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 村史村事|龙街镇大寨村

政务   2024-10-06 13:15   贵州  

龙街镇大寨村位于龙街镇北部,距离镇人民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共有765户2997人,少数民族共2610人,占全村人口的87%,其中苗族2397人,占全村人口的80%。2017年,大寨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大寨村大寨组一角(岳刚 摄 )

多年来,大寨村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在培养人才,传承苗族技艺,弘扬苗乡文化方面发力,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了一条苗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深秋时节,走进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大寨村,只见身着苗绣服饰的村民,正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

村民在文化广场翩翩起舞(夏静 摄)

“平时我们没事就喜欢来文化广场跳舞,穿上我们苗族服装拍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展示,把我们的服饰宣传出去。”大寨村村民杨玲说,由于苗族服饰越来越受欢迎,她和母亲经过改进创新后,在镇上各自开了一家苗服店,乘着短视频发展的东风,她在快手上售卖了上百套苗族服装。

杨玲正在加工苗族服饰(岳刚  镊)

传统技艺既要有创新,也要有传承。在大寨村大寨组村民王秀花家中,只见她正坐在传统的木制纺织机前劳作,堆成一团的羊毛在王秀花的手指翻飞间,很快就变成了一根根纺线。“我做花衣服,是用羊毛线来染色的,染成红线、黑线来做,做出来的图案有河、有土地、有围墙、有城。”今年56岁的王秀花告诉记者,她十多岁就开始随家中长辈学习制作花衣,这些年,她还教会了自己的女儿和同村的3个女孩制作花衣。

王秀花正在制作传统花衣(夏静 摄)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苗族服饰这一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有了茁壮成长的土壤。越来越多的大寨人,通过苗绣服装制作售卖,增加收入。

“这些年,大寨村积极发展和传承苗族文化,培养名歌师、名绣娘、名技师等民族技艺传承人才300余人,多种渠道展示传承民族歌舞、苗绣、银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也积极引导年轻一辈学习苗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江说。

王秀花展示她的花衣(夏静 摄)

苗文,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沟通、加强民族团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2年,县里组织过几次少数民族文字培训,我培训学习以后,就在大寨小学上双语课。”双语教师韩庆安说。

目前,大寨小学有学生252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200余名。学校有3名双语教师,每周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两节苗语课,并在大课间活动中增设苗族歌曲、舞蹈,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绣娘、技师传承民族技艺,同时积极培育一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队,在各种节日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吸引外地游客前来玩乐,让大寨村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江说。

威宁融媒记者   夏  静   孙玲婧


编   辑:马召凤
责   编:李云侠
编   审:何   欢
监   制:叶启伟
总监制:马勋勇


威宁发布
讲好故事 传好声音 树好形象 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