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组织及专家,来科学岛调研交流,围绕航空材料与结构、核聚变等方向深入探讨。
第二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装置长脉冲运行技术会议(Second IAEA Technical Meeting on Long-Pulse Operation of Fusion Devices)于2024年10月14日至18日在IAEA总部奥地利维也纳成功举办。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龚先祖研究员、徐国盛研究员、黄娟研究员等9位科研人员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该会议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举办的面向ITER及未来聚变装置长脉冲稳态运行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为全球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解决未来核聚变装置高参数长脉冲运行面临的挑战。会议委员会主席Xavier Litaudon在此次会议上宣布,下一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装置长脉冲运行技术会议将于2026年在合肥举办。
10月20日至21日,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 Enrico Zio教授到核能安全所访问交流,并受聘担任所特聘研究员。所党委书记郁杰会见了Enrico Zio教授并为他颁发聘书。
为了促进双方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Enrico Zio教授在访问期间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Nuclear”的学术报告。
核能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来增强、优化和简化核技术的各个环节,通过强大的模式识别、数据处理、实时分析和决策能力提高核技术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技术变革,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核能发展格局。
Enrico Zio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确保反应堆安全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核能系统风险评估、维修决策以及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总结了目前核能领域人工智能从理论方法到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介绍了他提出的通过融入核能系统物理等先验知识信息提高人工智能黑箱模型可信赖、可解释性的解决方案。
报告结束后,Enrico Zio教授与参会人员就目前核电可靠性、风险评估及前沿人工智能方法的技术难点、适用范围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Enrico Zio是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也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全职教授兼校友会会长。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500 多篇,是多个国际会议主席和联合主席及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他的谷歌学术 H 指数为 105,在世界科学家中排名前 2%。
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Theodorus Rasing教授访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并作题为“Ultrafast control of magnetism thru strongly non-equilibrium states”的学术报告,岛上多个科研单元的众多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自从Rasing采用单个40飞秒激光脉冲研究磁化反转以来,通过超短激光脉冲来操纵自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选择且节能的磁记录方法。虽然最初被认为是由于光诱导产生的有效磁场引起的磁化反转,但后来研究表明,这种自旋变化是通过一种强烈的非平衡态实现的。在这次报告中,Rasing证明了全光开关(AOS)是一个成核和开关的两步过程,基于此,通过使用成对的飞秒/皮秒激光脉冲实现了高效的AOS。随后他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将激光脉冲激发与原位磁力显微镜相结合,发现成核和开关演化过程是随机网络化的畴。报告会后,与会人员积极提问,并与Rasing开展了深度的交流。
Theodorus Rasing是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物理学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圣彼得堡约菲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曾获2019年欧洲研究理事会协同奖、2013年欧洲研究理事会高级奖、2008年荷兰科学与社会奖、2008年荷兰最高科学奖“斯宾诺莎奖”。他合著了 500 多篇论文(h=83),其中包括44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19篇Nature系列论文;其中2007年发表在PRL上的论文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国际科研突破,论文他引总计超过32000次,是4项国际专利共同发明人。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七届亚洲航空航天工程联合研讨会(The 7th Asian Joint Symposium on Aerospace Engineering,AJSAE2024)在安徽合肥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徽光机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联合承办的本届会议,旨在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平台,讨论前沿思想、方法和成果,促进不同学科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阿联酋等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100多位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航空材料与结构、飞行器涉及与制造、推进与动力、流体力学与热力学、飞行动力学、航空航天控制导航和制导、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卫星通信与控制、空间站、无人驾驶飞行器、遥感与GIS、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议题,运用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商家展览以及技术参观等形式展开深入研讨。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一直处于太空探索和创新的前沿。本次研讨有望在改善亚太地区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合作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会议宣告,下一届会议将于2025年9月在中国山东济南召开。
11月4日,ITER工程安装联合体与ITER国际组织签署了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这是继2019年9月30日签署主机安装合同、2024年2月29日签署真空模块式组装合同之后,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与中核集团所属单位等组成的工程安装联合体,与ITER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三份重大合同。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陆坤参加签约仪式。
为成功获得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与中核集团所属单位等组成的工程安装联合体展开了细致跟踪和战略筹备,与意大利SIMIC公司和法国Framatome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密切合作,组建了中、意、法三国联合体。凭借卓越的技术方案和强大的整体实力,最终得到ITER组织的高度认可,为合同的成功签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该合同中,等离子体所主要是负责逆向工程和精密测量,工程联合体作为ITER组织最信赖的承包商,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充分展现了中方团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