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方言词汇概况
练春招
*此文刊发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9期
摘 要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且以保留了丰富的单音节词和古语词而著称。广东客家方言除具有客家方言词汇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个性。省内各地客家方言词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大同当中亦存在一些小异;与普通话的差异则较为复杂,文章主要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作比较。
关键词
广东客家方言;词汇;单音词;古语词;词形;词义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以保留了丰富的单音节词和古语词著称。本文主要介绍广东客家方言的词汇概况,标音和举例以梅县方言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各点。方言词语尽可能用本字,见形知义的方言词不注音,有音无字的用 “□” 代替,并标注国际音标。为便于词汇对照,标音采用调类标记法,调类符号据李如龙、张双龙(1992年),[1] 一律采用数字替代。1 2 3 4 5 6 7 8 分别代表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56表示去声不分阴阳,36表示浊去与上声合流。
一、 广东客家方言的
词汇特点
(一)保存了丰富的单音节词
广东客家方言保存了大量古汉语常见单音词,它们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一般不单用,或已发展为双音词,或为另一单音词取代。例如下表所示。
(二)承传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客家方言是从古代汉语母体分化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今天的客家方言,其词汇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承传了大量的古汉语词。下面列举一些广东客家方言常用的古语词。那些南方诸方言共有、又早已为人们熟知的词语,如 “阔宽、宽阔、狭窄、狭窄、肥胖、肥胖、饥饿、饥饿、利刀快、锋利、乌黑、光亮、细小、索绳子、衫上衣、面脸、行走、行走、走跑、入进、寻找、寻找、食吃、系是、翼翅膀” 等等,不属本文所举之列。①
①下文考释参考了各类工具书,书证多引自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第一次出现时注出处,重复出现不再注。
颔:下巴,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下颔”或“(下)嘴颔”,梅县音ŋam1。《方言》卷10:“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2] 《素问·疟论》:“阳明虚,则寒慄鼓颔也。”王冰注:“气不足则恶寒战慄而颐颔振动也。”唐·白居易《马上作》:“蹉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须。” [3]《集韵》上声感韵户感切,又五感切。[4]客家话音合五感切,次浊上声归阴平。
粄:各类糕点的统称,除粤西外, 广东客家话多说 “粄”,梅县音pan3。《玉篇》米部:“粄,米饼。”[5]《广韵》 上声缓韵博管切:“粄,屑米饼也。”[6]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8引晋·葛洪 《要用字苑》:“(粄)布满反,餈类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粄法、湯胘法、沙碁法、甘口法。” [7]文献记载尚有异体字 “䉽”、“”,《广韵》亦收了这两个与 “粄” 同音同义的字。《玉篇》食部:“,屑米饼。”《正字通》:“,饼别名,六朝人呼饼为,或麦面、或屑米为之。旧注:专属米饼,非。” 《南史·孝义传上·郭世通附郭原平》:“原平号恸,日食麦一枚,如此五日。” 可见,“粄(䉽、 )” 是南北朝时期的常用词,但这个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用,其他方言也基本不用,而独在客家话中保留了下来。今客家地区“粄”的种类很多,不限于米制。
崠:山脊,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岭崠”、“山崠”,梅县音tuŋ56。《玉篇》 山部:“崠,山名。”《集韵》平声东韵都笼切:“崠,山名,一曰山脊。”又去声送韵多贡切:“崠,山脊。”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六·赣州府》:“湖陂巡司,在县东北,防鹅公崠、黄竹岭之险。” 今客家地区高山多以“××崠” 命名,也广泛用于山区地名,又从山脊引申指屋脊,广东客家多有 “屋崠” 的说法。
溓:池塘或田里的水将干,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溓”,梅县音liam3。《说文》 水部:“溓,薄水也, 一曰中绝小水。” [8] 《玉篇》水部:“溓,薄也。” 《广韵》平声添韵勒兼切:“溓,大水中绝小水出也。” 又上声忝韵力忝切、琰韵良冉切,客家话音合上声。
