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万宾利车被撞事件,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职场   2025-01-17 20:00   河北  
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蝴蝶效应的一环。
你可以谴责一个做了坏事的人,但无权谴责一个没有做好事的人。
1月11日,浙江衢州发生一场车祸。
一位卖猪肉老人,骑着三轮车一路逆行下山。
心存侥幸的他,以为不会出什么事,结果在一个山道弯道处,迎面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宾利车。
万幸的是人没事,但三轮车前车轮瘪了,宾利车的前脸受损,要知道这是辆宾利欧陆GT,落地价差不多380万,在灯没坏的情况下,修车都需要30- 40万。
经过交警判定,三轮车一方负全责。
一看要赔这么多,老人也懵了,本以为会按网上那样发展:豪车车主看老人可怜,就自认倒霉自己去修。
可万万没想到,宾利车主人狠话不多。
他认为: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犯了错就要付出代价。
于是不跟你掰扯,听你哭穷。
而是直接走保险代位追偿。
什么是代位追偿?
简单来说就是,车主发生车祸后先走保险,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修车,再由保险公司继续追偿对方。
但有前提条件:
一是事故要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二是必须要是对方全责。
车主要面对的影响是,第二年保费会上涨。
但也免去了和老人扯皮的麻烦。
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如果对方不赔钱,那就提起诉讼或者申请强制执行。
万一遇到耍无赖或者实在没钱的,最后也由保险公司承担损失。
其实,这是正常解决问题的步骤,但因为不正常的原谅太多了,正常维权的人就要被骂了。
评论区里,很多人共情起了卖肉老人。
“得卖多少肉才能还得起?”
“不给别人活路有意思吗?”
“开这么好的车,就差这一点钱吗?”
这一幕幕让人唏嘘,你看,长久的让步风气下,“我弱我有理”已经深入人心。

为什么我不建议去骂宾利车主?
因为这种绑架,已经不只存在于豪车纠纷中了。
前几天发生一件事,我一个朋友正常开车行驶,遵守所有交通规则,但经过一个路口时,突然一辆电动车冲了出来,丝毫没有减速,直接撞上车子侧面。
本来事实很清楚,电动车闯红灯且车速过快,责任完全在电动车一方。
可到了处理时事情变了味。
就因为一方是开车的,另一方是骑电动车的,周围人开始指指点点。
电动车车主倒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喊着疼,说自己没钱,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人要养。
明明是自己违规,却伪装成了受害者。
后来警察来了,周围人也开始和稀泥, “你看人家多可怜,你开着车肯定比他条件好,反正你有保险,你就全责吧。
我朋友据理力争,可那些人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变成了我朋友:开着好车还不肯担待。
最后因为实在懒得掰扯,只能自认倒霉了。
我想遭遇类似情况的,不止我朋友一个。
只要纠纷双方存在哪怕一点点的“差距”,无论是财富上的,还是地位上的,道德绑架就会出现。
有些人虽然自己犯了错,但一张嘴就是“我穷”“我弱” 。
周围人也热衷和稀泥,舆论还常常对这种所谓的“善意”大肆夸赞。
最终一旦我们较真理论,就变成那个被审判的人了。
可我始终觉得,这样的行为不是善良,而是会造成很可怕的影响。
一味地纵容“我弱我有理”,会发生什么?
首先就是:让整个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之前杭州有起车祸,一辆宝马车停在原地,结果快递员骑着三轮只顾看手机,直直地撞了上来。
导致宝马左前车灯外壳破碎,修好要花13000多元。
虽然交警认定快递员全责,但他直接拒绝赔偿,并理直气壮地说:“我上次撞了保时捷都没有赔这么多,你这么有钱,也不差这点钱,为什么一定要让我赔呢?你看,这就是一次次纵容的结果。
心理学中有个“破窗效应”。
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种不良现象若不及时纠正,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当发现通过示弱、耍赖等方式可以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逼迫所有人都顺从他们的心意。
所以如果一味地纵容这些打着“弱者”旗号为所欲为的人,未来闯红灯也不用赔、逆行也被原谅,撞了车也没事……
不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多,遵守规则的人反而陷入危险,最终我们该如何自保?

