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讲述 ∣ 载人航天精神背后的故事

企业   2024-11-07 18:45   北京  


30多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历史性地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这一东方奇迹的内核,正是从奋进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4日摄)

  特别能吃苦
  “5、4、3、2、1,点火!”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0号指挥员的口令声响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空,尾焰自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底部喷薄而出,霎时荡开滚滚热浪。
  为确保任务安全,人们大多在1.5公里开外观看发射。唯有一棵特别的“观众”,立于距发射塔架仅50米处。这是一棵榆树,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口中的“树坚强”。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24年里,它通过了每一次“烤验”,17次见证夺目的尾焰化作远去的星芒。
  “树坚强”是树,更是和它一起扎根戈壁的几代航天人。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秘密归国“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第20兵团将士。“航三代”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也在其中,他们的任务是在荒凉沉寂的戈壁滩里修铁路、建机场。直到两年后,大伙才知道,他们正在建设的是中国首个导弹、卫星发射场。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柳焕章夫妇和战友们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不曾有一句怨言。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在茫茫戈壁中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小时候,爷爷经常把我搂在怀里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柳晗回忆说,那时,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航天,就得敢于牺牲”。
  柳晗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见证他出生、成长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祖辈一样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初为人父时,柳晗天天工作加班加点,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以至于被他轻轻一抱,孩子就会“哇哇”大哭以示“抗议”。在这哭声中,他真正理解了当年爷爷奶奶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无私无畏。如今,望着已自由奔跑的女儿,柳晗眼含笑意:“虽然未来的路要靠她自己走,但是我还是希望她能把东风航天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资料照片,摄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

  特别能战斗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质变的时刻到来了。
  自此,杨利伟的名字与“中国首飞航天员”紧紧相连,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成为飞天第一人,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1998年初,包括杨利伟在内的我国首批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捷径可走、一切以最高标准为尺度的飞天之路。
  此后5年间,杨利伟夜以继日,不断向着优秀航天员的目标发起冲锋。
  在离心机训练中,杨利伟坐进8米余长的圆筒里,开始接受时速100公里的高速旋转考验。随着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至8个G,他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整张脸只见前额高高突起。训练椅左侧有一枚红色按钮,航天员只要按下,便可以随时叫停训练。但是,5年中,杨利伟从未触碰过这枚按钮,不仅如此,至今3批航天员,没有一人喊过“暂停”,他们以顽强的战斗意志,熬过了上百次缺血眩晕、胸背受压、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一次次突破着人体极限。一位航天员母亲在看过孩子的训练视频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而这,只是航天员八大类百余项训练科目之一。
  通过全部训练后,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傲人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最终被确定为首飞梯队首席人选。
  中国航天员,一次次拼搏,一次次出征,将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带入苍穹。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2021年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特别能攻关
  中国航天人有个独创的名词——归零。
  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接连失利之后,痛定思痛的航天人总结出了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即以“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为内容的技术归零标准和以“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为内容的管理归零标准。
  有了归零,才有了这次紧要关头时的绝地反击——
  2021年5月19日夜,海南文昌发射场亮如白昼,搭载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在即。
  距发射不到3小时时,发射指控大厅突然陷入沉寂: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已经不能满足发射指标要求。
  这枚火箭能否成功发射,关系着中国空间站“天地运输走廊”能否顺利搭建,更关系着后续载人航天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不少网友守着直播等到次日凌晨,却等来了官方宣布发射推迟的消息。一时间,猜测纷纷。
  此时,距下一个发射窗口只剩9天时间,一切归零。
  5月的海南,室外已是酷暑难耐,而长七火箭内部,却是零下183摄氏度的低温。为了摸排故障,试验队员一次次从50厘米见方的舱门钻进箭体,在“冰火两重天”间来回穿梭。
  研制人员同在一线承压奋战,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模拟箭上状态,分析故障模式,进行故障复现。
  时间后墙还在不断迫近,型号队伍24小时连轴转,无暇顾及休息,争分夺秒完成问题定位。
  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天空湛蓝,云朵洁白。
  29日20时55分,天舟扬帆,向升空一个月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送去了“首批礼包”,“太空快递”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7月1日摄)

  特别能奉献
  载人航天战线上,有一种浪漫,叫作“你在前方喊调度,我保障你的声音传到各个点号”。
  故事的主人公,是“天宫神八哥”杨彦波和他的妻子马媛媛。
  杨彦波很早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正在进行,当直播镜头扫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时,坐在调度台上的杨彦波外形出众、口令利落,迅速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天宫神八哥”。
  与杨彦波的“台前”身份相反,马媛媛长期坚守在通信传输岗位,在“幕后”保障任务顺利执行。
  他们的相处模式,是近在咫尺的“异地恋”。
  “虽然我们都在中心工作,也都在一栋大楼里,可有时候好几天连个面都见不到。”提起妻子,杨彦波满是愧疚,“她在楼下,我在楼上,有时候坐电梯经过她那层,其实只要拐过去就可以看看她,但是我几乎没怎么去过,也怕影响她工作。”
  对此,马媛媛表示出充分的理解:“我们知道彼此都奋战在载人航天战线上,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选择,就要携手面对,并肩前行。”
  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进入空间站阶段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增加到14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名科研工作者。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地说。
  大协作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齿轮咬合般的齐心协力。每逢重大任务,来自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等系统的数以万计的航天人便各自坚守岗位,共筑安全保障坚实防线;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家人,则默默扛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一次,杨彦波问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爸爸去太空里执行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你会怎么办?”儿子想了想,回答道:“见义不为无勇也,爸爸你去吧!”
  虽然,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系的灭顶之灾只是科幻情节,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代人间责任、勇气、奉献的传承,每天都在真实地上演。



来源/2024年第2期《党建》

编辑/穆檀

审核/曹亚君

监制/姜军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8625

传真:010-6876861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院

邮编:100048

网址:http://www.csaspace.org.cn

邮箱:office_csa@163.com


中国宇航学会
中国宇航学会于1979年10月成立,是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团,以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宇航科技社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