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我校首捧得“优胜杯”!
我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再创佳绩!
本次比赛我校共夺得
银奖7项
(主体赛4项、专项赛3项)
铜奖1项
(主体赛1项)
挑战杯
推荐国赛的项目全部获奖!
实现我校参加该赛事以来成绩的又一突破!
科
大
我校首次捧得“优胜杯”!
据悉,本届赛事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有来自412所国内高校,14所国际高校的839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终评。我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将“复兴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赛事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竞赛培育平台,成立由校团委、学工部、研究生院(研工部)、教务处、科技处、实验设备管理处、校友总会办公室、招生办及各学院组成的校内竞赛组委会,通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培育和基础建设方面的不断深耕,为本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做充分准备。
自2023年11月学校启动第十六届“复兴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赛事以来,校团委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专题培训、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共吸引我校硕博生、本科生共计3500余名学生参与竞赛。经过校院选拔、专家评审、答辩演练,共有5个学院的7个项目(主体赛4个、专项赛3个)进入全国总决赛。校团委通过举办学生科创训练营,为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助力项目迭代升级,力求高水平提升、高标准推进、高规格呈现,参赛师生众志成城,精心准备,以出色成绩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主体赛银奖4项】
天行健,“能”致远-宽温域钠离子储能电池领跑者
组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团队成员:陈瑞、陈卓、张可、单驰、车晨洋、石洋、田园园、王顺、崔沛玉、郭芮齐、杨雅文
指导教师:黄文欢、张亚男、李帅、费贵强
作品简介:为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支撑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本项目围绕固态钠离子储能电池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孔调节策略,进行结构创新,研发的分级多孔负极材料有效地替代了常规的石墨负极,为钠离子的传输提供更多的扩散途径和储存空间,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研发制备了改性晶态多孔柔性薄膜,该固态薄膜具有极高的柔韧性、高机械稳定性和高耐温性等特点,成功替代了传统易燃的聚乙烯商用隔膜,有效地减缓了电池热失控的风险,提升电池安全性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其多孔结构可有效促进钠离子传输,提高钠离子转化效率,实现储能电池的快速充放电,并且可有效抑制电池自放电现象。由以上两种技术组装的固态钠离子储能电池,可支持光伏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存储与利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凛冬“织”暖—以微结构制热织物开启冬日保暖新篇章
组别: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团队成员:雷兴安、贾张婷、黄欣然、刘华宇、张露倩、田玲玲、杜伟建、张洁、高子帅、李泽麟、刘恒铄、李星诺、庄佳辉、唐立涛、范岑馨
指导教师:高党鸽、吕斌、吕霞、张乾隆
作品简介:从生存到探索世界,暖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趋暖避寒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衣物面料是我们御寒保暖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重点孵化项目,主创人员共发表SCI论文 6 篇,申请 8 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构建完整的技术壁垒。团队专注制热黑科技面料的研发与生产,历时七年研发构筑了一种集光热、电热以及辐射制热能力于一体的制热黑科技面料,可以满足在寒冷的冬季以及极寒环境下全天候的制热需求。项目所研发的系列面料不仅可满足极地科考、边防官兵等严苛环境的作业需求,同时也可为铁路维修人员、环卫工人等社会群体的冬季作业保驾护航。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的学子,我们秉持科技向善的使命以及温暖世界的初心,旨在研发中国老百姓可以穿得好、穿得起的制热黑科技面料,用实际行动助力我国轻工事业的发展,用热血的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微元科技——以纳米纤维素基材打造公共服务升级的“纸”通车
组别: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团队成员:王阮玉、李婷、欧阳嘉豪、焦玉婷、罗潇潇、赵博豪、龙思宇、郭苏越、白丽娜、徐明源、Anass、王杉、杨朋波、宁逗逗
指导教师:陆赵情、花莉、贾峰峰、成锐、沈璇博
作品简介:近年,洪涝灾害频发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建设高质量工程已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微元科技团队致力于防水防渗功能的土工膜产品研发,先后申请发明专利9件,获授权4件;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通过纳米纤维素改性等三大关键技术,显著提高土工膜的防渗和耐磨性能,增强了水利工程的防渗效果,助力于提升水坝的牢固度和稳定性,对农村地基和建筑领域提供了优质服务。团队希望通过科技力量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造福人类社会。
