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思想之基
涵养廉洁文化
滴水清 风
本期内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严明党的生活纪律 锤炼道德品行
严明党的生活纪律 锤炼道德品行
生活纪律是党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其本质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修身正己提出明确要求,指出“生活是工作的基础,生活上做不到自觉自律,工作就难以做到清正廉明”,强调“端正思想品行,提升道德境界”,“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章“对违反生活纪律行为的处分”,着眼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生活纪律有关规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道德品行,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以更好发挥党员、干部言行对全社会的示范效应。
一是反对铺张浪费,弘扬勤俭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条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在第一百五十条增写对生活中铺张浪费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处分规定。勤俭节约,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优良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对于党员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纪律要求。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工作和学习中,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党员、干部在生活中铺张浪费,造成不良影响,将损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条例》作出这一修改,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带头崇尚简朴生活,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是规范网络言行,带头维护公序良俗。《条例》第一百五十三条增写对违背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处分规定。公序良俗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正常健康发展的秩序和道德,整体体现一个社会的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众之间交流、接收信息的重要场所,具有公共属性。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开展活动等,同样应当以公序良俗为标尺。互联网时代,党员在全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应体现在线下,也应体现在线上。党员、干部带头在网络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党员、干部如果不注重身份和形象,在网络上恣意妄为、违背公序良俗,出现失德失范言行,极易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和群众强烈不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条例》充实完善对党员、干部不当网络言行的处分规定,就是要促进党员、干部慎独慎微、自省自警,在线上、线下都自觉遵守和维护道德规范,始终发挥表率作用。
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党员、干部必须重视生活纪律,将严格的自我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中,自觉树立良好作风,不断修身律己,带头营造和维护社会新风尚,塑造队伍良好形象。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解读微视频丨如何理解对违规收礼行为的处分规定
历史文化源流丨任重而道远者 不择地而息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其中许多是事关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如市场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每逢重要场合,我都要谈改革、谈开放,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改革进行到底。
——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意思是说,身负重担而路途遥远的人,不会挑选休息安身的地方。这句话后来被用来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要经历长期奋斗,坚忍不拔,不会在功业未竟之时选择安逸的生活。
“任重而道远”最早出自《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任重而道远”与君子品格紧密相关。“任重”,即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道远”,即仁道的理想是不容易达到的,因而追寻的路途也是漫长的。《论语》中说,其道之远,要“死而后已”,《韩诗外传》中也说“不择地而息”。弘扬仁道,要怀有宽广、坚毅的品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即使道阻且长,也要不畏艰难,一路向前。
“弘道”二字,正是对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垂范后世。由少及壮,由壮至老,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为弘道毕生奋斗。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孔子的一生中,曾有14年时光在外周游。在弟子的陪伴下,孔子行走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之间,历尽千辛万险,遭受种种困厄,可谓“四处碰壁”。他内心感到十分痛心,但却不愿放弃。《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是一位城门小吏对孔子的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孔子及其弟子们知道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在那个时代会面临的阻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执着、坚韧、坦然。就像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位饱经风雨坎坷的老人,却不畏艰难困苦,不畏颠沛流离,仍然积极有为。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太多故事与思考,滋养着身为中华儿女的你我他。数百年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结尾,用罕见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孔子的由衷赞美。他引用《诗经》里的名言,并加上自己的评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从孔子身上,司马迁得到了无穷的力量。虽然自身遭遇厄运,在孔子“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的感召下,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贤的启迪下,司马迁找到了自己的“道”,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用一生去完成《史记》的写作。
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是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所共有的优秀品格。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百折不挠,奋斗不止。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基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胸怀抱负、志向高远的党。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漫长历史过程,需要若干代人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越是取得成就、接近目标,越应保持韧劲定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砥砺自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改革星火从乡村燃起、自沿海而兴,终成燎原之势。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平视世界……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一条改革路,中国人民走得坚定而有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次释放“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的信号。全会《决定》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全景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人世间一切的伟业都是靠前赴后继的奋斗铸就的,民族复兴的壮阔梦想只有在改革不止、奋斗不息中才能成为现实。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奋进的道路更加宽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将《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稳,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阔步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来源:内蒙古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