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这样做→→

文摘   2024-11-17 12:00   江西  


 | 花  |  |

莲花县委、县政府授权开通的政务微信

微信号:lianhuafb




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坚持前膽性思维和战略性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市“4+2”新动能培育的主赛道之一,聚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建设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日,萍乡市人民政府印发《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4-2035年)

目  录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挑战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形势

(二)发展机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四、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总体定位

(二)发展目标

(三)产业布局

五、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

(一)“零食”食品产业集群

(二)“硒锌”食品产业集群

(三)“辣味”食品产业集群

(四)“地域”食品产业集群

(五)“功能”食品产业集群

六、重点任务

(一)优质原料供给行动

(二)精深加工提升行动

(三)市场主体引育行动

(四)产业集聚升级行动

(五)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六)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七)市场品牌开拓行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优化营商环境

(四)加强评估管理

(五)加强宣传引导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坚持前膽性思维和战略性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市“4+2”新动能培育的主赛道之一,聚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建设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已经构建了“现代种业、优质稻米、草地畜牧、设施蔬菜、油菜油茶”为主导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硒锌功能农业”为特色产业的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产业呈规模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良好态势,农业现代化迈出了坚实步伐。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粮食、油料、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产量保持稳中有增的趋势(表1)。持续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头雁引航 雏鹰振飞”行动,“外引内培”双向发力,打造了甘源食品、天涯种业、宏明食品、花蝴蝶、胜龙牛业、吉内得、葛溪正太等一支高质量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农业组织化、机械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1家。此外,全市培育了“两品一标”农产品达156个,其中绿色食品97个、有机农产品5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莲花老酒、上栗兔肉、芦溪猪肉、芦溪武功紫红米等24个产品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富硒认证产品达到196个,推出了富硒大米、富硒禽蛋、富硒茶叶、富硒牛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深入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建设行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食品获证企业共125家,发证“小作坊”523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1亿元企业16家、超1000万元企业76家。甘源食品、宏明食品、胜龙牛业、亚强食品、葛溪正太等企业营收大幅增加。2023年,全市规上食品企业达到24家,同比增长14.3%;规上食品企业工业总产值54.65亿元,同比增长5.4%,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甘源食品主营收入近20亿元,税收超过1亿元。全市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以休闲食品为主体,畜禽制品、粮油制品、预制菜等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图1)。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市委、市政府科学统筹,高位推进,突出产业和创新“双引双育”,聚焦龙头企业“外引内培”,不断健全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围绕产业发展过程中“用地、融资、科研、销售”等难点、堵点,精准施策,出台了《支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出了全省首个“农贷通”金融惠企产品,成立了20亿元食品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了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一揽子政策措施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持续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提高助企惠企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和服务力度,全市营商环境向好向优。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快建设萍乡市食品科技产业园,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按照“一园六区”模式,各县区千方百计盘活土地资源和调剂用地指标,大力建设食品科技产业园区。上栗县、莲花县、经开区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经达到企业入驻条件,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园区已经完成建设规划。食品园区逐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地难”的问题,为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总体而言,全市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不断趋优,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挑战

1.产业链不完善,龙头企业不强。一是食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联动与辐射效应尚未形成,粗放式发展惯性逆转难度大,总体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且产业链条偏短,未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联结的产业链;二是全市食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方面都受到制约;三是我市大中型龙头企业加工水平有限,现有的本土龙头企业大多处于种养和初级加工等产业链中低端,具有带动能力的链主企业少,竞争力不强。

2.市场渠道狭窄,品牌效应受限。一是大多数食品企业未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渠道与服务环节,食品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而线上市场由于起步晚、平台较少,尚未实现有效推广,导致萍乡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二是“萍乡两头乌猪”“莲花血鸭”“赣西黑山羊”“萍乡腊肉”等一批本土品牌价值尚未完全开发,未发挥潜在的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大。

