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留酸,芭蕉分绿,七月已入尾声。学完「情绪情境论」后,我收获了什么?
在今年年初的某次讲座中,阳老师提出一个非常美妙的问题 —— “如何用尽量少的语言促进人亲近与宇宙、社会、自然的关系?” 。我将这句话,轻轻摘录下来,夹在日记本中。
在学习「情绪情境论」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有关情绪的问题,直到 6 月 13 日第一讲,我才知道,情绪是一门科学。你的情绪,也许在手起刀落的刹那,也许在习以为常的口头禅里,又或者在亦真亦幻的梦境里。我能意识到,情绪无处不在,但直到学习完情绪情境论的理论篇,我才认识到,情绪为何如此重要,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谈论情境。
1. 情绪为何如此重要
阳老师认为情绪问题是心理问题的关键。当一个人拥有饱满的积极情绪时,更容易出现灵感,从而发现更多机会,获得更多人生资本,拥有更多积极情绪。如此反复循环,就会迎来更好的人生发展。
我的思考是,在 AI 时代,与机器脑相比,人脑的价值在哪里?
答案是情绪,或者情感能力。人类情绪的形成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一般在 300 毫秒内,大脑就会迅速判断情绪的好坏和程度。这种深刻的理解和表达,是 AI 难以复制的。
人类情绪,是由大脑网络协同建构出来的。我们接收来自眼、耳、鼻、舌、皮肤的外感受,和对血压、心跳等体内运动产生的内感受,大脑对身体内部和外界的信息进行打包压缩,当情境触发调用时,我们再解压缩包,最终得到社会确认和矫正,以生成情绪概念。
然而,人类情绪,不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没有大脑指纹,更不存在所谓的恐惧中枢、快乐中枢、悲伤中枢等等。我们不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动作、生理反应来直接推断其情绪状态。
AI 主要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来模拟人类情绪。虽然可以通过大量数据训练 AI 识别某些情绪特征(如面部表情、语调变化),但这只是表面理解。AI 无法像人类一样,对情绪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表达。
人类的情绪调节,是指我们调控自己拥有哪些情绪、何时拥有这些情绪、以及如何体验与表达这些情绪的一种过程。而 AI 缺乏自主调节情绪的机制,只能根据预设算法进行反应,既不灵活,也不自主。
未来,AI 的情绪可以达到人类的水平吗?
伊尔亚·苏茨克维,Open AI 的联合创始人及前首席科学家(2024年 5 月已宣布离开 Open AI),在 2023 年 7 月宣布成立一个“超级对齐”项目。陶芳波老师,对该项目有一段精辟解释:
超级对齐项目,本质是 Super-LOVE-alignment,超级「爱」对齐。这种 LOVE,是大爱,并非情爱,是人性底层那种无条件的,无关自我的,对于人类的爱,是一种「神性」的爱,一种像孔子、耶稣、释迦摩尼,这些给文明带来深远影响的无条件的爱。你或许觉得这样讲太戏剧性了,但如果人类的历史上,没有这些伟大的人格带来的伟大的精神,作为文明的压舱石,就凭自私的人类,今天的世界可能会糟糕的多。—— 陶芳波
人类情绪是生物和化学过程的产物,涉及激素及神经递质、细胞及神经元、感受器、神经环路及网络等。除非 AI 能够在硬件和软件上模拟这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否则其情感能力难以达到人类水平。
因此,在 AI 时代,理解情绪,理解个体的情绪,理解社会的情绪,帮助他人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2. 情境为何如此重要
2023年,达彻尔·克特纳(1962-),情绪科学先驱保罗·艾克曼(1934-)的学生,与艾伦·考恩(1970-),休谟人工智能公司CEO,发表一篇总结论文“语义空间论:基本情绪的数据驱动洞察(Semantic Space Theory: Data-Driven Insights Into Basic Emotions)”。
他们砸钱砸人砸数据,通过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与情绪相关的体验、表达和生理研究,发现情绪是一个高维度的概念。人们用以描述各种情绪体验的维度,远超传统的几个类别,涉及多个不同的维度。
例如,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语音韵律、非语言发声、音乐唤起的感受以及以及古代艺术中的表达,发现至少有 20 个以上的独立维度用于描述这些不同领域的情绪。
这些数据驱动的发现已经成为机器学习模型的基础,这些模型正在为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自然情绪行为研究提供服务。
人类是一个三维动物,但 AI 是一个一千五百维的智能体。AI 诞生之后,我们更能意识到 AI 所包容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人类。那么,比情绪概念更底层的是什么? 阳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人在情境的生存与发展”。
情绪不仅发生在大脑内部,更发生在情境之中。人对情境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是难以感知的。我们用大脑去感知世界,永远存在局限性和偏差。比用大脑去感知世界更底层的,是世界本身。
气学、道学大宗师,张载有一句,极其优美的话:“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天地之间的所有法则,都是神化作用的副产品。所以,比人类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也就是不可测的“神”。比以人类为中心更重要的是情境先行,也就是在宇宙中弥散的无穷无尽的气。—— 阳志平
在西方文化中,情绪与理性是对立的,个人与情境是分离的。我们与情绪的关系是骑象人与象,我们要驾驭、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在中国文化中,情绪包含七情五志,情是情况状态,志是心之所向,个人与情境相依相随。
阳老师在对苏轼的341首作品和王维诗全集进行词云分析后,发现苏轼的词云是:人间、佳人、江南、多情、明月、东风、风流等等;王维的词云是:白云、故人、落日、惆怅、青山、悠悠、春草等等。从两千年前开始,中国古代智者们,就用情境中的山水景色日落佳人,来表达情绪感受。
既然人类在高维度空间内无法超越 AI,那么我们就回到高维度空间,也就是回到情境中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情境之中,你没有那么重要。有没有你,情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有没有人类,情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无论你或人类发现与否,情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此,在 AI 时代,淡忘自我,回到情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变得尤为重要。
3. 合一为何如此重要
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渴望神性的爱,只有极少数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如何过好这一生呢?
