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无锡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昭示着市委科技创新委的正式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主任”,配置之高足见无锡精心布局科技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今年7月,江苏成立省委科技委员会,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提出江苏将坚决扛起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省份的重大责任。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要做到“五个走在前”。
无锡高规格组建市委科创委,就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这既是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自觉遵循,也是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个第一”有力支撑的具体行动。市委科创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布置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任务,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就是要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管理职责该集中的还要适当集中,不能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撒胡椒面”。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源,如何高效利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市委科创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全面融入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做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快“企业、院校、平台”能力建设,实现“标准、制造、应用”有序布局,强化“跨国、跨区、跨界”高效协同。
“一体”“有序”“协同”……从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当下,无锡正统筹全市科创资源,精心布局,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积极融入全省“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与全省发展协同共进;又立足自身因地制宜,科学统筹下好全市一盘棋。通过加强机制设计、完善“四梁八柱”,统筹解决全市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形成“产业配套+制度供给”的综合竞争优势,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治理效能。
记者留意到,此次会上,还研究了今年全市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其中涵盖了建设目标、建设对象以及政策扶持措施等细致规划,各项内容详尽而实在;研究了市产研院体制机制创新及支持政策制订情况,相信通过深化这些关键环节的协作与推进,将为科技成果在锡高效转化搭建更为畅通的桥梁,为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携手大院大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锡引”大量科创企业落地......近年来,无锡始终在科技创新上保持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022年2月1日,《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施行,全面系统促进和保护科技创新,是全省首部科技创新促进立法。
2023年成立的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致力于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
今年4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无锡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方案》,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企业引育、科创载体提质增效、重大平台赋能企业创新、创新生态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助推企业站上创新“C位”。
紧接着,又推出《进一步加强全市科创载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撑作用及服务功能,从多维度为企业立体赋能,构建更加智慧的“企业成长生态体系”。
7月,《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发展、服务等维度给予系统化政策保障......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打出科创“锡引力”,无锡科技创新“主力军团”不断壮大:截至去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到12453家,占全省比重升至13.3%,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25家,占全省比重达12.2%,近三年年均净增800家。
科技企业“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今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050.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4%,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家、总数达到346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5家、总数达到1760家。
纵观无锡的科创版图,“点、线、圈、面”的系统化布局已跃然眼前,一个太湖实验室“制高点”,一条山水东路科创谷“中轴线”,一个环太湖科创圈,一张“面”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三角经济区等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建设四个区域创新合作平台。
科技创新已成为无锡发展的第一动力,此次市委科技创新委的成立,必将为无锡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全新活力,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无锡广电政务全媒李安成 陈珊珊
编辑:吴敏
点赞+点亮
分享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