3.精深加工水平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一是萍乡的生猪、蛋禽、肉牛养殖与水稻种植等产业资源丰富,但加工产品单一,生产方式简单粗放,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致使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大部分企业综合实力还不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营销手段缺失,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还不强,农产品加工处于初加工阶段,亟待转型升级。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一是缺乏具有自主创新的食品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力不足;二是食品企业普遍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开发较为滞后;三是食品企业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匮乏,阻滞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形势

1.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催生食品产业新机遇。作为连接农业资源市场化与服务居民美好膳食需求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个突破10万亿的工业门类,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将不断加深,“大食品”时代已经来临,以“大规模、大科技、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安全、大品牌”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日渐显现。

2.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赋予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专业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以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产地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冷链物流等技术加快集成应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迅速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渐次集成推广,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3.政策支持不断强化,构建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关键,是加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国已明确提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以及日渐深入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不断改善国内市场环境,形成跨国企业密切合作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有机会布局全球化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机遇

1.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突出。萍乡市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资源,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全境土壤“硒、锌”元素丰富,富硒土地面积3478.6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0.97%;富锌土地面积2782.6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72.77%,是我国罕见的天然优质“硒锌”元素同富地区。同时,萍乡拥有“萍乡两头乌猪、赣西黑山羊、莲花麻鸭、莲花白鹅、萍乡红鲫”等一批优良种质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开发优质绿色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市的水稻种业、富硒大米、黑山羊、肉兔、肉牛等8个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列入全省134个地方优势特色重点扶持计划,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利于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稻米、禽畜、油菜油茶、果蔬等已初步形成集群化发展趋势,萍乡两头乌猪、杜仲绿色生猪、赣西黑山羊、莲花麻鸭、莲花白鹅、武功紫红米等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以上条件为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2.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消费档次升级和健康食品的刚性需求进一步释放,催促着食品企业加速转型升级,食品企业由粗放型逐步向高新技术型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涌现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大方便食品、预制菜、功能食品创新研发力度,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持续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新一轮食品产业发展机遇,既可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还能赋予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3.政策支持持续利好。国家、省、市各级对食品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为全面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发挥食品产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相继发布了相关规划和意见。2023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202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赣府字〔2023〕40号)。2023年4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萍乡市动能培育提速行动方案等三个行动方案的通知》(萍府发〔2023〕12号),明确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市“4+2”新动能培育赛道之一;2023年7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萍乡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实施方案(2023-2026年)》(萍府字〔2023〕38号),绿色食品产业链被列为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2023年8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萍府办发〔2023〕24号);2023年10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印发了《萍乡市支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萍府办发〔2023〕30号)。以上国家、江西省、萍乡市一系列政策为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工业化理念和市场化方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为主抓手,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头雁引航 雏鹰振飞”行动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行动计划,着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和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发挥萍乡地处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位置,正成为湘赣边“大进大出、优进优出”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在抢位发展错位发展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食品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视食品产业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改革创新驱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发展的食品产业体系。

3.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专业化、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园区,促进食品制造绿色化,实现食品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坚持质量安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提升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质量监督体系,提高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5.坚持链式思维。坚持以链式思维推进食品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做长长板,精准发力、补齐短板,聚焦“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千方百计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总体定位

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锚定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目标,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加强食品前沿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抢占方便食品、运动营养食品、功能食品等科技高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食品科技创新能力,将萍乡打造为湘赣边区域绿色食品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建设食品科技产业园,搭建资源要素最具竞争优势、功能设施配套最完整、运营管理最高效的区域性一流产业平台,招引一批食品“头雁”企业,培育一批规上食品企业,孵化一批引领新型消费的食品品牌,形成占领“江(西)湖(南)”,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将萍乡打造为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集散中心。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扬优成势,发展“辣”文化、“辣”产业、“辣”产品,将萍乡打造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辣都”。


(二)发展目标

中长期发展目标(2024-2030):到2027年,全面形成“结构更优、特色分明、产业集群、产品高端、产值百亿”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绿色食品产业规上企业主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到2030年,产业集聚效应、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凸显,绿色食品产业规上企业主营收入突破200亿元,萍乡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集散中心。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7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收入实现13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企业主营收入达到100亿元,增速保持20%左右。到2030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收入突破27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主营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速保持25%左右。