此外,所有人都该明白:“弱者”是一个相对概念。
看过一个案例:一位外卖小哥为了多送几单,日常超速、违规,有天,他一头撞上了一辆正常行驶的私家车。
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责任,立刻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嘴里不停地叫嚷着自己挣的都是辛苦钱,是弱势群体,根本赔不起,最后还真的因此逃脱惩罚。
然而有天晚上,他一次送外卖的途中,一个孩子突然从路边窜出,由于避让不及,车子撞到了孩子。
孩子的家长赶来后,也开始大声哭诉,说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要求他给予高额赔偿。
此时,曾经的“弱者”,站在了“强者”这一面,面对不合理的索赔要求,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你看,弱者都是相对的。
如果仅仅因为强弱关系的转变,规则就随意改变,那每个人都可能是冤大头。
规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的对错,不在穷富、强弱、老幼这些标签,而在于一个人的行为正不正确。
其次,如果任由这种我弱我有理大行其道,社会更会面临一种,思想道德的滑坡。
首当其冲的,仗着“我弱我有理”,肆无忌惮的人会越来越多。
就像去年北京地铁上,那位中气十足的老人,强行逼迫一个女孩让座,因为态度太差遭到拒绝,结果用拐棍戳人家腿,动手推推攘攘。
之前还一位老太太从公交车下车,走了几步后碰到路台摔倒了,司机好心帮忙送去医院,还垫付了2000医疗费,结果老太太和家属一口咬定,就是司机把老太太碰摔倒的。
他们不仅不退还医疗费,还讹上司机3万元手术费。
被逼无奈的司机只得调监控,可即便把证据都怼到老人和她子女的脸上,他们还是继续讹诈,甚至还扬言出院后要杀了他。
最后得亏找到了证人,才没能让老人得逞。
还有南通那位67岁老人,在超市偷了两个鸡蛋,被工作人员拦下后倒地猝死。
事后超市出于人道主义,愿意补偿20000元,结果大爷儿子一口咬定,是超市不尊老爱幼,让他父亲丢了面子才导致父亲猝死,逼迫超市赔偿38万。
你看,如果穷、弱、老、小等等,成为一些人的挡箭牌和护身符,他们会认为只要拥有这些“标签”,别人就必须无条件地帮助自己、宽容自己、让自己占便宜。
而可怕的是,他们多半不用为此付出代价。
但仔细想想,有些所谓的“弱者”真的弱吗?
不,他们比谁都强势,只是善于利用弱者身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
更可怕的,不是坏人越来越多,而是冷漠的人也越来越多。
去年5月,一位老人在过马路时突然摔倒,几分钟的时间里,多辆车辆绕行,行人经过,但没有一个人上前营救。
最终是一位消防员上前,拨打了急救电话。
更让人心碎的,是那个便利店里的一幕,一老人买完东西到门口,突然直直倒下。
半米处就是顾客和收银台,结果大家都只看了一眼,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了。
冷漠吗?很冷漠。
但是不能怪他们。
因为人心是一点点变冷的。
不敢去救是分不清是真是假,是怕自己救不起,是怕自己惹祸上身。
这就是长期纵容“弱者”的结果,整个社会都变得冷漠。

所以面对类似的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想说一个例子:之前义乌发生一场事故,一位大爷驾驶电动车去买菜,违规逆行撞上奔驰车。
面对警察,大爷直接说自己家里很穷,让交警把责任认定给奔驰车。
而奔驰车主因为认识大爷,也主动表示算了,他自己走保险理赔。
但当时涉事交警,直接拒绝了二人的请求。
因为:“错了就要积极面对,我们也需要对保险公司负责。
很多人觉得交警较真,可我觉得所有类似事故,都应该这样错。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对是非功过的评定,应该是遵循法律、规则,而不是“谁弱谁有理”“谁穷谁有理”“谁死谁有理”的强盗逻辑。
最后想以一段话作为结尾。
所有善良的人请听好:在社会上,善良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被人讹诈善良不起诉,坏人会觉得做坏事没有代价,导致更多的人被坏人缠身;被用人单位违法解雇不告他,公司会觉得大家都怕官司,导致更多的人被侵权;被坏人伤害却大度原谅,有时换来的不是洗心革面,而是侥幸心理,他就会去利用更多善良的人。
不是说坏人做坏事是你的责任,而是说大家都在同一个社会,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蝴蝶效应的一环。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希望我们所有人:尊老,但不尊无德之老;爱幼,但不爱无教之幼;怜弱,但不怜无理之弱。

-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态度的人,过着有态度的生活。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你都不晚,这里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


 原创精选(点击蓝字查看):

“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深圳一张小学试卷引爆全网,看完我呆住了……
大强子的精明,你不懂
张雪峰,这次又闯祸了......

爱折腾的壹休
500W+职场精英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