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关系的新动向
【人民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荣茂观察】
中日关系近期出现了显著转暖的迹象。11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自2024年11月30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免签政策。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日本长期以来寻求免签待遇的积极响应。不仅如此,中国还对今年8月运-9侦察机短暂进入日本领空一事作出了正式解释,称这是由于遭遇气流所致,并非有意为之。中国接连对日本展示善意,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意义不容忽视。
过去几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小的波折。在日本前首相菅义伟和岸田文雄的领导下,日本紧随美国的步伐,积极参与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导致两国高层互访中断,关系显著降温。然而,中日两国作为搬不走的邻居,和平友好的相处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一直期待日本能够积极调整对华政策,推动中日关系的全面改善。
此次中日关系的转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特朗普的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无疑会带来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变。特朗普要求盟友分担更多军费开支以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这对日本经济和财政构成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政策。
在最近的APEC峰会上,中日领导人顺利会晤,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示,日方无意与中方“脱钩断链”,希望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随后,日本外相岩屋毅也表达了希望尽快访华的愿望,并积极推动中日外长互访。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日本正在积极回应中国的善意,试图修复两国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的回暖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两国关系出现转暖迹象之前,日本在美日韩三边会晤后发表了一份声明,强烈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印太海域现状的企图,并强调台湾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声明显示出日本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未根本改变。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是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会引发中国的高度警惕。日本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表态,无疑给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尽管在经贸领域,日本展现出了积极的合作意愿,但在安全和地缘政治问题上,日本仍持有保留态度。
综上所述,中日关系虽然出现了积极的转暖迹象,但要想实现真正的全面改善,仍需克服诸多障碍。日本需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合理关切,避免在敏感问题上采取挑衅行为。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迎来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巴西挺一中原则,民进党“台独”梦碎
【综合消息】中国和巴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明确:巴方重申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巴方支持中国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作努力。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荣茂观察】
11月21日,中国和巴西联合声明的发布,如同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了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幻想。这份声明不仅重申了巴西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更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巴西的表态,无疑是对“台独”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也让民进党当局所谓的“国际社会公认”谎言彻底破产。
面对巴西的明确立场,民进党当局显得极为愤怒和慌乱。他们试图通过抗议和谴责来挽回颜面,甚至再次抛出“两国论”的荒谬言论,企图混淆视听。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民进党在国际社会面前更加孤立无援。
事实上,巴西的表态并非孤例。此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已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的统一,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国际社会的明确信号,无疑是对“台独”势力的有力回击。民进党当局所谓的“国际社会公认”,不过是他们自己编织的幻想而已。
更为可笑的是,民进党当局一边自称台湾是“中华民国”,一边却否认这个“中华民国”里的“国民”是中国人,企图割裂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充分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台独”分裂的真实面目。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狡辩,都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无法阻挡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
随着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支持中国的统一。巴西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拉美国家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看法。这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尊重,也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维护。
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民进党当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台独”之路是走不通的。只有放弃分裂幻想,回归一个中国原则,才能为台湾同胞谋得真正的福祉,也才能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否则,他们终将面临统一的现实,而那时,他们的“台独”梦也将彻底破灭。
三、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科技创新与内需循环的新篇章
【经济观察报】11月22日报道,A股三大指数集体重挫,截至收盘,沪指跌3.06%,深成指跌3.52%,创业板指跌3.52%,北证50指数跌5.16%,全市场成交额18322亿元,较上日放量1764亿元。全市场超4900只个股飘绿。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市场近期出现了调整和休息的迹象,引发了市场看空声音的增多。外资机构和部分内资对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预测GDP增长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均面临挑战。
【荣茂观察】
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科技创新和内需循环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这几天因为国际局势的动荡,资本市场表现疲软,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预计全年GDP增长不及5%,房地产市场和CPI持续通缩。他们关注中国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将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和经济增长放缓。这种悲观情绪也影响了部分内资机构。
尽管外资持续唱空,但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情况有所不同。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是未能抓住科技浪潮,而中国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美国在次贷危机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复苏,这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的政策措施正聚焦于保民生和促消费,而非刺激房地产市场,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内需循环推动经济转型,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实际上,中国的政策方向明确,旨在避免债务危机和长期通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内需循环,中国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带动新的内需。政策措施没有再走房地产和基建的老路,而是以股市为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拉高估值,刺激富人多投资,穷人多就业,改变经济体感,全面提升国内需求,走出通缩,迎来科技带动经济复苏的新模式。
总之,国际局势变化快,和平是主题。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部分基于对房地产和通缩的担忧,但中国正通过科技创新和内需循环寻求新的增长点。投资者应正确理解当前形势,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保持信心。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充满机遇的新篇章,科技创新和内需循环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