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 20年150万张照片:拍“东莞女工”的保安,见证了她们的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

乐活   2025-01-25 09:30   吉林  
点击上方 “摄影与诗歌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在人间 摄诗采编    来源:艺非凡    





看着他的照片,
仿佛能听到打工者的心声。


提到20年前的东莞,你会想到什么?

那时的东莞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

传闻,10米就有一家便利店、50米就有一个商业街、200米就有一个沐足城。一座城拥有1200万人口,处处都是灯红酒绿的商业街、金发碧眼的模特女郎,还有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

迎恩门

▲ 东莞第一家四星酒店——莞城华侨大
但这一切,在一个工厂保安的眼里,却是另一幅模样。

是码头挤满的年轻面孔;是流水线上清一色的素面朝天;还有女工们鲜活生动的爱欲情仇……


他叫占有兵,一个将中国工人推向国际的退伍军人。

他用20年的时间,拍下150万张照片,揭开了一段段被遗忘的东莞故事。最终,它们跨越重洋,震撼了世界。


2000年的占有兵只想填饱肚子,与200个人挤在同一节绿皮车厢里。

他无心流连窗外的风景,只记得皮贴皮背贴背、一身臭汗地就到了繁华的大城市。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16年后,自己偶然拍下的一系列照片会飘洋过海,来到纽约,向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讲述被遗忘的中国群体——流水线上的东莞工人。



这些年轻人穿着不合身的宽大工服,素面朝天,清丽的面庞常常流露出对陌生环境的迷惘与不安。


而正是这些人,撑起了90年代东莞庞大的电子流水制造业——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made in China”。

20年里,他的二手单反记录下150万张照片,成了20年代东莞工人的一手记录者。



01
102个俯卧撑,换来月薪450



1995年,当了三年兵的占有兵退伍回到老家。



初到广东,日子并不顺利,没有暂住证的他,偷摸在临时的建筑工地过夜。


他背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一待就是一夜。白天便匆匆前往各个厂打听还缺不缺工人。



但这样的工厂优先招25岁以下的女工,像占有兵一样的男性劳动力常常第一轮就会被筛掉。


心急找工作的占有兵连着被黑中介骗了几次,身上仅有的几百块没了,买了两个馒头充饥。


一时间,明白了东莞的残酷。


繁华的大城市,僧多粥少,没有一技之长,就会被淘汰,投机取巧的人便靠着坑蒙拐骗生存。



几周后,占有兵得到了一个在深圳莲雾大酒店做保安的机会。


这份工作来的并不轻松,只招5个人却来了100个人。


数到30时,全场只剩下不到20人,数到50时,全场只有9人了。


他在短短几分钟内连续做了102个俯卧撑才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保安员,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450元。


后来,又转到深圳机场大酒店做了一年保安员。


1997年,他进入东莞市长安镇的一家电子厂担任保安主管。


▲ 2000年,担任保安部主管的占有兵(前排右一)与电子厂的同事合影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摄影,并开始用厂里的相机记录工友们的生活。


5年后,他花了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二手尼康相机,正式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


▲ 占有兵


广东的电子流水厂是出了名的轮轴转,除了一天两顿饭,就是匍匐在传送带上,不停组装电子零件产品。



占有兵的镜头注意到了这些停滞在工厂里的青春,他们就像被提前拍摄好的黑影片一样,单调、乏味,随着传输带的震动,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



02
流水线上的东莞青春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那中国制造背后的那群人呢?”


不同于聚光灯下璀璨闪耀的娱乐圈明星,占有兵镜头下是清一色的普通人。


▲ 2011年1月5日,广东省东莞市。电子厂的农民工在更衣室进行工间休息


他想要记录那些来自五湖四海、远赴他乡谋生工人的真实生活。而真实,也成为占有兵摄影作品最鲜明的注脚。


人潮涌动、统一的工服、素面朝天、不施粉黛……




前期的占有兵并不懂摄影的艺术,构图、色彩、角度,一窍不通。


但人们看到占有兵的作品时,却依旧被其真实的魅力所折服。


尽管这些照片没有主体、不遵守黄金分割比例、甚至连画面也不完整,但镜头里的一张张面庞和统一的水蓝色的工服,又无不告诉观众——这就是20年代的东莞。



不是热闹的集市、不是富丽堂皇的酒店、不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不是火遍全球的KFC,这是东莞的暗面。


正是暗面里的工人,支撑起了东莞的繁华与开放。


打工者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大院里,车间、仓库、宿舍、食堂、杂货店都在院内,每天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 《女工郑婷》2012年6月18日,广东省东莞市


除了两餐饭的一个小时在食堂里,大约8个小时时间在宿舍休息,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生产线上。


电子厂的车间里只有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尽管同事间隔不到一米,但不允许闲谈,抓到一次就要通报批评罚款。


