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本周市场概况
本周主要指数表现:沪指涨跌幅-1.34%,深成指涨跌幅-1.02%,创业板指涨跌幅-2.02%,科创50指数涨跌幅0.93%,北证50指数涨跌幅0.60%。近五日行业板块涨幅居前的有家用电器、综合、有色金属、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等;行业板块跌幅居前的有商贸零售、煤炭、食品饮料、社会服务、公用事业、医药生物等。近五日行业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的有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居前的有商贸零售、公用事业、食品饮料、煤炭、石油石化等。
近期股指延续弱势震荡,重心持续下移。本周沪指首次回调到10月份低点附近时,先是出现了抵抗性反弹,同时市场情绪也出现了短暂的修复;由于量能不济,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周五沪指再创10月底以来的收盘新低。深成指和创业板指则显得更弱,双双跌破10月份的低点。股指继续向下将考验下方缺口和半年线附近的支撑。近期市场操作难度较大,本周流感、算力、机器人、PCB等热门题材电风扇式轮动,且持续性较差,而其它大部分板块则是持续阴跌。1月9日公布的12月份CPI和PPI数据依然比较疲软,市场期待后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和落地。近期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周五强劲的非农数据推升美元指数最高摸到110附近,逼近2022年四季度的高位区间。在美国即将进行权力交接之际,近期非美货币纷纷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未能幸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国内货币政策落地的节奏。周五央行宣布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给火热的债券市场进行降温。由于市场缺乏赚钱效应,很多市场参与者去追逐跨境ETF,本周多家跨境ETF因高溢价而宣布停牌。周五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再次释放积极信号。12月份以来,市场一直在反馈美国权力交接前后的担忧,目前看这种担忧已经反馈得比较充分。当前,上市公司年报预告正如火如荼,大家需要跟踪观察披露的节奏以及市场的反馈。监管方面,周五有两家公司发布立案调查公告,另有一家公司因五年前的一起披露违规被处罚,另有两起操纵股价被重罚的事件,年底大家要注意避雷。距离春节还有11个交易日,“红包行情” 依然值得期待。
【观点基于均线理论,技术分析可能具有滞后性,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通达信、wind、财联社、同花顺iFind 2025-1-10】
PART2
宏观部分
事件:财联社1月10日讯,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今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以及财政赤字安排相关情况。
评论:以下为财联社梳理的发布会重要看点:1、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是非常积极的,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2、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3、财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梯次拿出政策“后手”。4、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5、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6、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才能及时向社会正式公布。7、2024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在去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了相关的发行工作。8、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目前相关银行正在测算和细化补充资本方案,将抓紧推动实施。9、在2025年新增发行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10、将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包括文旅行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外贸领域等。
【资料来源:财联社1月10日资讯】
国际方面
事件:财联社1月10日讯,北京时间周五晚间21点30分,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令市场大吃一惊的非农就业报告。出乎预料的数据,也使得美联储暂停降息的叙事“板上钉钉”。
评论: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非农就业人数为25.6万人,远超事前一致预期的16万人,失业率意外降低至4.1%,低于一致预期的4.2%。与此同时,11月数据从22.7万下修至21.2万,10月数据从3.6万上修至4.3万。美国劳工部将在下个月发布非农调查报告的年度修订。去年8月的初步估计显示,截至2024年3月的年度就业增长将被下调,而且会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大幅度。今年的报告里也不全是坏消息。数据显示,美国劳工的平均小时收入环比增加0.3%,符合预期,同比增长3.9%则略低于预期,反映出“工资通胀”的程度趋缓。其中占人数大头的非管理岗劳工,在去年12月的时薪环比增加0.2%(同比3.8%),也是2021年中期以来的最慢增速。随着12月数据出炉,美国经济在2024年总共增加了220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月18.6万。虽然比起2023年的300万增幅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9年的200万。这份数据也意味着,至少在下个月的修正数据出炉前,拜登会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任期内每个月都实现就业增长的总统。