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内气味检测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内环境的舒适性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车内气味是用户对汽车内部环境最直接的感知。令人不适的气味可能来自内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还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上对车内气味的研究与控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和美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如今,各大主机厂均制定了自己的气味检测标准,确保车辆在上市之前达到令人满意的气味质量水平。
二、各大主机厂的车内气味检测标准
1. 德系主机厂
德系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对车内气味的控制一向十分严格,其检测标准和方法被许多其他车企参考。
代表标准:PV3900(大众)
检测方法:采用箱式法,将样品置于密闭的试验箱中,在设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间条件下释放气味,最终由专业的气味评价员进行嗅辨评级。
试验温度:23℃、40℃和80℃三种条件分别模拟车辆常温、高温和极端环境下的气味释放。
评价等级:分为6级,1级为无气味,6级为强烈且令人不适的气味。
重点:不仅要求低气味强度,还特别关注气味的“感官特性”,例如是否有化工气味、刺鼻气味等。
其他德系标准:
宝马标准:PSA D10 551
奔驰标准:DBL 5430,严格关注车内挥发物质含量,并结合气味嗅辨评估。
以大众(VW)PV3900标准为例,评价等级分为 6 级,具体划分如下:
等级 定义 描述与示例 1
无气味
嗅辨员无法感知到任何气味,气味完全中性。
2
非常轻微的气味
仅有极其轻微的气味,需要刻意辨别才能感知,通常为中性气味。
3
轻微气味
明显可以感知到气味,但不影响舒适性,通常是低浓度的材料气味。
4
中等气味
气味较为明显,能够明确感知,可能有轻微不适,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5
强烈气味
刺激性强,令人明显不适,气味浓烈,例如化工气味或霉味。
6
非常强烈、无法忍受的气味
气味强烈到令人立即反感甚至头晕或恶心,例如燃烧橡胶气味。
应用场景:
等级 1-3:满足大众品牌的内饰材料和整车气味要求。
等级 4:处于警戒范围,需进行进一步优化。
等级 5-6:不允许出现在量产车中,视为严重缺陷。
2. 美系主机厂
美系车企(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对气味的控制以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为核心,采用更广泛的测试条件。
代表标准:GMW3205(通用)
检测方法:采用箱式法,分为三种试验模式:
评价等级:10级标准,1级为完全无气味,10级为难以忍受。
嗅辨员要求:由6名嗅辨人员组成团队,包括专业嗅辨员和普通人,以确保结果更符合消费者感知。
干法:样品在70℃干燥环境中挥发。
湿法:样品在70℃加水环境中挥发。
高温法:样品在105℃的极端高温下释放气味。
以通用(GM)GMW3205标准为例,其评价等级分为 10 级,提供更细化的评估:
等级 定义 描述 1
无气味
完全闻不到气味,中性气味或无感气味。
2
非常轻微的气味
气味非常轻微,需要仔细辨别才能感知,通常为轻微的自然味道。
3
轻微气味
气味较为明显,但对嗅觉没有刺激,不影响使用舒适性。
4
可感知的气味
气味明确且有特点,但不会令人反感,如皮革的天然气味。
5
中等气味
气味明显,可能开始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舒适感,如新塑料或橡胶味道。
6
中度不适气味
气味让人感到不适,可能带有轻微刺鼻或化工气味。
7
强烈气味
气味令人产生强烈不适感,如浓烈的化工味或塑料燃烧的气味。
8
刺激性强的气味
明显刺激嗅觉,引起身体反应(如打喷嚏、眼睛刺痛)。
9
极度刺激的气味
刺激感非常强烈,气味浓烈到令人感到恶心或眩晕。
10
无法接受的气味
气味令人立即反感,影响正常使用,如严重的霉味或腐败气味。
应用场景:
等级 1-5:合格范围,消费者基本可接受。
等级 6-7:需针对气味来源进行改进或优化。
等级 8-10:直接视为不合格,需重新设计或更换材料。
3. 日系主机厂
日系车企(如丰田、本田、日产)注重气味检测方法的经济性和操作简便性,通常采用袋子法。
代表标准:TSM0505G(丰田)
检测方法:将样品密封在特定材质的塑料袋中,在40℃恒温环境下加热一定时间后,由专业气味评价员进行嗅辨和评级。
评价等级:分为6级,1级为无气味,6级为强烈不适的气味。
特点:测试温度较低,更贴近日常使用环境,方法简便,成本较低。
