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图上
有一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
重要分界线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你知道吗?
提出这条重要分界线的
正是来自无锡宜兴市的地理学家
胡焕庸
因此,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并曾入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昨天是胡焕庸先生
诞辰123周年纪念日
本周末
华东师范大学迎来2024年世界地理大会
9卷本的《胡焕庸文集》在会上
正式启动编辑出版
将带着人们重新认识“胡焕庸”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更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胡焕庸先生
一生治学广博、著述丰富
他倡导“学业并重”的学风
主张做学问和创事业二者不可偏废
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为发展中国的地理事业、人口事业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中国地理科学界的一代宗师
胡焕庸线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
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上发表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
在这张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了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
这条从今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近似直线,历经近一个世纪后依然相当“准”。它建构了中国人文地理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成为认识中国人文地理结构的重要工具,更被写进了大、中学的地理教科书。
胡焕庸在1935年、1989年发表的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
为“南沙群岛”命名
早在1934年,胡焕庸先生就全面评估中国面临的国际地缘安全形势,发表了首篇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文章,预判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及美日冲突的必然性。
面对法日觊觎、侵占我国南海诸岛的恶劣行径,他发文呼吁厘定南海诸岛得名,首次系统论证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最早为“南沙群岛”命名,为我国应对南海和东海主权争端提供了重要证据。
此外,身为地理学家,胡焕庸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琉球群岛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前夕,他便呼吁一定要建设直面太平洋的海洋强国。
1983年4月,胡焕庸在华东师大人口所前照
胡焕庸先生留下的学术财富
远远不止这些
他身上的爱国奉献、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致敬!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新华每日电讯、南京大学
编辑:李健
点赞+点亮
分享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