——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到2027年,全市规上食品企业达到5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20亿元企业2家以上。到2030年,全市规上食品企业达到70家以上,其中:营业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家以上。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到2027年,“大区域公用品牌+小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全过程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品萍乡”“莲小花”“湘东做东”“舌尖武功”等市、县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甘源、宏明、花蝴蝶、宝贝蛋、吉内得、黄家将”等一批消费者“记得住”“叫得响”的名优品牌走向全国。到2030年,“种业大市”“绿色萍乡 硒锌之都”“中国辣都”等品牌越来越响亮,逐步成为萍乡地方标志性“名片”。

——产业集聚力显著提升。到2027年,萍乡市食品科技产业园“一园六区”成为区域性优质产业平台,食品企业和上下游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绿色食品产业实现由分散型向集聚型发展转型升级。到2030年,链主型、贸易流通型、科技创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零食”食品、“硒锌”食品、“辣味”食品、“地域”食品、“功能”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全链条式发展。

远期发展目标(2031-2035):到203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收入突破500亿元,其中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萍乡的绿色食品产业成为特色鲜明、全链融合、绿色安全,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

(三)产业布局 

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各扬所长、彰显特色的原则,构建“一核一园五大集群”的食品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

——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南昌大学在食品学科的龙头效应,高质量建设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不断探索食品科技创新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按照“1个研究院+N个研究所和科研团队”模式,努力将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打造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创新平台。全面深化政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食品科学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湘赣边区域内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关键性智力支撑,赋能绿色食品赛道,加快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园

——萍乡市食品科技产业园。按照“一园六区”模式,大力建设安源园区、湘东园区、芦溪园区、上栗园区、莲花园区、经开园区,力争利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食品园区县区全覆盖,着力打造一个功能融合、绿色循环、智慧运营的区域性产业平台,引导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中,为产业发展、项目落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提供广阔空间,加快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化发展。


五大集群

——“零食”食品产业集群:以萍乡经开区、芦溪县、上栗县为主要区域,重点发挥甘源食品、宏明食品、百利食品、杨岐铺子、傅太粽子等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特色休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企业,全力打造具有萍乡特色的“零食”食品产业集群。


——“硒锌”食品产业集群:以芦溪县、莲花县等省级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为主要区域,重点发挥吉内得、葛溪正太、一村食品等企业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市,打造富硒富锌水稻、禽蛋、果蔬、茶叶、牛奶以及矿泉水等“硒锌”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和培育富硒富锌食品加工上下游企业,全力构建“硒锌+X”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辣味”食品产业集群:以安源区为中心,全域协同塑造“中国吃辣看江西,江西吃辣在萍乡”“辣红安源”“中国辣都”品牌,探索形成“辣文化”差异化联盟,重点发挥花蝴蝶食品、黄家将食品、上荣食品等企业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辣椒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辣椒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地域”食品产业集群:以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为主要区域,重点发挥胜龙牛业、赣星实业、一村食品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做大畜禽、优质稻米、油料等产业规模,提高地标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挖掘萍乡土特产资源,培育打造一县一品产业,全力构建富有萍乡特色的“地域”食品产业集群。


——“功能”食品产业集群:以萍乡经开区、芦溪县、莲花县为主要区域,重点发挥百约食品、银河杜仲、时珍源品等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功能食品上中下游龙头企业,做强功能食品产业、做大康养农旅产业,全力打造功能食品产业集群。



五、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

(一)“零食”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重点:围绕萍乡零食产业优势和传统特色,聚力打造零食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休闲豆类制品、坚果炒货、休闲素食、特色卤制品、特色水果制品等零食食品产业。