对于时薪平均10r的流水线工人,动辄几十的罚款无疑是一笔巨款。


占有兵镜头里的工人多是在工作,穿着朴素的衣裳。


▲ 电子线厂上劳作的女工



▲ 玩具厂的打工者上完夜班后,走出工厂



2005年起,占有兵开始系统地记录打工者的生活。他的镜头对准了工厂的生产线、宿舍、食堂,记录了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在工作之余的点滴生活。


除了工人劳作的场景,占有兵也喜欢拍摄工人的生活环境和用品。


在他的镜头下,钥匙、证件等普通物品都成了反映工厂景观的客观素材。钥匙串间隔不超过1厘米,紧紧挨挨在一起却井然有序,就像电子流水线上劳作的女工,相邻不过1米,穿着洁白宽大的工服,一站就是一天。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被切割地平整均匀,如同宇宙里的虫洞,反复进入仍是相同的场景,单一的、标准化的、有条不紊的。



▲ 2016年8月12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电子厂行政仓库的钥匙柜



▲ 

2019年6月21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鞋厂关停后,打工者丢弃的证件



▲ 2012年5月9日,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电子厂的集体宿舍,打工者晾晒的衣服


2012年7月4日,电子厂夜景,所有宿舍已经装了空调


“每个打工者都像永动机,从上班到下班,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动作。生产线是冷漠的,即使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的打工者,共同工作了几年,也从来不知道前后工序工友的家庭情况,更不知道他的兴趣爱好。”


但占有兵并不想停在流水线上,他不满足于记录一个个如螺丝钉般重复工作的年轻工人,面对镜头时都是清一色的麻木与惶恐。


他想做一个纪念碑式的影像,想造一个“打工博物馆”,留住这个时代。


于是,占有兵开始四处溜达,捕捉这代人的悲欢离合与青春往事。


冰冷的流水线生活并没有遏制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里,小情侣会去向小巷、公园、树荫,他们逃离了一板一眼的集体生活,在无人处诉说着荷尔蒙与爱意。




他们拥抱、亲吻,像是要给这枯燥的工场生活留下一点甜蜜的回忆。


占有兵,就成了这些爱情故事的记录者。


他镜头下的年轻情侣,并不像爱情电影里般唯美、浪漫、罗曼蒂克,而是充满了烟火气,他们穿着地下集市买来的花花绿绿的衣服,旁若无人般依偎在一起。



▲ 

2010年5月3日,在

公园里拍拖的打工情侣



▲ 

2013年7月10日,情侣在工业区外的街头拥抱



▲ 

2012年2月11日,农民工情侣在超市外面吃炒板栗时拥吻



03
东莞工人,登上国际展览



我也经常遇到被人投诉的情况,一次一次地被抓到派出所,给人解释,按他们的要求删除照片…这么一路过来,我的内心也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今天,我对面走过来任何人,只要他没有盯着我的相机看,我基本上都会给他拍一张照片,有时候还会用闪光灯。

照片拍摄回来之后,我会先标明拍摄日期,按时间顺序做整理。后面再按主题进行分类,把同一个主题的汇集在一起。

2008年6月13日,打工者冒雨上班

从2006年到2023年,占有兵的《东莞打工者》《青春真好》《密集的打工生活》等一系列作品,都获得摄影界大奖。他拍这些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传播,很多照片到现在都放在我的硬盘里,好几年没有发表。我要做的是要记录下一个群体的一段历史。


“生命力”是占有兵镜头下的关键词,他的作品《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被评价为“残酷而鲜活,挣扎却顽强”。




通过照片,受众仿佛从局内人的视角体验到了中国工业的密集与繁复,以及伟大工程背后个体命运的沉浮。


大部分失去劳动力的工人,落下一身病,关节、呼吸道等人体器官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占有兵曾自嘲:“如果不是拍照,我可能早就成为被工厂淘汰的老兵,回老家种地去了。”


▲ 

2014年12月5日,电子厂的女工进无尘室前照镜子


2011年7月24日,电子线厂的女工

2014年12月31日,纸品厂的打工者

2011年7月6日,电子厂的女工在楼梯转角处发呆


东莞的工人和镜头引导着占有兵找到了自己。


他在对上百万工人命运的记录中迷上了人类学和社会学。他开始读项彪、王德峰,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镜头不仅仅在记录一张张或疲倦、或茫然 、或青涩的面庞,背后更是蕴含着身份、认同、阶级、系统等本质问题。


▲ 

2014年12月31日,纸品厂举办运动会时全体员工集合


2010年11月7日,电子厂有员工近2万人,每年举行多种娱乐活动,女工模特比赛特别受欢迎


2008年,占有兵通过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考试。


拍了十年农民工的他也总结出一条按下快门键的指导原则:“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生命周期为纲,资本对工业区的影响为轴。”


