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夜访文人故居

政务   2024-10-04 22:00   上海  

夜访文人故居

文 | 赵文心

TONIGHT

夜读


我愿意相信,与现代文人故居的相遇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去青岛参加教学研讨会,白天日程排得很满,只能乘夜浏览市容。沿海滨修建的栈道,曲折有致,海浪拍石,海风咸腥,第一次与大海这般亲近,一呼一吸随大海永不停歇的律动,不禁心旷神怡。坡道起伏的街巷,没有自行车、助动车的干扰,墙头不时有探下的蔷薇花瀑,红的热闹,白的清丽,丛丛能入画。迎面络绎走过健身的青岛人,或家人相伴,或友朋相随,行动敏捷,面相纯朴开朗,问路皆热情指点相助。


待最后一个黄昏,与同事漫步街头,专意看老建筑,也见到几块旧时德国银行、监狱所在地的标牌,早已物是人非。走到又一个路口,见右手边停着几辆轿车的窄巷透着静谧,便转进去,万万想不到大惊喜就在那里等着我们。昏黄的路灯下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的黑底铜字铭牌扑入眼帘,紧闭的雕花铁门的两侧分别悬挂着由老舍先生长子舒乙题写的“老舍·老舍”、“骆驼祥子博物馆”黑底绿字长匾,围墙里一座两层小楼,楼梯建在墙外。


即使无法进故居参观,老舍先生在青岛写下的小说人物也瞬间浮现眼前,祥子从年青到衰老一直不惜力地拉着车奔跑,最终饥寒交迫倒毙街头;练家子沙子龙对世事伤了心,断了传艺的念头;老巡警一辈子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却眼见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韩月容母女靠卖身挣扎在生死边缘,天边的月牙儿也不忍看她们悲哀的面容……这些小说都以完整的艺术构思表达了老舍先生对城市贫民的无限同情,堪称现实主义作品的里程碑。


在纸上阅读中无从体会的创作现场氛围氤氲身边,我们兴致大增,按着沿街橱窗里的介绍,再寻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时任青岛大学校长的杨振声聘请老舍、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来青岛任教,为青岛留下一段现代文化名人荟萃的佳话,他创作的小说《玉君》是当年的畅销作品,也曾引起极大争议。黄县路不长,以为7号就在近处,却前后左右都找不见。询问散步的行人、从街边院落里走出的住户,都一脸茫然,完全不知杨振声为何许人。


一时心绪复杂。从橱窗的介绍,得知康有为、洪深、沈从文、梁实秋、王统照故居所在的福山路、鱼山路也都在附近。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人物。如今,他们的著述还有人在读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还被人们记忆吗?不能说没有实施保护,但未能更有效地传扬他们,缺失将他们与后来者联系起来的文化纽带,却也是事实。于是,挂了保护铭牌的故居,依旧寂寥,他们的身影隐没在历史的深处。


这样的感受在寻访闻一多先生故居的过程中得到印证。我们找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闻一多先生曾在此任教),询问门卫后向校园深处走去,身后传来一声“你们是从台湾来的吧”……天色已晚,我们失了方向,问身边匆匆走过的男生,说是故居的小楼已拆,只留下一座纪念碑。再找再问,“好像有”“不清楚”“没听说过”…… 学生们的回答越来越含混。我们在树林、花坛、草坪、教学楼间穿行寻找,校园静谧,民主斗士的呐喊,诗经楚辞的吟咏在耳边轻轻回响。


带着几分失落驻足在鱼山路那一段“台格路”上,敛声静息。大小石块已被岁月的脚步踩得光滑,刚开败的槐花镶满石块缝隙,青青细草在路边探出,树丛投下团团暗影。当年的台格路上,意气相投的他们并肩走过,可也曾嗅过槐花的清香?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劳作,并不专为青岛作传,或为自己留名。而他们的旧居却已成静默的坐标,撒落在城市人文发展史的脉络之上,勾勒出独特的城市轮廓,酿就了城市沉挚的优雅气息。


第二天早晨,在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又一次途经昨夜走过的几条街巷。或者是视角的关系,临街人家的门口,歪斜的垃圾箱,摞在一起的旧花盆,涂了石灰水的树干,用剩的砖块,闲坐的歪板凳……在眼前掠过。依旧沉浸在夜访思绪中的我,一时觉得昨夜的探访仿佛有几分不真实,是夜色为旧日风物披上朦胧的纱衣,还是我流连那遥远的讲述——


“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老舍《五月的青岛》)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赵文心

编辑:顾金华

诵读:李思佳(上海体育大学)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海杨浦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