远超预期的数据发布后,美股三大期指短时跳水,开盘后标普500指数和纳指跌幅均超过1%;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大幅拉升近10个基点,最高摸到4.79%的位置。长期美债收益率更加陡峭的上行,预示着市场现在更加相信中性利率正在上升,这也意味着美联储政策利率的下行空间越来越小了。非农数据的强劲,给原本就不乐观的2025年美联储降息路径蒙上了更深的阴影。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今年最多只降一次息的概率升高至超过6成。对于更关键的“今年何时首次降息”,CME的数据也显示,在1月原本就不太可能降息的背景下,现在3月不降息的概率,已经从数据发布前的56%升至70%。对华尔街分析师们而言,这份数据也意味着美联储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是几个月里冻结政策利率的变化。信安环球投资的全球首席策略师Seema Shah认为,美联储现在可以非常安心地在1月政策会议上保持不降息。同时后续也需要一些相当大的通胀下行意外,或就业数据的逆转,才能在3月将他们从“利率沉睡”中唤醒。随着非农数据“爆表”,周五美国20年期和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又对5%关键位置发动冲击。Wisdom Tree的固收策略主管Kevin Flanagan认为,随着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和韧性,10年期美债收益率走向5%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经济基本面的宏观叙事,叠加接下来美国财政方面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支持长期国债收益率5%的叙事。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美国宏观策略主管George Goncalves认为,目前债券市场唯一的救命稻草是风险市场真的开始崩溃,否则没有任何“神奇的数字”可以划定界限,特别是在未来财政和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eToro美国投资分析师Bret Kenwell也指出,虽然非农数字不讨喜,但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并不能完全看作坏事。Kenwell强调,消费者是美国经济的命脉,就业对消费者支出和信心至关重要。若没有劳动力市场的坚实基础,整个经济就会分崩离析。投资者需要牢记这一点——即使这意味着降息预期有所退步。
【资料来源:财联社1月10日资讯】
PART4
事件快讯
事件:财联社1月10日讯,中国平安继续“扫货”国有大行H股,最新买入农业银行H股后持股比例首超5%。
评论:1月10日,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中国平安于1月7日买入农业银行H股31,678,000股股份,每股平均价4.2216港元,估算此次中国平安买入农业银行H股涉资近1.34亿港元。本次买入后,中国平安累计持有农业银行H股股份达1,553,477,126股,持股比例由4.95%增加至5.05%。此外,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国平安旗下公司平安资管此前披露于1月3日买入农业银行H股16,521,000股股份,每股平均价4.2257港元,估算买入耗资近6977万港元。该次买入后,平安资管对农业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由4.97%增至5.03%。港交所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和平安资管均为首次披露持有农业银行H股比例超过5%。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中国平安、平安人寿、平安资管等“平安系”公司已买入多家国有大行H股,包括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邮储银行。开年以来,“平安系”又将农业银行H股纳入了“买买买”名单,并对工商银行H股进一步增持。据港交所数据显示,1月2日,中国平安再次于场内增持工商银行H股约1.5亿股股份,持股比例增至16.02%。此前,平安人寿和平安资管已分别披露对工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增15%和17.11%。平安人寿还曾为此公告对工商银行H股举牌。此外,中国平安于2024年12月18日于场内增持建设银行H股约6770万股股份后,对其持股比例由4.97%增至5%。同年12月27日,中国平安于场内增持邮储银行H股约1500万股股份,对其持股比例由4.92%增至5%。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10日,中国平安未再对前述两家银行进一步增持。业内分析认为,险资开始密集加仓银行股,因高股息资产满足资产配置需求。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分析师孔祥此前分析指出,近年来保险负债端因增额寿险高增得以迅速扩张,为满足资负匹配及投资收益要求,保险资金对红利类权益资产需求提升,低估值、高分红的港股资产受到险资举牌次数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财联社1月10日资讯】
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由华龙证券整理公布,报告版权属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本刊观点仅代表华龙证券观点,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将本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刊可取代自己的判断。相关数据和信息来源于万得终端和财联社公开资料,本公司对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股票价格运行受到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影响,请您客观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决策。本刊物风险等级为中风险,适合稳健型及以上投资者参考(所涉及创业板股票适合积极型及以上投资者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因使用本刊物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相关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方式将本刊物全部或部分翻印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