他要将个体的生命周期与产业的发展周期融合在一起,他要将边缘群体的微观叙事与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记在一起,去呈现工业发展过程”人逐渐被淘汰、自动化机器兴起“的不可逆趋势。



2011年,占有兵正式落户东莞,并在2012年买了房子,彻底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他下定决心,要用一辈子去记录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要把中国制造与中国故事送往全球。



既然我曾经生活其中,参与其中,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些记录下来,让后人可以从我们的生存经验和生活痕迹中间,看到一些社会发展的脉络。 
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有一瞬间没有被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会永远留下遗憾。比如2020年有疫情,如果今年我没有拍,那么疫情中间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和疫情前相比产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叙述文本就是不完整的。

占有兵收集的打工者各类物品
我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打工者曾经在工业区生存的物证、痕迹;还在一些二手书的市场上,收集到了一些打工者当年写的书信,以及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拍的照片。所有东西加起来应该有上千斤,我正在对它们进行分类扫描,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综合性文献。
如果研究劳工,研究“中国制造”,研究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的话,都会关注这些影像和物件。

2016年占有兵纽约个展《中国制造》现场

2019年第三届映·纪实摄影奖展览现场
2016年的时候,我的照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JCC学院的一个画廊展出,展览的名字就叫做《中国制造》。来看展的很多都是大学老师,尤其是理工学院的老师,对我的照片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比从事艺术教育的人还要多。
如果不拍照,我可能早就被生产线淘汰,回到湖北乡下种地了。但是现在,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办展,第一次拿奖,甚至是离开生产线过上更好的生活,都是因为摄影。
我之前总说,照片活的时间要比我活得长,照片走的路要比我走得远,目前来看它的确做到了。

随着作品一起漂洋过海的,还有占有兵本人。


他带着中国工人的故事前往纽约,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常春藤高材生面前讲起流水线上的青春。


“看着这些照片,仿佛能听到打工者的心声。”一位参加展览的外国摄影师说。


▲ 2016年占有兵纽约个展《中国制造》


他们看到了中国制造背后的群体,以及这些年轻工人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中展现的蓬勃的生命力。


占有兵特有的“没有距离的‘占式’摄影”风格,让外国学生仿佛置身于工厂之中,感受到了中国年轻打工者的生活压力与希望。



2019年,占有兵的纪实摄影作品《密集的打工生活》同时获得“优秀奖”和“阿尔帕奖”。


2023年,他的作品《东莞流水线上的柯尔克孜人》获得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占有兵作品出圈了,在占有兵看来,只有非常鲜活的个性,才是最具有活力的。


2009年9月5日,电子厂的女工在拍证件照


“我就是记录打工生活的摄影农民工。”


“森林中有老虎狮子,容易被看见;也有很多蚂蚁,容易被忽视,但它们都是存在的。我想记录森林中的蚂蚁。”


一代在流水线上注定被遗忘的青春,却在他的镜头下,涌现出鲜活的色彩,成为整个中国的时代记忆。



▲ 

和工人攀谈的时候趁机拍上两张;拍摄:王小豪


他的镜头下,打工者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他说,“这些人都是中国制造业上的‘基石’,值得被这个时代所记录。”



参考资料:

1.王小豪,《工厂女孩,青春任他偷拍》,南风窗,2023.3.30

2.鲁雨涵,《他拍下流水线上的年轻女孩,看着她们慢慢被时代淘汰》,一条,2020.11.30

3.张锐,《”打工人“摄影师占有兵与流水线背后的人》,南方周末,2021.2.17



摄影与诗歌文艺店 好书推荐

 


特价清仓
英国黑皮书系列:Women Photographers
女性摄影师(三本一套)
点击图片直接打折购买

现货 温诺格兰
Garry Winogrand: Winogrand Color
盖里·维诺格兰德:街头彩色摄影 
加里维诺格兰德彩色摄影作品集 彩色街拍

点击图片直接打折购买

冯君蓝|《微尘圣像》摄影集 2024年最新版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万千心理.阅读安娜·弗洛伊德


【预定】【TASCHEN】

Annie Leibovitz:The Early Years 1970-1983 | 

安妮莱博维茨早年 1970-1983年摄影集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疾病的隐喻(译文经典)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万千心理.人的意识.原著第三版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点击图片打折购买


艺术批评入门:历史、策略与声音

点击图片直接打折购买


(5折包邮)文学之冬
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点击图片直接打折购买



加入 摄影与诗歌 读者读书群
摄影业界动态,摄影新书资讯,享受更多优惠购书

进群请扫码,备注“读者群”


摄影 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


摄影与诗歌
我们用文艺来对抗生活的平庸和琐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