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岛厦港店,读者在认真阅读。(厦门日报资料图)
实体书店的困境与出路,已经是老生常谈。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无论厦门,还是世界各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都举步维艰。2024年年初,出版人杂志推出“2023年度书店生死录”,记录下几十家书店的消失。
即便很难,有书店在关门,也有书店在寻找各种方式的坚守与突围,“顽强活着”。
本期文艺君对话厦门一家二手书店店主,实体书店日渐式微,这家书店却在近日开出第三家分店:小渔岛时光书店。
“小渔岛”经营了14年且盈利,一起听店主老岛谈谈“小渔岛”的逆风生长之路。
“小渔岛书店”这个名字,对于爱读书、买书的厦门人来说,不算陌生。最早开在民族路145号,如今拥有厦港店、厦大店、时光书店三家直营店。
小渔岛厦港店。(来源:小渔岛旧书)
沙坡尾一带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小渔岛书店却如磐石般屹立不倒,它是如何做到一直营业,还持续盈利的呢?
对于上述问题,老岛谦虚地表示,是自己运气好。2010年沙坡尾还没成为网红打卡点,因为租金低廉,老岛选择将这里作为小渔岛书店的落脚点。后来随着沙坡尾的开发,客流量渐渐上升,无形之中也为书店带来了一波人气。
除了选址“正确”的好运气,他还找对了赛道——卖二手书。老岛说,相比于卖新书的实体书店,二手书店的生存压力小得多,“二手书回收成本低,平均一本5元。有些书已经绝版,其他渠道买不到,读者只能到书店来买,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此外和新书相比,二手书的定价也比较亲民,“平装书均价在15元左右,精装书或者绝版书会稍贵一些。一般一天能卖二三十本书,有时候还不止”。
小渔岛旧书店的图书回收类型。(来源:小渔岛旧书)
老岛坦言,最难的时候,是书店创办的头两年,一来不知道到哪里收书,二来书店还没有名气,需要想办法让别人知道书店并愿意过来淘书。“对于二手书店来说,收书比卖书重要,只有收到好书,才能卖得起好价格。”
作为一家厦门本土书店,小渔岛书店的一大特色是收藏了上万册的闽台地方文献,“这类书不会贬值,还有收藏价值”。
老岛淘书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低端庸俗的书,再好卖他也不收。有次,老岛买回100本《鼓浪屿建筑丛谈》旧书,在店里摆了一个月,只卖出两本。他也不急,慢条斯理地说:“挺好的书。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把剩下的1000多本也买回来,卖到老吧。”
14年的摸索,老岛也积累了一些对分众图书市场的见解,他对三家书店进行了区分:厦港店书比较杂,适合读者去旧书堆里“寻宝”;厦大店主要面向厦大师生,图书偏向文史哲的精品书;时光书店面向年轻人和游客,偏文艺类。
如今,他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除了厦门的读者,外地的读者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找他买书。
今年上半年,沙坡尾艺术西区文创扶持计划的负责人找到了老岛,规划在园区内开一家书店,并提供了相对实惠的租金。老岛觉得可行,10月初就开始将这个200平方米的空间慢慢打理起来,1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时光书店(来源:小渔岛旧书)
不少书店通过引入咖啡、文创、讲座等方式营销,而老岛走出了一条怀旧复古之路。时光书店陈设了很多老物件,除旧书外,还有很多是老岛收藏多年一直没机会出来“见光”的“宝贝”——旧影碟、旧磁带、老字画、旧年历、旧地图……
时光书店里的“纸杂”展台。(许舒昕 摄)
在书店,有一个名为“纸杂”的展台,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卡片,里面有写满字的明信片、使用过的旧票据、黑白老照片等,老岛把它们统称为“纸杂”。
“这些纸杂很多都是回收的旧书里夹的,留有上一任主人生活的痕迹。之前一直收着没丢,这次有了这个空间,我想着可以展示出来”。老岛说,通过这些旧物,可以看到时光以各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就像书店名字一样,一纸时光,一曲回响。
“寻找那年那月出生的杂志”书架。(许舒昕 摄)
因为坐落在游客密集的区域,老岛还特别设置了几个可以和顾客互动的角落,比如花十来块钱给未来写信;花三块钱买一张老式明信片给朋友留言;花五块钱买本出生那年那月的杂志,看看发生了哪些事……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寻找过往,对话未来。
事实上,小渔岛书店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老岛在岛内外开过不少分店,有几家也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小渔岛书店一角。(来源:小渔岛旧书)
时光书店能坚持多久,老岛自己心里也没底。他说自己做的这个事情,主要是想让好书避免化为纸浆,可以继续流通,让有需要的人拥有它,这不仅是环保,还是对文化的传承。他说:“至于能开多久,走一步看一步吧。”
但老岛坚信,“不管世界怎么变化,阅读好书都不会过时。”
— END —
文字:综合厦门日报
编辑:谢瑞真
审核:陈冬 王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