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松溪县渭田镇巨口村的生态公益林依旧郁郁葱葱。护林员蔡思明在密林里巡查,脚下厚厚一层枯枝落叶被踩得嘎吱作响,“我干巡山护林工作十多年了,这期间林子从未发生过盗伐案例,就是枯树枝也没有人会去捡。”
这片山林是巨口村祖辈留下的“风水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村有个老传统:谁砍树,谁家就罚杀猪,把猪肉分给全村人。这一传统已延续50多年了。”今年72岁、曾长期担任巨口村村干部的罗学达回忆,在他小时候,当地非法砍伐树木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巨口村的民房多建于山脚下,砍树破坏了生态,导致了数次山体滑坡、房屋被埋的悲剧发生。“村民们痛定思痛,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共同商议达成了‘砍树就要杀猪’的规定。”罗学达说。
然而,规定确立的头几年,个别村民心存侥幸,村里发生了两起盗伐事件。事后,涉事者的家庭也都依规向全村村民分了猪肉。
有过必罚,决不含糊,村里的林子自此有了“护身符”。2000年,“砍树就要杀猪”这一原本不成文的规定被写进村规民约。2022年,经过村干部和村民的深入讨论与修订,形成了禁止乱砍滥伐的“十条”村规民约,让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护绿”的同时,巨口村也在持续“扩绿”。村里长年与松溪国有林场携手开展场村合作造林,公益生态林也从原来的350亩扩展到了1370亩。近期,巨口村正与林场共同推行“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每个月巡山护林收入有几百元,此外,我种了十几亩的茶,还养了一些家禽,一年下来能挣十万多元。”蔡思明说。
如今,这片被悉心照料的生态林满目苍翠,保持着原始生态景象,为菌类生长创造了理想环境。村里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管护,促进红菇增殖增产,并结合当地“何家乐”农产品品牌,推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了集红菇养护、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巨口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发展了包括竹木加工、茶叶种植、香葱栽培以及食用菌培育在内的多项产业,有效带动农民的就业增收。
天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敬培近期每日忙于采收、销售香葱,他说:“合作社的香葱种植面积近70亩,已吸纳超过30户农户加入。今年香葱市场行情不错,每亩地产值1万多元。”
产业在发展,收入在增加,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漫步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巨口村,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贯穿村落,村中心矗立的大石上刻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字十分醒目。
近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巨口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硬化、河道治理、停车场改建等系列基础设施的提升,让村子的面貌有了新变化。“‘乡愁’,是我们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是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也是对绿色发展的美好憧憬。”巨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承财介绍,巨口村还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森林步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希望引入更多的人才、资金,建设更多项目,让生态林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林”。
记者手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不仅是理想化的追求,更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出的生存智慧。在巨口村,这一理念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实践。
“砍树就要杀猪”的规定,是巨口村人民对自然的庄严承诺。这一规定源于村民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理解。从最初不成文的习俗,到后来正式的村规民约,并持续完善,巨口村的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深化,当年“砍树就要杀猪”的传统,早已不单单是一种惩罚手段,而演变为一种象征,时刻提醒着村民守护绿水青山、追求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巨口村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新时代,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