掌:看守东西、放牧,广东各地客家话说 “掌”,如 “掌牛” (放牛)、“掌屋”(看家),梅县音tsɔŋ3。当从其 “职掌、主管”义引申来。《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郑玄注:“杜子春读掌冰为主冰也。”《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赵岐注:“掌,主也。”
绽:树木长新枝或笋从地下冒出,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绽”,梅县音 tshan56。北周·庾信《杏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广韵》去声裥韵丈苋切,音义合。
薸:浮萍,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薸”,梅县音phiau2。《广韵》平声宵韵符霄切:“薸,《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薸。’” 元·仇远《新安郡圃》:“古树巢空群鸟散,荒池沙满碎薸干。”
镬:锅,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镬头”, 梅县音vɔk8。“镬” 古时指无足鼎, 用以煮肉及鱼腊等。《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 《淮南子·说山》:“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 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洪武正韵》药韵:“镬,釜属,锅也。”
钁:锄头,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钁头”,梅县音kiɔk7。《说文》 金部:“钁,大鉏也。” 王筠句读:“其用与鉏同,其形与鉏异,老圃用之,其名不改……可以斫地,因名曰斫。” 《淮南子·精神》:“今夫繇者揭钁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 近代汉语亦见用,元·王祯《农书》卷13:“农家开辟地土,用以劅荒。凡田园山野之间用之者,又有阔狭大小之分,然总名曰钁。”
穰:人多热闹,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穰”,梅县音iɔŋ56。《广雅·释诂四》:“穰,丰也。” [9]《正字通》禾部:“穰,禾实丰也。凡物丰盛者,亦曰穰。” 《诗·周颂·执竞》:“降福穰穰。” 毛传:“穰穰,众也。”《汉书·张敞传》:“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 颜师古注:“穰,盛也,言人众之多也。” 可见,穰从禾实丰引申为物丰,再引申为人丰。《广韵》平声阳韵汝阳切,又有异读在上声养韵汝养切,客家话音合汝养切。近代汉语亦有用例,《水浒传》52回:“高唐州城池虽小,人物稠穰,军广粮多。”
渠:第三人称代词,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渠”,梅县音ki2。《集韵》鱼韵求於切:“,吴人呼彼称,通作渠。”《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 必是渠所窃。”唐·韩山《诗三百三首》 之六十三:“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此字在客家地区多俗写作 “佢”。
笮:压,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笮”,梅县音tsak7。《说文》竹部:“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王筠《说文句读》:“棼,复屋栋也。案:栋, 今谓之檩。笮在瓦、棼之间,为所迫窄,故名笮也。”《玉篇》竹部:“笮,压也。”《国语·鲁语》:“夫栋折而榱崩, 吾惧压焉。”韦昭注:“压,笮也。”
沕:潜水,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沕”,梅县音mi56。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沕,潜藏也。”《集韵》去声队韵莫佩切:“沕,潜藏也。”音义俱合。
涿:淋雨,客家多数地方说 “涿雨”,梅县音tuk7。《说文》水部:“涿,流下滴也。” 段玉裁注:“今俗谓一滴曰一涿,音如笃。” 《集韵》屋韵都木切,音义俱合。
燂:(把没刮净毛的猪蹄)放在火上烧去毛,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燂”, 厨房里成串的灰尘说“火燂煤”,梅县音tham2。《说文》火部:“燂,火热也。” 《广雅·释诂三》:“燂,煖也。” 《广韵》平声覃韵徒含切:“燂,火爇。” 此词近代汉语沿用,如明·汤显祖 《邯郸记·召还》:“你打的我血淋侵达喇的痛镵镵也,怎再领得起你那十指钻钳泼火燂。”音义俱合。