答案是合一与异化。或者说,增合减异,增强合一感,减少异化感。这也是,情绪情境调节法,一种基于「情绪情境论」的情绪调节方法的终极目标。
什么是合一?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宇宙或其他人之间的深层次和谐与统一的情绪。合,器盖与器体相扣合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在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四位是庄子、孟子、张载、王阳明。其中最古老的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齐物论》
万事万物存在于大自然中,根本没必要有截然的分别,人类所执着的那个“我”也是这样。大自然造就了天地,也造就了我,我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统一于大自然之中。然而,我们不仅有天人合一,还有知行合一(王阳明)、情景合一(王船山)等等。
什么是异化?异化是一种感到与他人、自然,或自我分离、疏远的情绪。异,分开。化,教化实行。
在异化的西方古典哲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四位是黑格尔、马克思、涂尔干、布迪厄。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论:
第一个规定是劳动对象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
第二个规定是劳动自身的异化。
第三个规定是人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拉埃尔·耶吉在《异化》这一著作中,提出关于异化的新总结,包含两个要点。第一,异化是缺乏关系的关系。第二,缺乏关系的关系依然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冷淡、没有回应、静默的。
当中国哲学遇上西方哲学,就形成了合一与异化。我们用合一与异化来形容对情境的整体感知。
当一个人在空间情境中感受合一,会融入或崇高;在任务情境中感受合一,会心流或平静;在人际情境中感受合一,会共情或亲密;在时间情境中感受合一,会自在或沉浸。
当一个人在空间情境中感受被异化,会退出或离开;在任务情境中感受被异化,会倦怠或罢工;在人际情境中感受被异化,会分手或讨好;在时间情境中感受被异化,会否定或攻击。
合一与异化虽然紧密相关,但不是一回事。我们能感受到的存在依次是,一种直接的存在、可以看到的存在、模糊看到的存在、混沌无名的存在。
合一,是侧重让自己更多地感受到无名、神秘,而永恒的存在。而异化,则多是被直接感受到的存在排斥。
气学、道学大宗师,张载、王船山、和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大儒,他们为什么能取得一些无与伦比的成果?
他们都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无论在和平稳定的时期,还是在战乱动荡的时期,他们和外界保留一定距离,但依然写大量著作,依然教大量学生。
比如,张载在西安横渠书院隐居,写就了《正蒙》;王船山在衡阳船山书院隐居,徒手写了一千万字。他们和主流文化保持距离,让自己所处情境,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保持最小,但同时围绕一个崇高的目标在努力。
我们的情绪调节,只要是处在和别人往来很多、竞争很多的情境之下,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若身处一个不够好的时代,来自一个不够好的家庭,从事一个不够好的工作,那么就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容器之下,安放我们的情志与心气。
想要真正地融入情境,产生和宇宙、自然、历史、社会、文明融合一体的感受,仅仅靠隐居、闲散度日是做不到的。我们还需要围绕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努力。当你为一个伟大目标而努力时,很容易产生崇高感,产生天人合一的感受。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让自己更多地感受合一,感受无名、神秘、而永恒的存在,尤为重要。
小结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 张载《芭蕉》
八月将至。某日清晨,轻轻翻开日记本中的夹页,细细品味,“如何用尽量少的语言促进人亲近与宇宙、社会、自然的关系?”
此时此刻,我的答案是,“理解情绪,回到情境,感受合一”。
阳老师,提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身份 —— 情绪教练,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帮助客户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如何系统且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情绪?
从学习「情绪情境论」开始,成为自己的情绪设计师。
如何帮助他人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成为情绪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