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论书法的“及格”——与蒋老师商榷

文化   2024-10-28 07:01   北京  

我写这个东西,完全是出于探讨书法艺术为出发点。不同的观点也是很正常的,拿出来探讨。

初级阶段,蒋老师及格了没有?

把唐楷作为进入书法的入门,是没有错的,是选择之一。当然,也有先学篆隶的。但是,多数人的共同观点是,我们必须从静态书体入门,这个应该是共识。

讲到唐楷最多就是欧颜柳,作为入门,但是,其中重大的误解是把入门字体等同于初级阶段。

我们举象棋为例,“车马炮”怎么走法一讲就会。会走了,这个棋就是入了门。那么你说象棋是初级阶段吗?高水平的分界线在哪?我看谁也说不清。

唐楷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浅尝辄止的人,才会把唐楷当作初级阶段。历史上那几个唐楷书法大家的碑帖,都是他们中年以后才写的,欧虞颜柳都是。他们的水平没有被后世超越。这些书家自己是初级阶段吗?

唐楷入门,蒋老师笑我还写《玄秘塔》,蒋老师说,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

说到“过来”,我想,只有“及格”才能叫过来。就像大学毕业一样,你功课不及格能毕业吗,能算过来吗?

你可能说,那是“写字”,不是“书法”。谁告诉你了?谁告诉你唐楷是写字不是书法了?莫非,是“书法”还是“写字”是书体来决定的? 

所以告诉我,你的依据在哪?如有出处,我二话不说。

规规矩矩写,才能直观看出你的功底。

我不否认,你写过《九成宫》中楷,是否精到暂不说,但基本工整美观。你就这么说,你过来了。

但如果这样算过来,那我二十多岁时也过来了。

94年,我有幅唐楷在航校橱窗展览过。老实讲,当时要说把唐楷通临,虽然不会酷似逼真,但做到工整美观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要说“过来”,我不也早过来了?这又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长期的学习中这才明白到,要写到非常精到真还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当你把字体往小写、往大写!我的阅历少,但至少,我的同行中谁也不敢拍胸脯,大字小字都能精到自如。

曾翔就说田是初级阶段。这是个笑话。田是初级阶段不咋样,那你曾老师从初级阶段过来没?要不你写个初级阶段的字?加减乘除是微积分的初级阶段,有不会初级阶段的数学家吗?

柳体的地位,以及蒋老师对柳体的误解

说到书法,第一反应必然是王羲之。那你告诉我,谁与王羲之并肩呢?除了王献之,没有他人,足见小王与大王平起平坐的地位。欧、虞、褚仅仅是王的追随者,无人把他们与二王平起平坐。

我们知道,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另一派、另一里程碑、另一开山鼻祖。那么谁与颜并肩呢?非柳莫属。实际上颜柳是不分的,就是平起平坐的,要知道,柳仅仅是凭楷书啊,要与开山鼻祖的颜平起平坐是何等之难!!! 

而且柳体不同于欧、虞、褚,它是集王、颜、魏碑的大成者。

我们常说晋尚韵、唐尚法。可以说,柳体具有唐楷的最高法度,所以它才会是唐楷尚法的终结者,正因为它的法度之高,自唐以后,再也没有在法度上超越柳体的书体。在当今,也被诸多书家绕开,重要的原因是畏惧它的法度。

有人专篆隶,有人喜行草,有人攻小楷。在书界是非常正常的,也较少有人诸体皆擅。按你的话来说,你可以不喜欢,但要尊重,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书法门派的重要性,不取决于个人的爱好。

《淳化阁帖》为何没有收录任何一部颜真卿的书法?颜写得不好吗?不是。唐太宗扬羲抑献,是王献之写得不好吗?不是。

凡是对柳误解的都是不会写柳的人甚至是不会写楷书的人,这是同样的道理。

多去看看米芾与董其昌的对柳体的评价。董其昌说“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董其昌是真正懂书法的人,我的研究印证了董的说法。见如下例字:

楷书柳体(左)与兰亭序(右)笔法比较

可以看出,柳与王笔法与结构相似处。我们看柳公权的简介中,也讲到柳开始是学王的,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相信,董其昌不会凭主观臆想、随便一拍脑袋说那句话,一定是作了深刻研究的。

到底要似古脱古的问题、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二田有论述。

有说入柳体出来难,这是没有被实践证明的、毫无依据的论点。历史与现实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反例,恰恰相反,反而都正好与这个观点相反,比如启功、王铎。这个我专门有论述。

说脱帖是很可笑的问题,既然要脱,又何必要学?既然要出,又何必要入?书法的“化”,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什么欧体柳体,欧公柳公他们自己都与自己不一样。比如《九成宫》与欧帖其他就不一样,《玄秘塔》字体与柳的行草、柳给王献之的跋也不同。

从临帖到写作品,从来没有与所临帖一样的。临帖与作品之间,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没有所谓的出帖之说。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明末的王铎终生都在临帖,你说他哪个阶段算出帖了?他自己都没说过。

写字与书法的关系

其一,书法与写字,不是南与北、东与西非此即彼、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的关系。

而且甚至,在某些时候,书法就是等同写字。特别在现代,现代人懂国学、懂诗文的人少,但是,当人们讲张三的书法好,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就是指他写的字好,而不会去想到他的国学好、诗文好。

其二,什么是写字,什么是书法,并不是由书体决定的。历史上,没有说欧阳询是写字,怀素是书法,两者都是书法,只是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罢了。同样在现代,不能把楷书或馆阁体当作写字,而把行草当作书法! 

