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祯是上世纪70年代“保钓”运动和中国统一运动中的一员。他于1971年8月赴美国留学,当时的“保钓”运动已开始转向“中国统一运动”。本文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回顾了“保钓”运动的发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代表联合国托管琉球群岛。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要把钓鱼岛(台湾称钓鱼台)连同琉球群岛交给日本管辖,这引起台湾留美学生的极大愤慨,美国各主要大学的台湾留学生纷纷成立“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
这一运动迅速蔓延到加拿大、香港、欧洲、日本。各地的“保钓”组织纷纷出版刊物或报纸,发表意见,举行示威游行,向美日抗议。
“保钓”运动在美国
1971年8月,吴国祯赴美国留学。当时在美国的留学生以台湾学生为主,香港、澳门也有一些学生。中国大陆那时候还没有人去美国留学。
当时,台湾国民党政府为了保住联合国的席位等原因,对待“保钓”的态度很软弱。而外交部声明“中国拥有对钓鱼岛无可争辩的主权”。相比起来,这一表态就很凸显。
吴国祯回忆起他在台湾的少年、大学时期,主要是学习,视野非常闭塞。在美国参加“保钓”、中国统一运动之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开始苦读在台湾从来没有见过的书籍,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品到经典的马列著作,还有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
“保钓”运动始于1970年12月中旬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以沈平为首的该校一批中国学生搜集资料,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对钓鱼台应有的认识》,并征求签名支持抗议。
这一运动随后不久便扩散到美国各主要大学。仅纽约地区的学校就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大学、圣约翰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宾州大学、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匹兹堡大学等。第一次筹备会议于1970年12月19日在纽约举行,与会者有来自东海岸各学校的学生100余人,会上正式成立纽约行动委员会,并决议于1月30日在纽约举行游行。
1970年1月29日,约有500名中国学生在旧金山举行第一次游行,300名学生在洛杉矶游行。30日,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檀香山和西雅图均有中国学生游行,其中以纽约规模最大。来自美国东岸17个地区30所大学的1000多名学生、学者和各界人士参加纽约游行。他们从联合国对面的哈玛绍广场,游行到日本总领事馆示威抗议。
组织这一游行的纽约行动委员会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决心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反对美国支持日本政府对钓鱼台主权主张,反对在中国领土被承认前签订任何开采天然资源的协定。
1971年3月12日,全美58个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发出致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公开信,里面提出10点要求:
1.在3月29日前,向全世界公开宣布并照会所有有关政府,不得侵犯中国领土钓鱼台;
2.公开严厉谴责日本政府侵略的野蛮行为,对美国国务院的不公正声明提出强烈抗议;
3.派兵占领钓鱼台,并派军舰巡逻周围海域,以保护我国渔民安全和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4.阻止日本要在钓鱼台设立测候所计划,并没收日本非法的界碑;
5.无限期停止参加所谓“中、日、韩联合开发海底资源会议”,并公布该会议第一次会议记录;
6.公布与四家美国石油公司所签订合同全部内容;
7.公布钓鱼台问题外交谈判所有记录;
8.所有在行动上或在声明中表现对中国人民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应予追究责任、解除职位和予以应得的处分;
9.澄清和撤销所有不称职(台湾国民党)政府官员发表有损中国利益的声明;
10.(台湾国民党)政府终止对所有爱国运动的迫害,恢复言论出版自由,告知国人所有钓鱼台事件的发展,收到此公开信后5日内,在《中央日报》(包括国内版和海外版)、《香港时报》和所有由国民党政府经营的其他报纸发表这一公开信。
公开信中要求对上述10点要求作公开答复,并宣称:如台湾当局继续忽视民众的一致意见,不理这一公开信,势必失去所有同胞的支持。
1971年3月19日,在美国的523名中国科学家和学者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台湾当局在面临日本“新侵略”时要坚定立场,不要参加三国会议。联名者包括语言学家赵元任、数学家陈省身、历史学家何炳棣等。但联名致电未获得满意答复。
“保钓”运动的转向
为了使当时的台湾当局立即采取行动,华人学者与留美学生决议于4月10日在华盛顿举办游行活动,参加者有来自美国各地学生和教授2000余人,这是中国人在美国举行的最大一次游行。虽然这次游行在本质上仍然是无党派,但这是第一次向台湾国民党政府作直接抗议。
游行群众向美国国务院、台湾驻美“大使馆”、日本大使馆递交抗议书,并要求台湾驻美国“大使”出面说明。游行结束后,各校留美学生开始针对“保钓”运动成立各种团体,并举办讨论会。
4月10日华盛顿游行后,当晚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群众大会,参加者有各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代表200余人,会中一致认为需要成立一个永久性组织,协调所有目标相同的各团体,决定由纽约委员会负责协调共同努力。与会者扩大他们所关注范围,在原则上确定需要为中国最后统一而努力,及维护华侨权力的重要性。
