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唐进年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利用自主研制的网膜沙障铺设机固沙压沙。对于网膜沙障铺设机的工作效率,54岁的唐进年颇为满意,因为这是他和风沙斗智斗勇近30年的成果之一。
唐进年(右一)在黄河上游玛曲推广高寒草地沙化治理技术
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是唐进年的家乡,也是闻名全国的治沙英雄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乡,春季的漫天黄沙成为他永远的儿时记忆。
1996年毕业后,唐进年毅然回到武威市,加入防沙治沙专业科研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开始在甘肃风沙第一线从事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茫茫沙海就此成为唐进年的大舞台。
参加工作不久,在古浪县重点危害区麻黄台风沙口,唐进年和同事开展防沙治沙实践。2001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申请实施了甘肃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唐进年任项目负责人。2002年3月,课题组进驻麻黄台村,他每天步行往返沙区10多公里,搞调研、设沙障、种植物。通过该项目研究,课题组创新提出“四带一体”绿洲边缘风沙口治理模式,并建立试验示范区200公顷。
唐进年在项目执行中发现,当地农民的生活很艰苦。于是,课题组在项目区引进沙地中药材和优良苜蓿进行种植示范,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防沙+产业”的创新性做法,不仅有效控制了当地风沙灾害,还为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
70岁老人张成年积极参与治沙。他说:“过去,这里是风沙口,种一亩埋掉半亩。自从上了这个项目,治沙所的科技人员为我们治风沙、教技术,庄稼比前两年长得好多了。为建这条林带,唐工他们没日没夜地干,老汉我相当敬佩。”
据统计,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古浪县和民勤县沙化土地治理及沙产业开发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示范推广4600公顷。
2004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着手组织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首次科学考察。唐进年连续8年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库姆塔格沙漠进出20余次。由于库姆塔格沙漠的未知性,一开始的探索并不顺利,组建的考察车队和驼队均无功而返。为了开拓道路,唐进年研究组建先遣队,冒着生命危险先行进入沙漠腹地进行探路,为大部队进入提供宝贵的沙漠环境资料。
沙漠考察,危险如影随形。有一次,唐进年在地层采样过程中遇到一处松散沉积层,在挖取沉积样品的过程中,上方砾石堆积体崩塌了。崩落的石块砸伤了他的左腿,好在伤情并不严重,他继续背着30千克重的样品一瘸一拐地回到了6千米外的营地。
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大量资料、图片和数据,不仅填补了我国沙漠区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实现了三代沙漠科学家穿越库姆塔格沙漠的梦想。唐进年也通过多年的野外观测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库姆塔格沙漠属“就地起沙”并探明了其物源,揭示了该沙漠的形成演化过程,重建了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古气候过程,填补了我国对该沙漠第四纪研究的空白。
唐进年一直探索适宜不同环境的治沙技术,把目光投向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黄河上游玛曲高寒草地沙化治理。
2008年开始,唐进年作为副队长,带领35名科考队员首次对黄河首曲高寒草原沙化进行了为期3年的专题考察研究,揭示了黄河首曲(玛曲)相关环境演变和草地沙化的形成过程,首次按成因将黄河首曲高寒草原沙化划分为4种主要类型。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高寒区沙化草地“补播抗逆性草种+牛羊粪沙障”的低成本环境友好型近自然植被恢复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高寒气候区草地一旦沙化后植被不易恢复的难题,为我国高寒沙化土地有效治理提供了范式和技术支撑。
沙化草地都是牧民的牧场,牧民开始不信能把沙化草地治理恢复好。这让唐进年犯了难。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找保证人,让牧民放心配合。
随着治理效果显现出来,牧民们不但自己主动治理,还把远亲近邻也拉上参与草地沙化治理。唐进年和团队研发的“补播抗逆性草种+牛羊粪沙障”技术,在甘南草原迅速推广开来。
低覆盖度近自然修复是在传统治沙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新治沙理念。2012年,唐进年率先主持完成了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民勤绿洲新型风沙灾害防治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通过风洞模拟研究了低覆盖度不同配置模式固沙林防风固沙效益,提出“机械化铺设半隐蔽式网膜带状沙障+行带式灌木造林”的新型治沙技术模式,每公顷较人工治沙节约劳动力42个工日,降低成本39%以上。
唐进年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依托示范推广项目和专利转化项目,重点示范推广了干旱区机械化与低覆盖度治沙技术以及高寒区沙化草地恢复重建技术,累计推广各类治沙技术2.6万公顷,保护农田和草场1.5万多公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近30年来,唐进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着沙漠中的绿色。从河西走廊的风沙线,到库姆塔格沙漠深处,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曲曲优美的绿色歌谣。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