不客气地讲,蒋老师你也从来没有说清楚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写字。

依我来看,都是写字,都是字匠,我们周围没有书法家。因为我们都不精通国学和诗文,就这么简单,与你笔下写的书体无关。

其三,书法不一定字形好看,这没错。但是,你不能说字形好看的是写字,不好看的才是书法!

四边形不一定就是正方形,你不能说只有不规则的才是四边形。

正确的理解是,正方形一定是四边形,而恰恰是不规则的中,有的就不是四边形。

比如,七八岁儿童的涂鸦不好看,是书法吗?如果都是书法,那我们还要练什么字!

从曾经被批俗媚的赵孟頫谈俗书

赵孟頫,当时就被批评很俗很媚,可是历史尘埃落定,批评赵的人被历史边缘化,而赵孟頫的赵体却顽强屹立不倒,被历史选择下来。

从历史与人们的审美来看,恰恰“好看”才是书法主流。

我们提到书法,条件反射就是王羲之,提到王羲之,条件反射就是《兰亭序》。某种意义上讲,王羲之就是书法的代名词,而《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的代名词。《兰亭序》是什么?天下第一行书,不就是第一美书么?

一言九鼎的独裁者也从来不敢公开声称自己就是独裁,还要在大会上投票,还要装出自己是选出来的,何必多此一举?可见他也明知道独裁是不好的,拿不到台面的,他深知,人们内心深处是要民主的。

回到当今的书坛,再丑再怪,也会被挂上“兰亭奖”、“兰亭杯”等等,这说明什么???人们内心深处,还是最求真、善、美的。

郑板桥的字徐渭康有为的字,单个字形的确不大好看,我们不否认郑徐康是书法家。不过你不要忘记,在书法历史上郑徐康不是主流,看到没有,他们的字更多的是被收藏、被出论文,但他们的字,较少被印成字帖来供大家学习临摹,这是为什么?

可以预见,将来的历史,郑、徐也不会成为主流。《兰亭序》天下第一美书绝不会动摇,钟张羲献欧颜柳赵永远是主流、历史的选择。

创新、艺术性的问题

所谓创新,根本就是个伪概念,因为你连继承都难。

说什么九成宫,十有八九不成功,你首先要弄弄清楚,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当然,如果你把评委、参赛当作标准,你这话就对了。因为就是欧阳询本人投稿,也不会被入展。如果你是评委、是参展的立场,我一定无话可说!

令人汗颜的是,你竟然还欣赏有人拿笔根来写字。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历史会给你公正的答案。

五十年一百年后,被你认为不成功的《九成宫》,将照样有着超强的生命力,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定会烟消云散。远的不说,以旭宇为代表提倡的歪七扭八的今楷,说是一种对唐楷的创新,后来不就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因为这些东西不会被大众和历史认可,淘汰是迟早的事,现在又有谁还知道所谓的“今楷”?

创新,根本就是个伪概念,因为你连继承都难,旭宇这些提倡改革唐楷的,根本连唐楷的继承都没有。

胡抗美、刘洪彪的书法

看看刘洪彪的,真不知道二王这么写,还是怀素张旭这么写。

我来看,二人的书法统统都不及格,不是我狂妄,不要跟我比,而是去比比看看献之的大草《草书九帖》、张芝的《冠军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风流帖》,智永的《千字文》等任何一部古帖,你会发觉看今人的,不是差几条街的问题,而是十万八千里,只有上海的杨耀扬的行草能过得去,杨也会写精到的小楷。

这些人一方面胡涂乱抹,一方面又发表歪理邪说,说你欣赏不来。

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又是一回事。你临帖又努力写了,写了不到位骂的人少,网络上骂的非常难听的,恰恰就是那些有头衔的、自认为写得很好,还说高曲和寡,说观众欣赏不来,更是火上浇油。

书法实用性是本,艺术性是末,不能本末倒置,背书蕴章老师观点。

其一。什么是写字?什么是书法?我已经说过,它不是书体来决定的。如果二田学欧字是写字,我反问:要是二田学的是怀素狂草,难道就是书法了?