2.实施路径:一是依托现有零食食品产业优势,壮大“链主型”产业龙头,梯次培育一批“头雁”“雏鹰”企业,做大做强豆类、坚果炒货、盐果子等休闲食品产业,加快开发“安全、美味、健康”等高品质坚果与籽类食品,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形成优势明显、布局合理、辐射带动力强的零食食品产业集群。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零食食品加工需求,加快建设一批豌豆、蚕豆、坚果、面粉、食用油等规模化、绿色化原料基地,提升原料保障能力。三是加强产学研用协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减油、减糖、减盐”不减特色品质的米饼、米酥、炒米、发糕等特色膨化食品和烘焙食品。四是培育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化果脯蜜饯加工企业,稳步发展南酸枣糕、南酸枣粒等休闲果脯。


(二)“硒锌”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重点:立足萍乡富硒富锌土地丰富资源,积极推进芦溪、莲花等省级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建设,打造富硒富锌水稻、茶叶、果蔬、禽蛋、牛奶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硒锌+X”新型业态。

2.实施路径:一是围绕萍乡市富硒富锌产品的特色与现状,积极牵头或参与富硒富锌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标准、富硒富锌食品含量标准等省级地方标准研制或修订,打造我国富硒富锌产品的标准高地。二是建设一批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富硒富锌种养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富硒富锌大米、米乳、茶叶、禽蛋等加工,培育和壮大一批经营主体,培育富硒富锌产业头部企业,打造安全、营养、功能化富硒富锌产品加工高地。三是推进“硒锌+农业+精深加工+功能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富硒食品与硒农业、硒未来、硒研学、硒文化等特色优势结合,打造富硒休闲未来旅游高地。四是加强富硒富锌品牌建设推介,在高铁、景点等“窗口”地区,规划和建立富硒富锌农产品展示馆、硒餐厅、科普馆等,开展硒锌元素功能方面的知识科普宣传,以私人订制、个性服务方式,推出精品的鲜活富硒富锌农产品,以及高附加值富硒富锌食品,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唱响“绿色萍乡 硒锌之都”品牌。


(三)“辣味”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重点:挖掘萍乡“辣文化”,打造萍乡全域辣品牌,重点发展萍乡小炒肉、莲花血鸭等预制菜,以及萍乡辣片、辣椒调味制品(萍乡搓菜)、辣椒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辣椒制品。

2.实施路径:一是加快本地辣椒优良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种植,构建适于鲜食或加工的辣椒优良品种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体系,打造“萍乡辣椒”品牌。二是加强“萍乡辣”代表性产品选树,加快萍乡小炒肉、莲花血鸭等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着力提升“萍乡辣”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萍乡辣”走进千家万户。三是开发特色和创新辣椒深加工制品,加大头部企业培育,开发富硒辣椒酱、辣椒籽油和辣椒醋等辣椒调味品;鼓励和支持辣椒食品加工企业,打造特色辣椒休闲制品;创新辣椒制品与饮料、酒水和烘焙等产品的融合,开发辣椒奶茶、辣椒啤酒和辣椒饼干等新产品。四是推动辣椒的精深加工,创新辣椒或辣椒籽等副产物中的辣椒素、辣椒碱和色素等功效成分的工业化提取技术和装备制造,以及探索其在食品添加剂、医药、化妆品、化工、军工等方面的应用,实现辣椒的高值化利用。五是探路“辣文化+”多领域联动。紧盯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旅游需求,推动“辣文化+旅游”结合,加强“辣文化”旅游线路、旅游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研发,并推动“辣文化+研学”结合,做好“生态+种植+文化+旅游”文章,为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地域”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重点:立足萍乡农业产业资源特色,重点发展萍乡两头乌猪、赣西黑山羊、莲花麻鸭、莲花白鹅、上栗田螺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大萍乡红鲫、武功山石斑鱼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及“武功山高山有机茶”的品牌整合和营销推广,建立萍乡腊味制品、莲花血鸭等地方特色产品的标准体系,大力挖掘和培育长平月饼、莲花老酒、高坑绿豆稀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2.实施路径:一是围绕萍乡市生猪、肉牛、黑山羊、肉兔、禽蛋、田螺等特色资源禀赋,支持企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设备推动传统加工肉制品升级换代并综合开发畜禽、水产相关产品,开发生冷牛肉、禽蛋食品、休闲禽类食品、婴幼儿辅食等健康食品;开发低温腌制和生物发酵肉制品、煎炸烤食品、冷冻食品、常温保鲜莲花血鸭、黑山羊羊肉卷、萍乡腊肉、两头乌猪火腿、培根、香肠等预制菜产品;加强禽骨羽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羽绒制品、禽骨调味料、鸭血肽等产品的发展,提升畜禽加工产品经济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水稻制种、米制品和稻米加工副产物等产品。支持一批优质专业制种公司打造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制种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大力发展膳食平衡营养米、稻米胚芽营养油、月饼等产品,积极开发发芽糙米、方便米、米饮料、益生菌米乳、米糠油、米糠蛋白、板材、白炭黑等稻米衍生产品。三是聚力打造油料(以油茶和菜籽油为主)加工全产业链,重点发展油料烘干、油料储存、油料提炼(有机茶油、低温冷榨油等)、油料加工副产品(茶皂素、茶饼肥、油料蛋白、油料多糖等)、油料高端衍生品(日化用品、护肤品、功能食品等)。四是大力发展茶产业。做好茶旅结合文章,打造特色产业村镇,整合提升以武功山有机茶为主的茶品牌,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万龙山茶”打造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茶叶知名品牌,统筹引领全市茶产业、茶文化发展。五是依托农业和食品产业特色优势,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地标品牌营销和维护管理,积极推动地理标志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系统推进地理标志到区域品牌的建设,做好地域特色文章,助力萍乡地域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功能”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武功山“云中草原 户外天堂”的影响力和户外文旅产业的优势,打好“运动营养食品”品牌,重点开发药食同源、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蛋白、富硒富锌食品、益生菌发酵果蔬以及杜仲系列产品等健康食品。

