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小学校歌重生记

旅行   2024-09-06 20:32   江苏  

西溪小学校歌重生记

文/范爱华

东台西溪古镇珍贵的文化遗产《西溪小学校歌》重生了!它凝聚了一代西溪文化人的集体记忆。

据近百岁老人王巧英回忆,西溪小学是清末民初建立的,最初的校址是假座在三贤祠。她的姐姐王文英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这说明西溪小学的诞生,是这个文脉悠长的古镇,对戊戌变法"废八股,兴西学"主张的回响,并且女子入学,更是开风气之先。

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几度搬迁,西溪小学在新中国前后,移座尼庵三官殿办学。据当年学生后来成为武汉铁路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王吉成回忆,人民政府来接管西溪小学的是朱玲女士,当年的她,巾帼不让须眉,一身列宁装腰挎盒子枪,只身前来接管这所学校。朱玲女士后来去上海工作,退休后,她还特意回了一趟西溪。那是1995年初春,乍暖还寒。在西溪小学,她转了一圈,然后来到办公室,和我们促膝谈心、回忆过往,深情地说:现在都是些年轻人啊!西溪小学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这代年轻人身上。记得当时负责接待的夏永华校长,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在旗台下拍照留念。她还去拜访了当年王协顺油米厂老板王永豫先生,抚今追昔;在看了报纸上王吉鹏写的散文《国旗的回忆》后,她说,"西溪小学的第一面国旗是我亲手升上去的。”

多年后,王吉成退休,特地去大连看望他的堂弟、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吉鹏教授,畅叙亲情乡情,还深情回忆哼唱了当年西溪小学校歌,并写在纸上留存给了堂弟。又将西溪小学校歌抄寄给了从盐城市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徐莲芬大姐。

今年六月初,莲芬大姐从外地旅游回来,看到"东台西溪古镇回忆群"王吉鹏教授为西溪古镇量身定做的《西溪古镇之歌》,感慨地说:西溪古镇之歌的创作,给古镇增添了更多文化色彩和文化元素。为教授点赞!由此,我想到已故的学长王吉成,曾给我寄过一份西溪小学校歌,我想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记得当时收藏在书橱里,可能因搬家处理部分书籍丢失了。不知以康同学有没有?如果能找到,请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

旅居加拿大的王吉鹏先生很快回应:敬谢莲芬大姐鼓励!关于《西溪小学校歌》,吉成哥哥当年去大连看我,他在我家回忆哼唱并写在一张纸上,我得回国后至大连宅中好好找找。他一边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歌曲结尾到底是“你我来担当还是尔等来担当”呢?一边呼吁大家积极响应莲芬大姐提议,向当年在西溪小学读书的九十岁左右的老人请教,唤起他(她)们的记忆。共同来抢救这份珍贵的古镇文化遗产。

市农业局退休干部、土壤专家王以康先生也艾特了群主莲芬,说,我已在寻找《西溪小学校歌》,记得已故王吉成同学,十几年前曾将校歌抄写给我们,好像是给您了吧,记不清了。当时我随手抄了一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歌词开头好像是:“读书楼畔,塔影山光,求学的好地方⋯⋯”歌词多么优美啊,两个短句,就将西小所处环境交代清楚了。这首校歌是1948年前我们经常唱的,到现在我还能哼哼哩。

一看到以康先生发帖,还能哼唱当年校歌,王吉鹏先生激动得像个孩子再也按耐不住了,即刻留言:以康哥哥既然能哼唱,就哼出来吧!写下来,再让一位音乐老师录下曲谱多好!

新生代文化精英、南京师范大学机关干部琪君,为《西溪小学校歌》的重生立即点赞!王吉鹏先生说,琪君的点赞,是新一代对西小校歌的呼唤!

就这样,群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救文化遗产《西溪小学校歌》的高潮。就在大家以为希望渺茫之时,莲芬大姐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今天终于找到吉成发给我的西小校歌了,原件已不知去向,这是抄在笔记本上的备份,现与群友们分享。
读书楼畔,塔影山光,求学好地方。
民族正气,国家文化,待吾辈发扬。
今日桃李共芬芳,他年社会多栋梁。
勤俭建国,康乐富强,责任在吾当。

歌词中的"读书楼"即"讲书楼",是宋相范仲淹任西溪盐仓监时所建,在西溪西北角一处四面环水的T字形河口,人称“范公讲书楼”。塔影,指唐代“海春轩塔”;山光,指宋代“泰山护国禅寺”。在这美好的地方读书,从小耳濡目染,尽情领略“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神秘圣洁,浩荡空灵,犹如穿越时空隧道读一段历史:尉迟敬德在此建造海春轩塔,范仲淹在此建讲书楼、修古栈道,晏殊在此创办西溪书院,更有一连串的神奇传说,在西溪小学孩子们心里埋下智慧的种子,结出桃李满天下。

《西溪小学校歌》诞生在民国时期,它是西溪小学这座百年老校历史的见证。这是一首情操高尚、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校歌,内容主要体现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对学生未来的期许。其教育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民国时期校歌的灵魂所在,曾影响了一个时代。

歌以载道,一首曾打动我们幼小心灵且终身不忘的校歌,绝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个人感官的享受,它一定具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启迪作用。这个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与社会、与祖国的血脉相通,是它所传递的社会责任与爱国情怀!
《西溪小学校歌》之所以能根植于老一辈文化人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情愫。在今天看来,作为文化符号,很好的契合了所处年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当时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因而能传唱开来,历久弥新,以至在今天看来,仍不乏其历史文化价值。这应该是我们抢救这首老校歌并唱响它的理由。


FOLLOW US

西溪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1

第一期:《西溪讲堂》千年开讲

3

第三期:西溪讲堂 一见“粽”情

4

第四期:美润西溪

5
第五期:央视高频聚焦东台西溪
6
第六期:古镇西溪流淌“金色河流”→
7

第七期:纪连海正说西溪人文

8

第八期:真 善 美 新 !

9

第九期:遇见更美的自己

10

第十期:西溪文脉与中华人文精神

11

第十一期:“慧”做父母, “育”见未来

编   辑:王众 施苏骏

发   布:苏曦

终   审:徐影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
中华天仙缘,因爱而生!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影视基地 ——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