煠:用清水煮,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煠”,如用清水煮蛋说 “煠蛋”,梅县音sap8。《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 “煠,汤渫。” 又叶韵式涉切:“煠,煠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素食》:“当时随食者取,即汤煠去腥气。” 唐·刘恂《岭表录异下》:“(水母) 先煮椒桂或荳蔻,生姜缕切而煠之。”宋·李诫《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炼桐油》:“用文武火煎桐油令清,先煠胶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搅候化。”清·翟灏《通俗编·杂字》:“今以食物纳油及汤中一沸而出曰煠。”
治:宰杀,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治”,梅县音tshɿ2。《说文》刀部:“魝,楚人谓治鱼也。”《广韵》入声屑韵古屑切:“魝,割治鱼也。”桂馥义证:“治鱼即剖鱼。”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三:“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庖,庖人。治,宰也。” 《搜神记》卷1:“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广韵》平声之韵直之切:“治,水名,出东莱,亦理也。” 去声至韵直利切:“治,理也。” 又去声至韵直吏切,义同。可见,“治” 古来有平声、去声两读,直之切为全浊平声,今普通话已无此音此义。
擘:撕纸张或把东西分开,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擘”,梅县音pak7。《说文》手部:“擘,撝也。”段玉裁注:“今俗语谓裂之曰擘开。”《广雅·释诂一》:“擘,分也。”又《释言》:“擘,剖也。”《玉篇》手部:“擘,裂也。” 《史记·刺客列传》:“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张:设罗网机关以捕取鸟兽,广东各地客家话多说 “张”,梅县音tsɔŋ1。《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 公张之。” 何休注:“张谓张网罟障谷之属也。” 汉·王褒 《僮约》:“黏雀张鸟, 结网捕鱼。”此词近代汉语沿用,《水浒传》2回:“原来摽兔李吉,正在那山坡张兔儿。”
攎:抱拢、用手搂抱物品,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攎”,梅县音lu2。《说文》手部:“攎,拿持也。”《广韵》 模韵落胡切:“攎,攎敛。”音义俱合。
盪:涮洗,广东各地客家话说 “盪”,梅县音thɔŋ1。《说文》皿部:“盪,涤器也。” 引申为洗涤,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盪者,涤之甚者也。”《汉书·元后传》:“且羌胡尚杀首子以盪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 颜师古注:“盪,洗涤也。” 《齐民要术·塗瓮》:“以热汤数斗著瓮中,涤盪疏洗之。”《广韵》上声荡韵徒朗切,今客家各地浊上归阴平,有少数地方读lɔŋ1, 是音变而致。
鬭:遇合、拼合,广东各地客家话说 “鬭”,梅县音teu56,如 “钁头柄鬭起来” 意为把锄头和柄拼合起来。《说文》:“鬭,遇也。”段玉裁注:“凡今人云鬭接者是遇之理也。” 唐·李贺《梁台古意》诗:“台前鬭玉作蛟龙,绿粉扫天愁露湿。”王琦注:“木石镶榫合缝之处谓之鬭。”今简化作 “斗”。
摎:把东西混杂在一起,广东各地客家话均说 “摎”,梅县音lau1。《集韵》平声肴韵力交切:“摎,物相交也。” 音义俱合。
(三)有一些词语富有南粤特色, 异于他处客家方言
由于地缘的关系,广东客家方言与粤方言和闽方言毗邻或混杂,其词汇难免会受到周边方言影响,吸收它们的一些成分,而显得与其他省区的客家方言有所不同。笔者曾就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各取三点,调查比较了约3000条词语,发现广东境内一致、闽赣两省不同的词语有54条,其中34条与粤方言相同,18条与闽方言相同(有交叉互同的情况)。[10]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判断它们就是粤方言词或闽方言词,但横向的渗透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例略举如下:
除了这些广东省内客家方言较为一致的词语,还有一些各地不同说法的词语也体现了南粤地区强势方言的影响。例如梅县话有些词语有两说,“煤油”说“洋油”,又可说 “火水”,“吃亏”说“蚀本”,又可说“蚀底”,“洋油”、“蚀本” 为客家话固有说法 (“洋油” 尽管是舶来品,但客家各地均如此说),而 “火水”、“蚀底” 则极有可能是借用粤方言说法。粤中河源一带靠近粤方言区,受粤方言渗透显而易见, 如 “看”说“睇”、“荸荠”说“马蹄”、“蜘蛛” 说“[kha2lao2]”“母牛、母猪、母狗” 等说“牛乸、猪乸、狗乸”、“睡觉” 说 “瞓 [hun5]觉”、“傻” 说 “[sɔ2]”、“现在” 说“而家”、“想”说“谂”、“洗澡” 说 “冲凉”、 “给、被”说“畀”等,均与广州话相同而与他处客家话不同。粤西阳春、阳西、信宜、高州、化州、廉江等县市的客家方言多处于粤方言或闽方言(海话或雷话)包围之中,这种横向渗透更明显。例如:“冲凉”、“畀”以及“什么”说“乜嘢”、“喜欢”说“中意”、“抽屉”说“柜桶”、“害羞”说“怕丑”、“剖鱼” 说 “劏鱼”、“厕所”说“粪氹”、“岳父” 说“外父(佬)”、“锄头”说“梆头”、“瓶子”说“樽”、“扫墓”说 “拜山”、“隔壁”说“隔篱”、“娶媳妇”说“老婆”、“猴子”说“马骝”、“扁担”说“担湿”、“放牛”说“睇牛”等等,都是典型的粤方言词。而“红萝卜”说“红菜头” 则为闽方言影响的结果。粤东客家方言毗邻闽方言潮汕话,亦吸收了一些闽方言的说法,如揭西河婆“花生”说“地豆”、“藏” 说“囥”等。