2.实施路径:一是大力挖掘资源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充分挖掘“杜仲、金线莲、青钱柳、藤茶”等养生药材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特色产品。二是加强功能食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于企业需求开展深度合作,增强协同性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功能食品产业布局等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在精准营养、合成生物学、感官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风味和健康双导向的功能食品。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结合食品科技创新推动功能食品发展,支持药食同源、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蛋白、益生菌发酵果蔬等营养健康食品研发,大力开发食疗食品、运动营养食品、营养补充食品、特医食品等系列功能性食品。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武功山旅游、新泉十八湾旅游以及安源煤矿红色旅游优势,综合功能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休闲养生、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健康教育等与功能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循环带动和扩大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重点任务

(一)优质原料供给行动

1.提升良繁基地制繁种水平。一是扶持原(良)种场发展,扩大优质种群规模,增强供种能力,打造萍乡两头乌猪、赣西黑山羊、莲花麻鸭、莲花白鹅、武功紫红米、萍乡红鲫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品种。二是加强市、县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持续开展新品种培育、良种高效繁育等攻关,培育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稻米和果蔬品种,以及生产性能好、品质优、抗病强、繁殖力高的畜禽品种。

2.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支持企业采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和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供需关系。二是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设施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参股龙头企业,推广“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形成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保障稳定的原料供给。

3.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省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严格贯穿种植、养殖、收获、加工和储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系统,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大力推进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围绕加工需求,及时调整种养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力度,采用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建设一批大宗绿色原料生产基地,逐步推进零食食品、硒锌食品、辣味食品、地域食品、功能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的原料生产区域化、专用化和规模化。三是积极拓宽视野至全球各地,推进外部基地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设原料基地,深化特色食品产业加工原料的区域合作,构建良好的物流和运输网络,保证稳定供应,力争做到卖全国、卖全球,将萍乡打造为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集散中心。

(二)精深加工提升行动

1.坚持走加工带动之路。一是支持企业加快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紧跟消费趋势,提升加工能力,增加中高端食品供给,实现从分散的、单一的食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动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处理渠道及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吃干榨尽”。

2.提高绿色智能加工水平。一是以萍乡列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市为契机,大力推动全市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改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化灌装、打包、搬运、装卸、码垛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食品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二是加强绿色环保和低碳节能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支持食品企业购买节能、节水和环保等专用设备,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突破分离萃取、新型杀菌、节能干燥和低碳制造等关键食品加工技术。