以丰田(Toyota)TSM0505G标准为例,日系车评价体系更简化,分为 6 级,重点突出是否令人不适。
等级 定义 描述 1
无气味
无法感知到任何气味,完全中性。
2
极其轻微的气味
气味非常轻微,仅在刻意嗅辨时才能感知,例如微弱的自然味道。
3
轻微气味
明显能感知,但气味不刺鼻,不影响舒适性,如塑料件正常释放的气味。
4
可接受的气味
气味较为明显,但尚在接受范围内,个别用户可能会轻微不适。
5
明显不适的气味
气味刺鼻或浓烈,容易让人反感,例如胶水味或挥发的化工气味。
6
无法接受的气味
气味非常强烈,令人反感甚至头晕恶心,例如霉味或腐败气味。
应用场景:
等级 1-3:可接受范围,通常达到量产标准。
等级 4:需要调整,特别是面向高端市场的车型。
等级 5-6:不允许出现在量产车中,需严肃处理。
4. 中国主机厂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车内气味标准和方法。以上汽为例:
代表标准:Q/SGMW10050
检测方法:参考德系与日系方法,主要采用箱式法,但检测温度和气味评价方法有所调整。
评价等级:与德系车类似,分为6级。
中国国内还推出了统一的车内气味评价标准,如 GB/T 27630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从健康和环保角度对车内挥发物质(如甲醛、苯等)的含量进行了明确限制。
中国主机厂通常参考国际标准,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气味评价体系。例如上汽集团的气味评价分为 6 级:
等级 | 定义 | 描述 |
1 | 无气味 | 嗅辨员完全闻不到气味,中性无感。 |
2 | 极轻微气味 | 有非常轻微的气味,但对舒适性完全无影响。 |
3 | 明显气味 | 气味可以明显感知,但没有刺激性,如正常材料释放的味道。 |
4 | 中等气味 | 气味有一定强度,个别用户可能会觉得不适,但不会影响使用体验。 |
5 | 强烈气味 | 气味较浓烈,有刺鼻感,影响用户舒适性。 |
6 | 极其强烈的气味 | 气味强烈且刺鼻,甚至引起恶心、头晕,无法接受。 |
应用场景:
等级 1-3: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的基本要求。
等级 4:需要改进和优化。
等级 5-6:不允许量产,需重新检测和整改。
三、车内气味检测的具体流程
样品准备
样品包括整车、内饰部件(如仪表板、门板、座椅等)和原材料。
样品需清洁无污染,并放置在规定条件下(如23℃、50%湿度)进行预处理。
检测设备准备
采用密闭试验箱、标准采样袋等设备,确保设备本身无异味。
控制箱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等参数。
试验操作
将样品置于设备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热至设定温度(如40℃、70℃等)。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本采样。
气味评估
由经过训练的气味评价员对采样气体进行嗅辨评级。
根据气味强度、类型和是否令人愉悦进行打分。
四、气味评价员的角色与培训
气味评价员的专业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员需具备灵敏的嗅觉和良好的嗅觉记忆,并经过系统的培训。
嗅觉灵敏度测试:使用标准样品(如丁酸乙酯)测试评价员的嗅觉灵敏度。
标准气味训练:训练评价员对常见气味(如橡胶味、塑料味)的识别和评级。
定期考核:通过复测保持评价员的嗅觉敏感性和一致性。
五、气味检测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主观性强:嗅辨评估依赖人工,难以完全消除个体差异。
标准不统一:不同主机厂采用不同标准,导致结果缺乏可比性。
复杂性:车内气味成分复杂,挥发物质种类繁多,检测难度大。
电子鼻技术:电子鼻通过传感器阵列模拟人类嗅觉,可提供更客观的数据。
统一标准:国际汽车行业有望制定统一的车内气味检测标准,便于跨品牌比较。
环保材料:采用低挥发性、无异味的环保材料,从源头减少气味问题。
车内气味检测是汽车研发和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各大主机厂依据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定位,制定了不同的检测标准和方法。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车内气味检测将更加精准、规范,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驾乘体验。
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错误,请指正!
低气味混炼胶专业生产厂家:1515168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