书法属性中,实用才是第一的,历古以来,书法是从属于科举、文章等等,从没有单独成为专业,书法家一定同时也是文人或政治家。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所谓的“汉”就是“汉朝”,汉朝就是汉隶开始基本就是二千多年来文字的定型。汉字是为交流为社会服务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是派生的、从属的,离开汉字谈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们现在谈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是剥离了实用性、社会交流性的,随之派生的艺术性,是近现代毛笔退出历史舞台、或者说退出其实用性后才有的。

但不要忘记,毛笔退出实用舞台后,书法的规则也成为历史,它被凝固下来。它是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书法写繁体、竖写、必须是汉字、没有标点。虽然没有立法强行规定你必须这么写,但大家都遵守。

现代的人们专门去研究书法,这才慢慢成为专门的、独立的一门艺术罢了,而书法本身的属性,并没有被颠覆、改变。

同样的道理,随着社会的电子化、智能化、 AI化,硬笔书法也会成为历史而退出实用性,以后的社会也会把硬笔书法当作艺术。

可见,无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在当时社会的实用属性一并被凝固、被保留。如果你硬要改变,那么“书法”本身的定义就要改变。

其二,从田的主观目的来说,是想继承欧的,只是能力上没有、也不可能全部继承,这不能怪田,中国其他书家又有谁全部继承了钟张羲献呢,独责田没有道理。

其三,至于俗,那是追随的人多的缘故,要是学的人很少,反倒没那么大的非议。这是追的人的问题。二田自己都说楷法欧阳莫学田呢。

不否认,田楷造诣不高,笔法单一,但总要比乱书不强调传统的好。

虽然,田不能跟赵孟頫相比,但不能否认的是,田的确是自成一家,被称为田楷。从现在的受众者来看,过了一个世纪,大概率看还会有人学,还有田楷的帖出版。同时,过了一个世纪,硬笔也成了历史,硬笔书法也成了传统,很有可能,田的硬笔字帖会成为优秀法帖。以后的书法历史或多或少会记录曾经有这么一个“田楷”,有这么一个门派。

而那些所谓有艺术性的,所谓创新的,从者寥寥,是什么体、什么派呢?谁也说不清、人们记不清他们写了些啥。大概率看,只会被历史淹没、淘汰。如下,胡抗美写的是啥?还有汉字的可读性吗?还有汉字的本吗?我不信这样的东西会被以后的书法历史传承。

台阁体

馆阁体是什么,无需多讲。不少人对馆阁体有非常大的负面的误解。该这么看:

-馆阁体只是一种风格而已,不是贬义。历史上馆阁体书法家,同样被公认,比如其鼻祖沈度、后来的林则徐,黄自元。其中,黄自元还被封为字圣。

还有清末状元刘春霖,曾被慈禧太后要求文人大字学颜真卿,小字学刘春霖。

这些都是被历史公认的书法家。

-馆阁体与非馆阁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

我们可以查一下网络,《灵飞经》就是馆阁体。就这么个馆阁体被称为天下第一小楷,这说明什么?

我们去看看颜体《多宝塔》,文徵明赵孟頫的小楷好了,都是非常的一律,不能说是这些名家写的就不是馆阁体,历史上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清楚馆阁体与非馆阁体之间的明确界限,或者说,到什么样的程度算,什么样的程度不算。

-对楷书的不公。

骂田是馆阁体,我曾说,如果田同样的功夫学的是张旭狂草,你就不骂馆阁体了?

楷就是楷模的意思。历史上讲的楷书还曾经指隶书。楷书相对行草而言,变化本来就少,给书写者变化的空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仅仅是换个异体写法,或者改变一下部首,例如“秋”字的捺写成点。

对楷书来说,变化毕竟是次要的隐晦的,否则楷书也就不叫楷书,这是楷书书体性质所决定的。行草从来被说是台阁体,如果台阁体是个贬义的话,对楷书就是一种不公。

不要去骂自己不会的书体以及一好百好的另一极端

我们发觉网上骂来骂去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骂的对方写的书体都是自己不会的、在这方面没有研究的。比如,凡是骂馆阁体的都是不会楷书或浅尝辄止的、瞧不起柳体的,都是自己不会的。对自己不会的和不喜欢的要尊重和理解。我对魏碑研究少就说得少,魏碑中有个《爨宝子碑》,看这个样子,要写好还真不容易。

我有个镇江的汪老师,他是写标语大字报出来的。他自己承认古法少缺少童子功。但他写的厂牌匾额不需要放大,这个就是人家的长处,也是我们自己的短板,我们崇尚古法,但古法都是小字,你要写原大的匾额写好看,的确不那么容易。

碑与帖对骂的也有。其实无论碑与帖都是书法宝库的一部分,各有长处。就是扬碑抑帖的康有为在晚年后悔他的论著也说明了这点。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骂曾翔吼书性质不同,不是我们不会吼才去骂他的。在地面上,拿筒装墨,拿个拖把,一面吼一面涂,其实,大家都会。那还叫书法吗?

一好百好是另一极端,沈鹏写的楷书《千字文》。一个跳水运动员,你举重很差,不是很正常吗?

谢谢阅读。

*本文来自书友投稿

精彩回顾:

【论坛】一个误解的澄清:从柳楷过渡到行草是否相对困难?

【论坛】关于对柳体瘦硬的误解


柳公权书法园地
学习柳体书法,继承传统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