3.完善食品物流供应链体系。一是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完善仓储保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健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冷链服务,完善全程无断链的食品低温冷链物流体系。二是建设一批市级冷链物流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冷链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推进食品冷冻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冷链运输服务能力,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运输水平。

(三)市场主体引育行动

1.加强中小企业支持。一是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为抓手,不断挖掘本土农业企业和食品企业发展潜力,培育一批细分品类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加强对“小作坊”食品企业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尽快实现“个转企”,引导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高对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多措并举推动“小升规”,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2.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大力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数字化发展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品牌发展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二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三是鼓励更多国有资本参与萍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帮助企业在深沪港等境内外主板市场和新三板上市。

3.加大招大引强力度。一是结合各县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效果显著、可补强萍乡绿色食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点项目。二是发挥县区主体作用,强化部门横向协同和市、县区纵向联动,建立联合协同招商机制,瞄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世界500强及中国10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精准招商。

(四)产业集聚升级行动

1.加快食品科技产业园建设。一是按照“一园六区”模式在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萍乡经开区分别建设1个食品科技产业园区,构建集办公生产、仓储物流、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食品科技产业示范园区。二是在园区内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区、小微企业孵化区和综合配套设施区等功能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道路、水电天然气、排污处理系统、信息通讯网络、配套商业物流区、消防设施等建设。

2.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一是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做规划,从概念提出、研发设计、小试中试、工艺验证、商业化量产提供全流程服务,提供研发创新和生产制造支持,提供资本对接、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打造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的数据接入口,对园区企业经营生产进行智慧化运营管理。

3.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一是围绕零食食品、硒锌食品、辣味食品、地域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集群,引导食品企业入园,同时择优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延伸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原料、研发、加工、包装、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企业。二是培育壮大“链主”企业,鼓励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各关联主体协同发展,贯通上中下游资源链、企业链、技术链,构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五)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以企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主体规模,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着力推动以科技引领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三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科技资金支持方式,采用“揭榜挂帅”等新型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各方面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科技人才引育。一是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紧缺急需人才,以及返乡创业萍籍人才、留萍来萍创业就业人才,给予政策优待和资助扶持。二是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大胆探索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支持、激励保障等方面改革措施,加快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和服务管理体制。

3.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一是依托南昌大学学科优势建设好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推动与江南大学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针对萍乡市食品企业研发需求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攻关;以产业研究院为载体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提升萍乡市食品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将萍乡打造为湘赣边区域绿色食品科技创新高地。二是依靠萍乡市现有园区创业资源,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为科技特派员等群体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食品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三是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和梳理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绿色食品产业链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科技制约瓶颈;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单点突破与多点攻关工作方案和扶持政策,统筹推进产业链内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六)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1.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一是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食品生产、管理一张图,采集全市食品生产基地数据信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信息化、精准化,以“地”为主线,将生产、监管、监测和认证信息串联。二是鼓励检测认证院对全市食品检测予以倾斜并给予一定优惠,丰富检测手段,适当扩大规模,加快检测速度,积极承载全市食品检测需求。三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地标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宣传和可申报情况挖掘摸底,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培育、管理、保护及宣传工作。

2.深化食品产业标准化工作。一是鼓励食品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联合制定高于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操作管理规范,并积极争取转化为地方标准,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实施,开展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二是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鼓励农业企业和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三是加强绿色食品资质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高农产品认证包装标识率,严格执行审查程序、审查规范、技术标准、标志管理等标准。

3.推进食品监管-监测-追溯系统融合。一是建立市、县、企业三级食品供应链追溯体系,推动规模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入网,企业信息可追溯体系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对接,监管机构通过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基地巡查、追溯监管、农产品抽检和绿色食品用标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二是依托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构建“数据说话”“数据监管”的大数据评价机制,加快形成追溯倒逼机制,全方位推进“网格化+精准监管”新格局,最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全域绿色化和规模生产主体追溯全覆盖、监管全覆盖,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七)市场品牌开拓行动