吴国祯在美国就读的俄克拉荷马大学位于美国中南部,1971年6月,该校的台湾同学也成立了“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1971年夏天,他们会同附近的爱荷华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几所大学,在堪萨斯大学召开了一个由台湾同学参加的美国中西部国是会议。会上通过了一个决议,主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主张为此目的在纽约举行一次示威游行。
会上,大家把这个决议交给周本初带到在布朗大学召开的美东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这一决议。
布朗大学会议通过5项决议,前4项由项武忠提议,第5项由李我焱提出:
1.反对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阴谋;
2.所有外国军力必须自中国领土撤出;
3.台湾省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应由中国人民自行解决;
4.反对任何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政党;
5.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政府。
前4项决议获得绝大多数赞成通过,最后一项决议以118张赞成票对62张反对票通过。
在9月3日至5日的安娜堡会议中,这五项决议经逐项讨论后均获得通过。但是,在表决第五项决议时,激起一阵风暴,结果赞成者117票,反对者112票。
会议结果,保钓运动分裂,分成三条路线:第一条左派路线,或是统一运动路线,很多保钓组织就改名为中国统一运动组织。第二条右派路线,主要由支持国民党政府的人组成。还有一条是中间自由派路线,既批评国民党,也批评共产党。
“保钓第零团”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政府允许美国公民访问大陆。1971年9月25日,李我焱、王正方、王春生、陈恒次、陈治利等5名台湾学生组团从纽约动身前往北京,作两岸民间首次破冰之旅。紧随其后的1972年访问团被当时的媒体误以为是“第一团”,这个访问团便被称为“第零团”。
这5名台湾学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和他们足足谈了6小时,从晚上10点一直谈到凌晨四五点。周总理将海外“保钓”运动誉为“海外的五四运动”,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及台湾和美国的情况。这是1949年以来,祖国政府最高领导人首次接触来自台湾的学生。
为了保护这些学生,新华社没有报道这一消息,这次访问自始至终“不上报纸,不拍照片”。但是因为这5名学生从香港进出,香港的口岸机关和台湾方面有往来,信息很快就被台湾方面掌握了。国民党政府随即吊销了他们的护照。
吴国祯认为,这5名台湾学生可以说是两岸关系的破冰者。台湾这些留学生,当时虽然在海外,对周总理都非常感佩。随着局势发展,台湾留美学生渐渐和大陆有了往来,台湾的家长就可以借着探望孩子的机会到美国,再绕道到大陆。所以1949年以后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外省家长,就通过这样的间接渠道,回到大陆探亲。大陆的情况,也通过台湾的海外留学生,一点点传回台湾去。
心系祖国大陆
1975年3月,吴国祯随旅美台湾同胞参观团访问中国大陆,去了北京街道社区、王府井大街、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太庙,参观了大庆油田、河北瓦房台生产队、西安小学、延安等地,并访问了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和郭黛姮会面。这也是他与北京清华的首次接触。
1976年,吴国祯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因为露了名,上了黑名单,回不了台湾,他就来到北京。1977年6月,他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95年,吴国祯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再续清华缘。
吴国祯热心于社会工作。他参加了第五届到第八届台湾省人大代表团,1997年起任全国政协常委,同时任台盟中央副主席。
2002年,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出版吴国祯文集《在历史面前》。文集收录了他在祖国各地旅游时所见所思,以及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的思考。
2008年、2009年和2014年,吴国祯连续在全国两会中递交提案,建议在国家博物馆建立长期的台湾史实展,将藏于清宫的涉台文献、国民政府在重庆准备接收台湾光复工作的文书等展示出来。他认为,如果能让台湾访客参观这些反映两岸关系的动人史实,必然能撼动他们的心怀。这个展示也必然是两岸独特且唯一的参观点。
促进“保钓”资料收藏与研究
当年“保钓”运动的亲历者,一直希望将海外台湾留学生在“保钓”运动中留下的刊物、报纸等文献资料留存下来。2007年初,美国休斯敦大学退休教授周本初有意将自己保存的“保钓”资料捐赠给祖国。吴国祯很珍视这批资料,8月26日,他给清华大学统战部写信,希望这批资料能保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
9月5日,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薛芳渝表示很愿意保存这批“保钓、统运”文献。当日下午,周本初教授即和薛馆长就资料文献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保存一事,达成共识。