二、 广东客家方言词汇的
内部异同
(一)广东客家方言词汇的一致性
广东客家方言词汇有很强的一致性,省内各地词汇大同小异,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占绝大多数。下面我们根据分布地域,各取一点,大体按义类各举例若干,如表A所示。[11]
(二)广东客家方言词汇的差异性
尽管广东境内客家方言词汇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大同当中亦存小异,各地词汇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词语只是一两地说法不同,有的则五花八门。如表B所示。
三、 广东客方言词
与普通话的差异
词汇是个开放系统,每个词都可能有自己特殊的词形、词义。广东客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同实异,即方言词词形与普通话相同,但词义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二是形异实同,即方言词词义与普通话相同,但词形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细分则比较复杂,除词形和词义方面差异外,还有构词差异、词源差异、词音差异、词频差异等,每种差异又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能几种不同差异交织在一起,集于一身。下面我们主要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入手,比较广东客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一)形同实异
1. 意义完全不同。广东客家方言中有些词,词形与普通话相同,或容易让人望形生义,但真正的词义却与普通话无关,如表C。
2.意义相关,但差别很大。广东客家方言有一些词,词形与普通话相同,词义也与普通话有关,但两者差别很大,甚至刚好相反,如表D。
3.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广东客方言有些词的词形与普通话相同,但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表E。
(二)形异实同
1.词形完全不同。
广东客家方言有一大批词,词义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但词形却与普通话完全不同。这部分词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用法,有的反映了方言区人民生活特点,有的是方言创新的说法。如表F。
2.词形部分不同。
广东客家方言中另有一批词,词义与普通话相同,词形与普通话部分有别,有三种不同表现。
(1)词根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方面,如表G。
(2)词缀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缀上。客家方言单音词比较丰富,有些单音词客家话可单说,但普通话不能单说,必须带上词缀“子”、“儿”、“头”。有些则相反,客家话要带词缀,普通话不用。或者某一方是派生词,另一方是复合词或重叠词,所以兼具构词差异(有的语素次序亦不同)。如表H。
(3)语素次序不同。广东客家方言中还有一些词,构成成分与普通话相同,但词序正好相反。这类词为数不多。如表I。
3.单双音节不同
如前所述,广东客家方言保存了大量古汉语常见的单音词,它们在普通话中一般不单用,而要用双音词,有些即使单用,也是用双音词的另一个语素。这部分词的词形可能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也可能是部分不同,例见前文“单音节词”。
参考文献
向下滑动查看
作者简介
练春招,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高考语文专家委员会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硕士生导师,汉语言学系主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指导组召集人。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 “客家方言词汇深度调查”(091JDXM74001) 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黄丹丹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丨周仕敏 程国赋:晚清粤方言小说:岭南文化空间与时间意义的交汇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跨界经纬】第3457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