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五走孔子路,梅庆吉用双脚丈量文化大地

文化   2025-01-07 06:30   山东  

公元前499年,孔子成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位高权重甫一上任,他就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让整个鲁国政治清明,国力增强。鲁国的这一举措,让紧邻的齐国感到了威胁。于是,齐景公采用离间计,让孔子与鲁国贵族之间产生嫌隙。不再受重用的孔子毅然辞去官职,于公元前497离开鲁国,开启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14年间,孔子和他的弟子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他们游历对后世留下了什么影响?文献记载缺乏详尽记录,民间传说缺乏可靠依据。有一位老者打算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去用双脚丈量那片文化沃土。他就是梅庆吉先生。

梅庆吉先生近照

2012722日,从北方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岗位退休的梅庆吉开启了尊孔之旅。十年间,他五走夫子路,沿着孔子足迹考察古迹、拜谒贤达、修正史料,以期拭去这段史实的蒙尘,用双脚、用镜头、用文字去串起这段散落在华夏大地的儒学史料。

军营、讲台、编案,梅庆吉和他的漫漫求学路

出生于1952年的梅庆吉,应该算是“幸运的一代”。初中毕业后,梅庆吉回牡丹江家乡务农,一如父辈祖辈们一般,在田间地头感受劳作之苦与丰收之悦。

一年后,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四年后,梅庆吉光荣复员,他再次拾笔,考上牡丹江师范学校。在那个“学制缩短”的年代,他的中师只读一年就毕业。只在恍然间,他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入职于牡丹江地区文教局。 

青年梅庆吉

三年后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已经拥有“铁饭碗”的他决定“再上一层楼”。是年7月,他与万千学子一起走进传说中的高考考场,开启他的另一段梦想。苍天不负,梅庆吉如愿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该校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1986,他再次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三年后,梅庆吉毕业留校,走上了大学讲台。

梅庆吉的人生履历,比自己设想的还要丰富。两年后,他被调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1996,他调入北方文艺出版社,升至编辑室主任。在这里,他的职称最终达到了等同正教授的编审。

近四十年的求学与工作生涯中,他自著、编著、整理、主编、编选过大量古籍,凝结成几十部著作、数百篇文章。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悉心研究孔子,最终萌生了重走孔子路的想法。

十年五次尊孔之旅,梅庆吉用信念擦拭历史的风尘

在研究儒家经典时,他注意到了孔子与一众弟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这14年间,历代文史文献,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记录几个片段,鲜有典籍能对这一断历史有着完整详尽记录。在他看来,不论是孔子所在的时代,还有后世两千余年里,孔子的影响力一直不减。作为圣人,他走过的地方必然会留下诸多遗迹:或史料、或祠堂、或石碑、或庙宇、或坟冢,抑或是口口相传的故事。

但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剧,聚族而居的村落慢慢消失。这就意味着,孔子周游列国的遗迹,也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消失。

要想留着这些遗迹,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走夫子路,用图片、视频和文字记录下来。“尽最大努力勾勒出孔子和他的众弟子的周游列国路线图,以补全史料,修正典籍!”梅庆吉如是说。

他虽然面向圣人发愿,但毕竟有工作在身,很难有时间与精力成行。

2012年,梅庆吉退休。

卸下重担的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领域。这一年的722日凌晨5时,经过详细筹划和充分准备后,他的“尊孔之旅”正式开启。

长达65天的时间里,梅庆吉从大东北一路南下,经行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11个省市,行程14000多公里,到过的市级城市27座,县城34座,乡镇29个,村庄114个,攀登过的大小山峰30余座。

这一行,他的相机里储存了14000多张照片。 

第一次尊之旅路线图

孔子周游列国,行走路线往复曲折。记载这一行程的有正史,有民间的口口相传,亦有隐藏在偏僻村落里的遗迹。尽管第一次尊孔之旅已然走过14000多公里,但梅庆吉依然觉得有很多细节需要去探索、研究。于是,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他先后开启了第二、三、四次尊孔之旅。202110月,69岁的梅庆吉再次收拾行李,开启第五次尊孔之旅。 

第二次尊孔之旅路线图

 

第三次尊孔之旅路线图 

第四次尊孔之旅路线图

这一年,他在全国各地举办“跟着孔子去旅行讲座数十场。还先后在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湖北、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举办“孔子一生行迹展”20多次。 

无锡图书馆讲座

同时,他的旅行笔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庆吉跟着孔子去旅行展览专刊》《跟着孔子去旅行·曲阜七日》《儒家文化在微山》《孔子一生遗迹儒家文化展》《孔子路上读<论语>《跟着<论语>去研学》等力作相继出版发行。上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踩着圣人的足迹游学,把心中的“问号”变成“感叹号”

