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工作效率高,领导派活就多,工作多了容易导致失误,压力反而更大,所以要隐藏实力。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考生可以分析题目中的观点所带来的危害,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对策;
题目中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该观点反映出了部分干部不想作为、 不愿作为、缺乏担当精神的问题, 虽是少数, 但是值得警醒。在我看来,公职人员应该不畏难、不畏责, 要敢于担当。
题目中的观点反映出公务员队伍中个别公职人员不想担责、 缺乏担当精神的现象,本质上是不想作为的问题, 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和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
第一, 缺失担当会影响公职队伍的健康发展。勇于担当是 “二十字” 好干部中的五条表现之一, 如果公职人员做不到平常时刻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危难时刻豁得出来, 那么一方面影响其个人成长, 另一方面也影响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 缺失担当会影响老百姓的正当利益。勇于担当, 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需求扛在肩上。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那么老百姓的诉求谁来处理? 老百姓的利益谁来维护? 老百姓的困难谁来解决? 长此以往, “以人民为中心” 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 缺乏担当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这句话点透了人民和党与政府的关系, 如果公职人员不作为、 不担当, 就会逐渐脱离群众, 出现干群矛盾、 政群矛盾、 党群矛盾, 最终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府的公信力。
要想让党员干部想担当、 敢担当、 能担当, 需要做好三个 “坚持”:
第一, 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党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党员干部认识到 “人民公仆”的意义, 提升使命感和责任心, 真正成为 “为党分忧、 为民解难” 的好干部。
第二, 坚持能力培养。政府内部要建立常态化的能力培训机制, 通过 “老带新、传帮带” 的方式, 让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起来, 具备为人民办事的能力。
第三, 坚持赏罚分明。除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训, 还需要建立奖惩制度, 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的风气, 真正实现 “能者上、 庸者下、 优者奖、劣者汰” 的选人机制。
扫码回复【面试】
扫码咨询课程详情
↓↓↓
小哥哥 小姐姐
好内容快转发给身边的人哦
(本文含有课程及图书等营销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