于中国团队的勤奋。在出海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当地法律、税务以及整体环境的挑战,这些劣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通过中国人的勤奋与组织管理优势,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段江:实际上,我认为出海并没有变得更容易。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我想分享一下我们的经历。我们已经在海外市场坚持了10年。我们在2012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稍晚一点,当时的融资机会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多。我们选择了一个小众市场,因为在2012年,出海并不是一个热门话题,算是非常小众的领域。同时,我们决定专注于Web端,而当时大多数公司都在做手机应用。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我们坚持了下来,一直在海外市场上投入技术、产品和市场推广。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能在海外取得一些成绩。我觉得这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确实不容易。
海外业务目前是变得更难还是更容易?
黄渊普:张总,您现在负责公司的全球业务。从您公司的情况来看,您觉得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和海外华人来说,做海外业务目前是变得更难还是更容易了?
张阳:我觉得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的创业者在做全球化业务的密度确实比以前要高。从各个方面来看,创业者们在全球化方面的尝试和实践比过去更多。
另一方面,从我的观察来看,目前的大环境并没有变得更容易。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做全球化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从体感上来说确实加剧了。
不过,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国内和海外招聘到优秀人才的机会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以华人团队为主的企业中招聘到本地优秀员工。比如在硅谷、欧洲等地招聘,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黄渊普:今天大会发布了2024 Cloud 100 China的榜单,如果能够在榜单上增加一项关于哪些公司已经盈利的信息,那将非常有趣。我估计盈利的公司可能不多,这也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接下来,我有几个问题想问每位嘉宾。王总,我知道贵公司专注于数据存储领域,这一方向目前正处于风口,很多人都在关注,贵公司也已经成为了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在全球化和出海方面,您觉得近年来公司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呢?
王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虽然我们真正开始商业化的时间不长,但经历了很多事情。让我分享几个我们遇到的挑战。在出海或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发现打造团队是最难且最耗费时间和人力的任务。特别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或环境中,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并让他们能够像中国销售团队一样高效地工作,这确实非常困难。无论是CEO还是一号位领导,都必须身先士卒,和一线团队一起工作,这是我们过去一年多实践的经验。
当然,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我们能够直接与一线客户沟通,观察各个地方的差异,从而在产品设计、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上为每个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黄渊普:最困难的部分是在组织层面打造全球化团队以及有效驱动海外团队。段老师,您刚才提到“十年磨一剑”,我想问一下,从第一年开始,到现在您是否觉得这件事变得比最初更容易了?我知道很多公司希望通过出海和全球化迅速扭转发展困境,但正如您所说,您们已经坚持了10年。如果其他公司也计划进行出海,您建议他们在制定出海战略时应该考虑多长时间的规划周期?
段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时机。过去10年,我们公司发展并不特别快,融资也不多,投资人对我们并没有太大兴趣。但从前两年开始,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些成果。之前有很多VC找我们,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依赖这些资金,因为我们的现金流已经稳定起来了。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疫情期间。当时,我在杭州和一个朋友聊天时首次接触到“文生图”技术。由于我们专注于图片工具,这项技术让我意识到它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回到成都后,立刻决定暂停手头的其他项目,专注于开发文生图功能。
当时,虽然有一个叫Midjourney的文生图软件,但它需要在Discord上使用,这限制了许多用户的访问。我们注意到用户大量搜索文生图相关的关键词,于是迅速在我们的网站上推出了文生图和图生图功能。从决定到上线,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当时市场上的竞争者很少,所以大量用户涌向我们的网站。
如果当时我们仅仅提供文生图功能,用户可能很快就会离开。但我们过去十年的积累起到了作用。我们提供了几十种图像、图形和视频功能,使得用户不仅通过文生图找到我们,还发现了我们其他的工具,这些工具帮助他们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很多用户不仅开始付费,还开始传播我们的产品。
随着AI的应用,我们改进了原有的图片功能,并加入了新的AI功能,用户量也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去年,我们的流量比前一年增长了近10倍,每个月的榜单上,我们一直排名第一。这十年的积累加上对时机的把握,最终带来了这样的成果。
黄渊普:段老师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人却步,因为这意味着可能需要忍耐7到8年,最后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点,让产品大获成功。张总,作为美国AI教育领域的领先公司,您在美国市场上发现了哪些市场需求和痛点?在将这些痛点和机会转化为产品时,您遇到了哪些困难?
张阳: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持续关注当地市场和环境。我们的产品核心点在于解决美国市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许多学生在课后无法获得充分的辅导和教师资源,特别是许多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想获得优质的课后服务和教学支持,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
在当前AI技术背景下,我们能够提供接近于人类家教的服务,这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与以往的解题类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支持,并允许用户持续提问和与AI交流。
我们主要面向美国的高中学生,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与AI沟通时,他们不会遇到类似的压力,因此更愿意提问并表达困惑。这样的互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这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的主要启示和机会。
黄渊普:在中国,AI无疑是这两年最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当我们讨论AI与出海的结合时,常常会对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过去一年,我访问了大约30个国家,除了中国和美国在日常讨论中频繁提到AI外,其他国家对AI的关注相对较少。例如,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我问他们是否担心或讨论AI,他们的回答是,他们不太关注这个话题,认为等中国和美国把技术做得更成熟后,他们再来使用就好。
这让人觉得特别有趣:中国人常常担心自己落后。但从你们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在AI领域落后吗?或者说,我们在哪些领域具有优势?