2007年9月29日,“周本初教授捐赠清华大学‘保钓、统运’文献仪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台盟中央名誉主席张克辉出席仪式并剪彩。周本初教授保存30多年的12箱“保钓、统运”珍贵文献资料安家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批资料包括当时的各种书籍、刊物、报纸、通知等,反映和记录了30多年前留学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的台湾、香港学生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和进而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运动的历史。
吴国祯主持捐赠仪式。他说,“保钓”运动是台湾青年学生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广大参与者自办刊物和宣传品,记录了当时这场运动的脉络,也记录了许多台湾学生走向爱国主义道路的过程。周本初教授当年亲自参加这场运动,并保留了大量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为纪念和继承当年的“保钓、统运”爱国精神以及研究当时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周本初教授将这批宝贵的文献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对于周本初教授、对于当时曾参与运动的人士、对于清华大学图书馆,都是一件十分值得珍惜的事情。
此后,吴国祯不断与海内外的朋友联络,收集“保钓、统运”资料文献,集中存放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一呼百应,大家都热心捐赠手中保留的资料文献。回台湾的“老保钓”手边有这些资料文献,就捐给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相比起来,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集“保钓”资料数量最多。
截止到2014年9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已著录“保钓”特藏资料共计14727册、件,成为“保钓”资料收集最为齐备的单位。
这批资料最终得以收集、整理,吴国祯感到非常宽慰。他认为,“保钓”运动历史文献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传承载体。随着“保钓”资料的收藏日渐丰富,为了促进对这批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0年10月,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吴国祯受聘为中心顾问。
留存“保钓”口述史
随着“保钓”资料的收藏积累,这场海外爱国学生运动的历史原貌逐渐呈现。但这些资料多为亲历者所写,后人不一定清楚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而且这些资料多为20世纪70年代所写,对于此后30年的变迁,参与者的个人反思却很少有文献记载。而当年这批台港学生目前仍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因此清华大学图书馆决定开展“保钓、统运”口述历史工作。
2008年2月27日,周本初教授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做了两个小时的口述,主要讲述了他本人在参与“保钓、统运”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参与“保钓、统运”的起因和经过等情况。整个口述过程以视频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吴国祯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积极联系当年的“老保钓”人士参与访谈。他们如果有机会来北京,就对他们进行访谈。2008年,台湾同学会在云南举办研讨会,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会议期间派专人对其中的“老保钓”进行访谈。2010年8月,台湾同学会在江西举行“纪念保钓运动40周年,促进两岸学界交流”研讨会,清华大学图书馆也访谈了多位“老保钓”人士。2010年底,美国的“老保钓”在纽约举行“美东保钓运动四十周年纪念会”,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前往参会,找当事人做了口述。此外,清华大学图书馆还在香港、洛杉矶访谈了数位“老保钓”人士。
几年下来,累计访谈“老保钓”70余人,视频记录约100小时。20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发布了“一九七跂年代‘保钓、统运’口述历史”网站。
吴国祯简历
吴国祯,台湾台北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7年出生于台湾花莲市。1970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随后在金门服役一年。1971年赴美国留学,1976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在美期间曾参加“保钓”、中国统一运动。1977年赴北京,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83年11月加入台盟,1995年起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台联副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台湾同学会会长。
上海台联服务号现已启用
欢迎点击链接并注册用户信息
作者: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研究员童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