1.推进食品品牌建设。一是积极融入“赣鄱正品”和“湘赣红”两大全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品萍乡”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形象,以文化创意包装产品连接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推进“品萍乡”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抱团宣传推介,讲好萍乡特色食品故事,提升“萍”字品牌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围绕萍乡具有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的粮油、畜禽等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唱响一批有“一村一品”特色、有生态保障、产品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挖掘和提炼萍乡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探索“辣文化”全链条发展。大力发展“辣”文化、“辣”产业、“辣”产品,推进品牌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提升品牌营销服务、广告服务等水平,引导消费者认可、信任优质绿色品牌,营造绿色品牌消费良好氛围,将萍乡打造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辣都”。

2.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一是引导企业应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化与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线上平台和字节跳动、淘宝直播等大流量的直播平台合作,打造“网红”茶叶、大米等,以精准营销和泛化营销方式扩大食品线上销售,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二是顺应“多快好省”的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积极对接零食量贩店,紧密关注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包装设计,建立高效的分销网络和快速的响应配送,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且性价比高的食品。三是充分利用萍乡文化创意包装产业优势,特别是湘东“中国茶叶包装产业试点基地”的带动作用,针对五大产业集群相关产品,融合全国各地的文化、民俗、产业、地理等元素,通过创新设计、绿色转型、智能化应用、产业链一体化、政策支持和循环经济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和用户体验,助推传统包装向文化创意包装的转型升级。四是鼓励在旅游景区宣传推广销售萍乡特色食品,推动特色休闲食品、富硒稻米、山茶油等入驻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等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等;推动发展食品工业旅游,支持加工企业与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企业旅游”“食品制造工艺体验”等新业态。

3.拓宽市场营销渠道。一是支持推动萍乡绿色食品进入高端商超与榜单餐厅,通过招商引资调度、电商监测、商超餐饮对接三位融合,强化与高端商超、榜单餐厅、直采基地对接合作。二是瞄准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认证,在一二线城市布局一批萍乡食品旗舰店、连锁店,开设有等级、有规模、有示范效应的门店,提高萍乡食品影响力。三是通过减免参展场地费、场租费等方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糖烟酒会、国际农交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农产品展示等活动,促进萍乡农产品产销对接。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链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为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市农发集团、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部门为责任单位的绿色食品产业链联席会议,构建工作推进、支撑服务、决策咨询、议事协调等工作体系,统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从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建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工作专班,集中办公,负责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具体工作。各县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园区管理运行机构,形成“部门协同、市县联动、齐抓共管、高位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落地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统筹整合市级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杠杆放大效应,持续扩大“农贷通”“科贷通”等金融产品贷款规模和企业受益面。充分发挥萍乡萍良绿色食品产业股权产业基金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投资力度。采取“资金+基金+项目”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数智化转型、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品牌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能源及减负等政策。集合资源要素,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大礼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和快速成长。

(三)优化营商环境

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营商环境系统性改革,推动审批、监管、政务服务等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挂点企业制度,助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堵点”和“难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政企沟通,真正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让企业“省心、放心、顺心、安心”发展。

(四)加强评估管理

采取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科学运用“亩均论英雄、低碳论英雄、科技论英雄、人均论英雄”的“四个论英雄”综合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评价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节能降耗、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建立萍乡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联合咨询研究和客观评估机制,适时调整规划实施重点、政策举措及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按计划落实。

(五)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对萍乡市食品工业产品的广告宣传力度,放大营销推广、公共关系、人际及终端传播等多渠道多层面的组合效应。鼓励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公共媒体,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介和抖音、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新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形成良好发展氛围,讲好品牌故事,树立品牌良好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品萍乡”公共品牌的知晓度、认可度和忠诚度,强化萍乡市优质食品城市形象。


相关解读如下



来源:萍乡市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鑫欣
编审:段黎亮 朱元戎 陈雨宁


莲花发布
莲花县官方权威信息首发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