王跃:在AI领域,目前的主要发展集中在中美两国,其他国家要么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要么在技术进展上相对滞后。从我们做B2B业务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其他市场尚未成熟的时候,先行进入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我们目前在东南亚、中东以及日韩市场的拓展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在这些市场中,客户的需求与中国和美国类似,我们只需将我们的经验和解决方案传达给他们。这些市场并不是不关注AI,只是没有像中国和美国那样广泛投入。因此,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机会。相比之下,美国市场的竞争则更加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在与美国同行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黄渊普:王总,我认为在你们的领域,你们公司表现得非常出色。同样,段老师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果跳出你们各自的细分领域,从整体更广泛的AI领域来看,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江:从当前AI的发展来看,全球主要有两个领先国家——美国和中国,其他国家则相对滞后。中国的创业者在许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如果要与美国进行比较,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人才方面。
最近有一个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最顶尖的2000名AI专家中,美国拥有约1000名,中国大约只有200名。这表明,在美国,找到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要比在国内容易得多。考虑到这一点,我也有一些想法。许多顶尖的AI专家其实是华裔,如果我们能通过中国政府的引才政策,把这些人才引进回国,这样我们可能能够迅速缩短与美国的差距。
另一个方面,从人工智能的生产资料来看,美国在算力和数据上可能更具优势。英文数据的数量远远超过中文数据,这使得我们在AI训练中受制于算力的限制。
目前的AI创新主要依赖于Transformer算法,通过堆积更多的数据和算力来提升智能能力。虽然人脑的功率只有25瓦,但却能够完成很多智能任务,这说明单靠增加算力并不能最终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因此,我们可能在这些方面遇到瓶颈,但也有可能因此找到更加高效的路径来实现AGI。
黄渊普:张总,你们的公司在AI教育领域非常有特色。我查了一下发现,美国一些顶尖的AI教育公司大多数都是由华人或中国人创立的。您觉得在AI教育这个领域,华人确实表现得特别突出。那如果放在更广泛的AI领域来看,您认为中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
张阳:一方面,从底层模型来看,虽然在2023年我们还感受到中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到了2024年,我们发现这种差距在某些方面已经在逐渐缩小。模型层的差距正在缩小。
另一方面,在应用层面,我觉得国内团队可能更具信心。例如,在教育领域,美国排名前五的AI教育公司中至少有三家是中国产品。此外,像CAI这类产品,也有大量中国团队在进行出海项目。中国团队在应用层的产品研发和运营方面,无论是在增长、产品设计还是商业化上,都展现出很强的人才密度。而我们观察到,美国团队在做2C产品时,相比于国内经验丰富的团队,表现可能稍逊一筹。
抛开现在的专注领域,你们会愿意跳入哪个新的细分领域?
黄渊普:我相信三位嘉宾的回答应该能给在场的人一些信心,尤其是在AI领域。至少在应用层面,我们看到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在一些细分领域,三位嘉宾所在的公司几乎都是世界级的领军企业。
最后,我想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三位嘉宾不再从事当前的AI细分领域,假设你们可以选择其他领域进行创业,你们会选择哪个领域?如果抛开你们现在的专注领域,你们会愿意跳入哪个新的细分领域?
王跃: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考虑过。如果不做AI,我可能会选择与云计算相关的工作。不过,说到云计算,又会回到AI,还是绕不开AI的领域。我觉得现在最好的选择还是在AI赛道里,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如果真的要跳出AI,或者没有AI的选择的话,我相信我会去云计算或相关行业。
黄渊普:你们现在专注于定向数据领域,确实前景广阔。除了这个领域,你是否还看好其他AI细分领域的应用?
王跃:我想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Zilliz。我们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专注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无论是音频、视频、图片还是文本数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客户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新的价值和研究方向,通过最新的AI应用来加持业务。从您刚才提到的问题来看,我认为与AI相关的所有赛道都存在蓬勃发展的机会,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时机。
黄渊普:王总提到的时机点确实非常重要。就像段老师刚才所说的,成功的公司往往是在合适的时间推出了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接下来两到三年,您认为哪些AI细分领域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时机点?
段江:虽然现在我们专注于图像处理,但如果不做当前的工作,我会继续围绕视觉领域展开。视觉不仅涉及图像处理和视频编辑,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创意通常与视觉紧密相关,而这轮AI,特别是生成式AI,正是让AI具备创造能力。因此,即使不做现在的事情,我相信我会继续从事与视觉创意相关的工作。
黄渊普:段老师提到视觉领域的AI非常有前景。在美国,AI讨论非常热烈。不知道在美国,目前最受关注的AI细分领域有哪些?
张阳:在美国,AI讨论的领域与国内相差不大。除了创意方向和底层模型的研究,最近在美国比较多的讨论集中在AI安全相关的问题上,包括AI的安全性和对齐性,这方面的讨论相对国内要更多一些。
黄渊普:我知道您之前在大厂工作过,现在加入了创业公司。除了AI教育领域,您还看好其他哪些AI应用领域?
张阳:除了AI教育领域,我个人也很看好公益方向。AI对少数人群的帮助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比如对障碍人群,比如视障人士或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这些领域虽然可能不太被关注,但有可能产生很大的社会价值。
黄渊普:今天我们讨论了AI,很多人对其抱有极高的期望。回顾历史,上一波大热的AI浪潮是在2016年,当时AI打败了围棋冠军,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认为AI终于来了。然而,这一波的热潮由ChatGPT引发,大家再次认为AI的时代来临。但真正从事AI工作的人会知道,前一个讨论环节的吴太兵总提到,AI的风口有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也可能会有低迷期。在我们实现强人工智能之前,还需经历波动。因此,在AI领域创业的朋友们,还是要做好长期主义的准备。正如段老师所说,十年磨一剑,十年后我们或许能见证人类历史上的AI大时代。
关于出海,我做了一个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有出海业务的上市公司收入增长了10%,而没有出海业务的公司收入却下降了5%。这一差距说明了出海的重要性,不出海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谢谢大家。

Zilliz
Simply The Fastest Vector Database for AI. Perio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