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岩尖叫,是一个39岁的傣族“小伙”,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怀揣着对人民警察职业的崇高理想,立志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驾护航,一直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工作。直到今年,这个将全部青春献给了公安工作的39岁“小伙”才终于步入婚姻殿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伙”13年来都干了些啥——
初入警队:扎根基层沃土,砥砺深耕前行
2011年,岩尖叫加入公安队伍,成为了一名交通警察。初入警队的他虽然经验不足,但他谦虚好学、不断成长,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行动逐渐赢得了群众信任,提升了自身能力。2012年5月,他在处理一起导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时,面对激动的家属和村民,他用傣语耐心沟通,详细解释法律法规,最终平复了村民的不满情绪,让案件得以顺利解决。同年7月,他在处理一起肇事逃逸案件中,凭借现场的碎片线索,经过日夜排查和走访,终于锁定肇事车辆,成功侦破案件,为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2013年5月,他负责侦办一起难度较大的二次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尽管事故地点没有监控摄像头,但他多方寻找线索和证据,积极请教刑侦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将嫌疑人抓获。13年来,他高效办理行政案件达2000余起,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30余起,展现了出色的执法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群众挽回了大量损失,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秩序治理:大胆探索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2014年至2016年期间,岩尖叫在负责城乡结合部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时,提出了“动态巡查与静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通过优化巡逻路线、调整执勤岗位,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线上监控巡查和线下管理,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此外,他还积极深入辖区学校、村委会、企业等重点区域,用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组织拍摄少数民族语言交通安全宣传片4个,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80余场次,广泛提升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显著改善了城乡结合部交通秩序,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超限超载:转变执法理念,推动法治建设
2016年6月,岩尖叫在负责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时,针对山区复杂的交通状况,依托路面巡查与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精准打击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同时,他考虑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物流需求与日俱增、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推进等问题,主动转变执法理念,着力破解货车司机逃避执法、对抗执法等问题。
期间,岩尖叫追根溯源、找准问题症结,从源头上下功夫、从宣传上抓意识、从曝光中强震慑,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车辆注册登记、市场准入和路面执法等信息共享机制,巩固扩大了治理工作效果,有效提升了沿线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涉货车超载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道路通行状况显著改善。期间,共查处货车超载208起,非法改装435起,开展源头宣传提示56次。
脱贫攻坚:一手抓安全,一手促发展
打击犯罪:耐心细致审查,推进规范执法
2024年,岩尖叫到酒醉驾专班工作,负责违法犯罪打击、案件办理等工作。为了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他不分时间、地点、路段,坚持在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以及城乡结合部开展酒醉驾治理。
岩尖叫通过设立流动检查点与固定检查站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查处酒醉驾、无证、“飙车炸街”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全力为广大群众出行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预防辖区道路交通事故。
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岩尖叫还积极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夜幕降临时,他经常带队穿梭在烧烤摊、夜市之间,凭一个“小喇叭”不断喊话提醒群众树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发现和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偶尔有业余时间,岩尖叫也在不断深入钻研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时掌握最新办案程序和规定,并积极与同事交流心得,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多年来,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案风格,成为队伍里的业务骨干和领头羊,他所办理的案件无一错案、漏案。
回顾十三年的从警生涯,岩尖叫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面对再多难题,他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为人民安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