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古佛 名满江南
去之前的这段日子,我又重新温习了传奇高僧中峰明本大师的生平资料和他写过的诗词。这位著名的禅师,出生在宋与明清之间的元代。宋代的佛教主流是禅宗,影响最大也最活跃。但是后期禅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元代,外来蒙古族掌握政权,禅宗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在这么一个汉传佛教比较衰落的年代,为什么中峰明本还能够号称为“江南古佛”?甚至得到元朝皇帝的礼敬?我很好奇,也非常不解。
通过了解这位元代江南最著名的临济宗僧人的行谊,我明白了,他以个人的魅力征服了一个朝代,所以才赢得了朝野的一致的敬重,原因还是他的深厚的佛法修证。禅师自幼向佛,一生淡泊名利,游方弘化,朝廷百官、庶民百姓,无不争相请法,禅师所到之处皆成道场。中峰明本禅师将五祖法演开创、大慧宗杲提倡的看话禅,进一步发扬光大,主张禅教合一、禅净双修。他的修行传承于他的师父高峰原妙,受毕生以清苦自持的师父影响,他亦风骨独卓。另外,他在传统的诗词、书法,还有医学方面的不凡造诣,也增加了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虽然当时汉地的佛教地位不高,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超然脱俗的高洁品质,赢得了一个朝代,赢得了一个社会,赢得了各界人士对佛教的敬重。所以大家一致把他誉为江南之古佛再来——“江南古佛”。
一片诗心 祖意无尽
我沉浸在中峰明本大师的诗词里。
礼四祖真身塔
九拜晓龛前,追思独惨然。
真身无日坏,此道有谁传?
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烟。
几多西祖意,寂寞在江边。
诗人,也就是这位僧人,当年于四祖的真身塔前,想一想,是不是也和今天我们这些出家人一样,缅怀先祖?所以诗的开头就是九拜,但是他在追思的同时,内心是“独惨然”的。可见并不轻松,整个人心理很沉重。原来他忧的不是真身的问题,而是忧道,“此道有谁传?”今天有人说唐代的杜甫把诗文写成了历史,中峰明本大师在这诗句里,应该也是充满历史的感慨吧。最后诗人以一句“寂寞在江边”,结束了这首诗。“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烟。几多西祖意”,岸上的人满怀秋天的愁思。在空旷的乡土之中,飘荡着的祖师们的西来之意魂。
还有《送禅者归乡》的诗文,之中写道“湖海俄经三十年”,虽说修行之路上,数十年间为一日顷,不曾间断行持,稍许正念丧失,还复“梦中复做还乡梦”。梦醒觉来,继续“禅外重参逆旅禅”地重复着日复一日的锤炼。又如诗文“踏碎暮云投古寺,冲开积雪望炊烟。狂心未向机前歇,溢目家山转弃捐”,云水参访的行僧,闲云流水的旅程,再参之,重参的不是逆旅不是顺旅,是心无量之禅旅罢了。
一个今日的出家人,读着上了年头的一代出家人写出来的诗文,品出来的味道,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可能有诗歌之外的禅意之境。出家人写的东西,有出家人特有的味道在其中。或许也只有我们这些出家人,更能品读其中的意味。尤其是读着古来的祖师们的作品,内心涌出更多的是栖息远方的治愈与安然,始终有一种沉浸式的享受!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感怀在其中!
一生出尘 安然幻隐
中峰明本一生游方行脚于江南各地,所居之处常统一称之为“幻住庵”。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茅而栖,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记》”。为什么取名“幻住庵”?他曾表明自己对世界、对修行的清澈而透彻的看法:
三世佛幻也,历代祖幻也,菩提与烦恼、生死及涅槃俱幻也。尔其未证斯幻无义味话,坚竖脊梁,紧握空拳,慎勿轻放。外而行乞,内而执事,中而宴坐,不见有闲忙动静之相,猛策痛鞭,以悟为则。如是受者,虽幕天席地,谁无此庵?不如是受,虽峻宇雕墙,谁有此庵?当知明暗色空同一幻住。
他居无定所,就像《活在时间之外》的法顶禅师一样。他不贪图名利,不沾染世间的一切俗尘。中峰明本大师身上,有着遗世独立,孑然自爱的出家人特有的隐士品质,高贵而高洁。他以这样的一种人格魅力,代表和引领着元代佛教特有的一种高僧行仪,让后人倾慕。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虽身处江湖之远,中峰明本大师开示禅法却极为踏实,他告诫弟子:
参禅要具三种心:第一具有大信心,第二具了生死心,第三具不退转心。信得及则始终不惑,生死切则用心必至,不退转则决定成就。三心既具,则十二时中无虚弃底工夫。
隐逸的高僧,却广度众生,名闻于天下。一个高僧之所以高,其实还有他十分接地气的一方面。这几天,反复思考着中峰明本大师的特性,发现有一点其实非常接地气,也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的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以诗文、书法、语录开示的形式教化众生,有机地融入世俗社会,融入时代当中。中峰明本大师留下的千余首诗偈,是其一大文化特色,出尘的文字般若是非常了不起,也不可忽略的方面。他与一些文人之间关系密切,比如他与有“元人冠冕”之誉的大书画家赵孟頫互相惺惺相惜,非常投缘。中峰明本大师的诗文、书法影响深远,现代有学者认为丰子恺先生的书法就是受其影响,所以写成了他特有的一种书法体。
一份传承 两代同心
中峰明本的师父是高峰原妙。高峰原妙禅师一生行头陀行,在西天目山闭15年生死关,的确是非大丈夫所不能为也。原妙教育弟子日常修行“三戒”:“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其门风险绝,重视戒律。中峰明本禅师是他门下最杰出的弟子,一生如清风朗月,云游漂泊,弘化民间,而为众所尊崇,世誉“江南古佛”。高峰原妙与中峰明本,两代人的传承,两代人的坚守,两代人的智慧,而影响了一个时代。
中峰明本有幸遇到了这么一个好师父。他的师父高峰原妙也十分有缘,收了这样的好弟子。师徒两代人修持清净,不贪图世间富贵和社会荣誉,拥有出家人的本怀和风骨,简简单单地做着一个出家人,却赢得了那个禅宗不被看好的时代的尊重。有句古话叫作“师以徒显”,他们俩就像历史上的六祖慧能与其弟子菏泽神会,也是一个生动地说明“师以徒显”的事例。
此行杭州路上,我与弟子智维聊起关于寺庙里老一辈人怎么传承、过渡下一代的话题,简单地梳理了这个看似平常简单,又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细数起来,原来还不见得简单。如果一个师父往生之后,想要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住持寺庙做好当家的弟子,还不多见。一个师父不见得他剃度的弟子多,就会必然传承得好,可见后备僧才的极端重要性。
“一炉古篆一枝莲,目挂寒空万虑捐。清泰故家便归得,谁分东土与西天。”读其文,品其诗,怀其人。
大师远矣,大师又渐渐地走近。
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遗世独立的一代大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