“走出去的时候,头脑里装着的都是些问号;回来的时候,头脑里装满了感叹号。”这就是梅庆吉尊孔之旅的感悟。

尽管两千年来,为《论语》做注解的大家不胜枚举,但总有细节之处并未解释通透。甚或,有些关键词只接打上了“无解”的标签。而“周八士”,就是一个典型。

《论语·微子》中提到,“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但关于周八士,论语中并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理学大家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称,此八士“不可考”。后世杨伯峻、南怀瑾,都持相同观点。

“在重走孔子路中,我有幸找到了周八士的故里——襄城县。”梅庆吉说,在襄城县旅游局,他得到《襄城旅游大观》一书,能够指引直达王洛乡的“八士岗”。在这里他邂逅了爱好这段历史的村民李右名,以及半坡店小学老师李永超、董伟强,知道了八士岗下有半坡店村,立有“周八士故里”的石碑。而半坡店小学所在的位置,则是以前的“八士庙”。

此行让他感叹的是,“民间有大家!”比如,为了免遭破坏,“周八士故里”的石碑被镶嵌在墙壁里;再比如,在台官李村村民李迎照家中,还能看到周八士的神位碑;还有,八士冢当下仅剩一座,而当地人依然能精确地指出其他七座坟冢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河南襄城周八士故里

在这里,梅庆吉能听到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周八士是四对孪生兄弟,武王伐纣时立下大功等等。虽然没有拿到能够“坐实”的证据,但周八士在他心中已经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勇士。如果重新整理这段史料,“我就可以说:周八士,或为河南省襄城县半坡店村人士……”

《论语·子罕》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这里的“达巷党人”所指,一直未有定论。有人说,“达巷党”中的“党”是行政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何宴所著《史记集解》、皇侃所著《论语义疏》,均持此观点。但清人钱坫则认为:“达者,巷党名。”也就是说,“巷党”二字需要连读。

清人翟颢所著《四书考异》认为,《礼记·曾子问》中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中的“巷党”,有可能代表的是地名。清人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则认为“亦未必然”。康有为的见解更是与众不同,他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用《一统志》的观点:“达巷在滋阳县西北五里,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这为我们的尊孔之旅指明了方向,因为滋阳县就是现在的山东兖州。

就在兖州,梅庆吉幸遇孔氏后裔孔令鑫,带他找到旧关村。旧关村的村碑明确记载:“此处原称达巷党,历史悠久。孔子为中都宰,曾往来憇息于此。又为仲尼师项囊处。南北朝时,兖州治瑕丘城,由古城移今址,此处为西关。明初城南扩,西关南移,此始称旧关。”

据说村里有孔子讲课用的土台,被后世称作“讲礼台”。台子下立有一石碑,上书达巷党人里,为清初滋阳知县夏晓春所立。孔令鑫称,自己小时候还经常在土台上玩。后来土台被推平,石碑也不知去向。若非这段童年记忆,“达巷党人”这个词儿就真的深深埋入历史的尘埃中了。 

达巷党旧址在兖州旧关村

“孔子曾自言:‘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孔子一生漂泊不定,可以说是行万里路,万卷书。”梅庆吉说,真正了解圣人,就必须迈开双腿去游历。或许最好的答案,就在山水乡村间。

也正是基于此,梅庆吉的尊孔之旅先后开启了五次,耗时十年而依旧意犹未尽。

弥补史书的空白,梅庆吉与他的旅行记

在退休后的这12年里,他要么就是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要么就是在书桌前埋头处理图片、撰写文字。

梅庆吉先生的著作作品

在启动尊孔之旅之前,他以为这条路是“线性”的。而真正迈开双腿走,才知道,周游列国的文化故事是三维立体的。因为这一路不仅仅是孔子本人的故事,更是后世儒家传播文化的载体,像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20168月,他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取名为“梅庆吉”。20173月,微信公众号改名为“跟着孔子去旅行”。

“微信公众号,是我文稿及图片视频的储存空间,更是我旅行记的传播空间。”梅庆吉说,20168月起,他就开始以途中重要的落脚点为主线,撰写“跟着孔子去旅行”系列文章。截至20241217日,他已经撰写发布了263篇。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擦拭史书上的蒙尘,用游记串联起这段散落的历史。”梅庆吉说。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依旧笔耕不辍的梅庆吉会有什么设想?

“应该说是托了圣人的福吧,身体如今依旧强健。”梅庆吉说,如今这个时代,只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管是七十还是八十岁,都算是中年。 

梅庆吉在河南兰考封人请见夫子处

“所以,我主要精力是撰写文章、修理图片,让这五次尊孔之旅形成具有可读性的图文资料。当然了,如果有恰当契机,我依旧会继续我的尊孔之旅。”他说,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们期待着梅庆吉先生新的行迹和研究成果。

儒风大家
关注儒风大家,读懂中国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