华彩——闪耀世界的中国色
组别: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
团队成员:刘若云、毛璐、马思甜、袁雪、张荔鸽、黄磊、韩森、潘睿琪、屈靖怡、陈奎旭、杨甜、王云云、孟繁熹、付若琪
指导教师:周柯、刘宗明、刘和林、詹秦川、安玲
作品简介:2022年,《千里江山图》化作《只此青绿》登上央视春晚;2023年,一曲《满庭芳·国色》,唱出了耀目斑斓的中华传统色彩词名。国色之美,再次复苏。华彩项目以做“了不起的中国色”为目标,对中国色名与出土物进行校证研究;鉴定出中西色彩“色纯”的提取差异;对中西“显色”差异进行算法补充;完成中国意境色的取色试验。以上四项成果,实现了中国色从框架概定到准确化呈现。团队开发文物专有色卡,目前已帮助复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10幅和第9号窟甬道。华彩团队将始终为国色的延续与新生贡献青春之力。未来将围绕国色出海计划,戮力同心,推动中华色彩走近人民,走向世界。
【“秦创原”创新挑战赛银奖3项】
玄痕探微——聚焦秦俑表面微痕提取
组别:文化旅游
团队成员:马草原、甘皓天、李卓梁、赵可心、陈人钶、肖嘉媛、刘浩帆、王晴玉、罗晨琛、郭瑞
指导教师:朱建锋、齐勇、王甜、任肇
作品简介:秦兵马俑的工匠指纹是秦代文明的珍贵遗存,蕴含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信息。通过分析指纹可以揭示工匠身份、技能与,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对秦文化和手工业的深层次理解。本项目结合深度学习与嵌入式部署,实现指纹的非接触实时采集与处理,并通过知识图谱关联指纹与秦兵马俑制作工匠身份.历史信息,形成自动化多维数据分析系统。本项目为秦创原及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智能化、数字化文物研究与保护解决方案,促进文化遗产深度挖掘与展示,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
久酒为功——数字化白酒品控工艺革命者
组别:现代农业
团队成员:张思雯、樊子便、侯宇宸、李宜婷、杜雨轩、郑子诺
指导教师:贾玮、孙敏、谢果
作品简介:久“酒”为功团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提出基于品质导向的智能化白酒生产后修饰新理念。创制了将成分检测、品质评估、产品修饰于一体的智能化处理体系。突破了传统工艺酒损率高、人为因素影响大、生产效率低的瓶颈,引领节约成本和提质增效两项技术变革。项目成果受到《中国日报》、《中华网》等多家媒体关注。未来,我们将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全力支持中小酒企进行产线改造、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薄膜重工——做高压介电技术的领航者
组别:新材料
团队成员:刘凌玥、孙家明、陈炤汝、刘杨、马雨欣、王永琦、高翊瑶、孙亚飞、王昕琳、李瀚文、李少东、陈皓男、赵佳豪、李文杰
指导教师:刘晓旭、宋佳琪、张科
作品简介: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军事发展日新月异,而薄膜电容器作为军工装备武器的“能量核心”,其性能需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相关领域起步较晚,关键技术始终受到外国制约。由此,薄膜重工团队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开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聚酰亚胺薄膜电容器。薄膜重工团队提出了双向匹配界面过渡技术,提升薄膜储能密度,通过构建金属离子有机调控界面来提升薄膜耐候性,通过两步法简化加工工艺,降低生产耗能。产品具有耐高温、耐高压、瞬时功率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团队踔厉奋发,敏行不怠,为新一代先进弹射武器贡献青年的力量!
【主体赛铜奖1项】
寻窟拾遗——脆弱性砂岩质文物守护者
组别: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
团队成员:李诗怡、朱忠祥、冯篱、李欣悦、王玉真、高妍晖、齐南、罗雨希、刘千龙、刘筱璇、张姗、王芝依、李思瑶、李钰、贾伟明
指导教师:郭强、朱建锋、宫玮、张科、施佩
作品简介:石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长久凭证。但目前石窟保护还存在诸多难题。寻窟拾遗团队以社会实践为契机,经过六年探索研究,对砂岩质文物修复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团队深入挖掘文物病害机理,开发新材料,构建“诊—修—护”的评估体系,以科技创新带动形成区域文物保护协同的新模式,将“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注入青年力量。
Science & Technology
此次首捧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是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赛事上的新突破,更是学校多年来厚植创新沃土,全方位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的生动缩影。学校团委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时间:11月7日(周四)15点
活动地点:B-204 至博会议室1【B-204】
报名链接:扫码报名
报名规则: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每人仅可报名一次,多报无效。
文章转自“陕西科技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
审核 | 王瑞琪
终审 | 王雪婧 陈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