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 继往开来 |博白县中学喜迎百年校庆,培养6万多名优秀学子享誉八桂大地

民生   2024-11-02 19:58   广西  

登高岭下、南流江畔,有一所享誉桂东南的百年学府——博白县中学。
11月1日,博中迎来百年校庆。100年来,学校秉承“任重道远,继往开来”的校训,确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的办学理念,以“爱、严、细、实”的教风和“勤、苦、巧、活”的学风,加快建设高期望、高品位、高质量卓越一流的中学,培养了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江南才子”朱光等优秀人才,成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6万多名学子以博中为人生起点,追求真知、走向社会、建功立业,享誉八桂大地。



11月1日,博中百年校庆活动现场。


校友返校。


11月1日,广西日报11版截图。


地处两广交界的博白县又称白州,人口超200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素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传统。


该县城区登高岭下、南流江畔,有一所享誉桂东南的百年学府——博白县中学。


近日,该校一条复式走廊即将落成。“这是学校校友、自治区劳模庞波专门为母校百年校庆设计的,走廊采用客家围屋样式,连接了办公楼、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可遮阳避雨。”博白县中学党委书记蔡东云说,这一走廊对于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名校而言,是一份特殊的纪念礼。


百年芳华,桃李芬芳。从学校初创时期的艰辛探索,到抗日烽火中的奔赴国难、救民水火;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到新时代的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博中的教育理念总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先后培养了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江南才子”朱光等优秀人才,打造了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的教育标杆。



百年博中 校园变城市文化地标


博中校园一角。


走进博白县中学,教室内书声琅琅。


尚德楼、养正楼、崇文楼、格物楼、四当斋……记者发现,该校重要建筑均有一个雅称。


“格物楼是实验大楼,取自《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在告知学生,治学讲究知行合一;琢玉楼是办公大楼,取自《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意指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经老师的精心雕琢。”博中校长秦伟告诉记者。


学生宿舍楼则分别名曰里仁居、安义居、笃礼居、启智居、执信居,取自儒学仁、义、礼、智、信。


如此令人如沐春风的文化氛围,与博中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博中现址前身为博白古时办学圣地环玉书院。据《博白县志》记载:清嘉庆八年(1803年),时任知县颜樾将环玉书院移建于城北二里,书院左右厢房6间,肄业房12间,东侧建考棚,可容童生1500余人考试。


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又名泮水。“琢玉楼前现在还保存有一挽泮水,从1803年至2024年,博中在同一校址办学时间达221年。”秦伟说。


返校校友在字祖庙留影。


学校还保存有字祖庙、圣园、了一园、陶公亭等博白标志性文化景观。其中,建于1889年的字祖庙,是广西七大古庙宇之一、全国现存比较完整的三所纪念文字创始人仓颉的庙宇之一,风雨屹立百余载,既是文脉所在,又承载着学生们美好的青春记忆。


任重道远 学校孕育红色基因


学校党委书记蔡东云(右)讲解校历。


博中还是一处孕育红色基因的热土。


该校老校门建于上世纪40年代,铭刻有“桂南革命摇篮,白州文化先锋”联文。据介绍,博中是博白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所在地,是党的重要交通联络站、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策源地。


家国情怀根植于学校成立之初、浇灌在学生成长之中。


学校校训别具一格,“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博中创立于中国风雨飘摇之际,1926年,中共广西特委书记朱锡昂以玉林中学校长身份回到博中,带着《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号召人们参加革命斗争、拯救国家民族。受此影响,一批有志青年创办《南流潮》会刊、开设博中暑期学校、组织话剧社演出,点燃了博白文化启蒙和革命斗争的火种。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博白县有770多名革命烈士。其中,在博白民主革命斗争和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中,博中有40多位校友壮烈牺牲,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静立老校门前,校园上空铿锵歌声响起——


“博中,博中,文化先锋!集知识一群,探讨人生宇宙的无穷……博中,博中,革命先锋!领导民众,启发愚蒙。开放着抗战的鲜花,散播着革命的新种。驾驭时代的巨轮,争取民族解放,促进世界大同!”


“这是我们的校歌。”博中副校长邓婉霞介绍,该首校歌创作于1941年,时值抗战时期,由当时博中语文教师冯湄写词,音乐教师李毓灿谱曲,一直延唱至今。


继往开来 百年培养6万学子


集体备课。


校庆临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纷纷向博中发来贺信。一所位于桂东南的高中,为何让如此多的知名高校关注?


校园的荣誉墙或能说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先后有75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近年来,学校一本上线人数逐年增加,辉煌的办学成绩、崇高的社会声誉,让学校赢得了众多知名大学的青睐,成为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等院校的优质生源地。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校就设置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实施民主、科学、健康和生产教育。1948年,学校字祖庙前就建成了科学馆,设有理化、生物实验室5间,室内有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人体解剖模型、人体发育过程模型,有化学器具、医疗教学仪器等,学校还建有藏书5万多册的图书馆。


百年办学,博中发愤图强、敢为人先、争当先锋的锐意革新精气神从未褪色。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任重道远,继往开来”的校训,确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的办学理念,以“爱、严、细、实”的教风和“勤、苦、巧、活”的学风,加快建设高期望、高品位、高质量卓越一流的中学,成为玉林乃至广西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百年来,6万多名学子以博中为人生起点,追求真知、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从博中走出的优秀校友比比皆是。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语言学大师”的王力,曾在博白县立高小(博中前身)读书,后通过刻苦自学、亲友资助留学深造。1931年,以《博白方音实验录》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写了1000多万字的学术论著,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力刻苦求学、严谨治学态度影响一代代博中人。广西特级教师陈勇在博中求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博中工作。“王力先生字了一,学校建有了一园,目的是让后学者见贤思齐,传承先生的精神,开拓进取,成就自我。”


争当先锋 厚植名校名师沃土


校友返校。


母校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连日来,许多校友提前回到博中参观。“近10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学校兴建食堂、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变化很大。”蔡东云表示。


1924年,博中建校之初仅有教师4人、职员3人,招收学生107人。如今,该校共有教职工512人,专职教师377人,学生近5000人。其中,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1人,市县学科带头人60人。


尽管如此,与城市的部分中学相比,县域高中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均有所不足,博中又是如何保持其教育教学高质量的?


“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制,同一学科同年级教师每周一起,备课至少两次,通过老带新和集体智慧,确保同年级课程教学进度一致、质量相当。”玉林市中学化学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博中科研处副主任苏光荣说。


向文化先锋奋进,县域中学也能培养出“明星”。蔡东云是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蔡东云校长工作室”的领头人。2018年揭牌以来,工作室依托领航工程这一国家级平台,结对帮扶玉林市20所中学,通过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考察观摩、交流探讨、课题研究等活动,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力推动实现区域名校长向教育家型卓越校长转变。


近年来,工作室还走出去,选派10人次跨越千里,赴四川省凉山州普格民族初级中学支教,帮助该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新博中新百年。近年来,博中用好用足自身优势,全力在各镇开展全程教育帮扶支教工作,协助农村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博中还与博白县龙潭中学建立合作办学模式,设立博白县中学龙潭中学校区,打造博白教育“区位互补、南呼北应”的战略协同发展格局。


近年来,博白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不断加大对全县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以来,该县筹集资金37.78亿元,实施项目1492个,新增学位2.9万个、床位1.23万个。投入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资金8.61亿元,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全覆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无论多困难,我们都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博白县县长周印章表示。


▌本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邓盛龙 通讯员 唐 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