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区:“党建+”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

文摘   2024-10-14 11:17   吉林  

江城党建

      金秋九月,稻菽金黄,瓜果飘香。微风拂过,吹起滚滚金色稻浪,红的苹果、黄的梨子、紫的葡萄,五彩斑斓的鲜果在枝头摇曳生姿……走进吉林市昌邑区,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昌邑区聚焦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筑牢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开拓乡村旅游路径,谱写乡村振兴“三部曲”,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党建+资源”,奏响乡村旅游“交响曲”


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北部的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曾通村雾凇岛,赢得了“曾通天下”的美誉,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随着“冰雪+体育”“冰雪+特色乡村”等深度融合模式的推广,曾通村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使其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以党建为引领,以支部为根基,曾通村党支部放大资源优势,助推富民强村,不断打磨“赏雾凇到曾通”的金字招牌。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成立雾凇岛农家乐合作社,采用“支部+客栈+农户”抱团式发展模式,加快资源整合吸纳57家客栈入社,并促进村民诚信经营、规范发展。

走进曾通村党支部书记谢闻立家中,投资40余万元、面积800平方米的客栈正在改造中,既有城市宾馆的地热和独立卫浴,也有城里没有的火炕。

“冬天是我们村一年四季中最忙的。家家户户都在盼着下雪,雪越大,游客越多。” 谢闻立说,从10月底开始陆续有游客到来,现在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房屋、改造民宿、制作各种东北美食,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游客除了观赏雾凇,还可以品尝东北特色饭菜,体验特色民宿。”谢淑清说,虽然雾凇并非天天可见,但是曾通村党支部领建的旅游协会策划推出“天天过大年”旅游产品,策划了欢喜中国年、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杀年猪、剪窗花、跳萨满舞、扭满族大秧歌……每逢节假日还会请来专业演出队,在小剧场里为游客演出,让更多游客在领略冬日激情的基础上,体验民俗风情。

以“白雪”换“白银”,小小江心岛,承载着多少人的雾凇梦。游人渴望饱览胜景,农人则希望谋得幸福生活。曾通村许多村民在冰雪经济发展中实现了增收。

2023年雾凇冰雪季,曾通村客栈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30万元,真正实现了以“红色引擎”助推富民强村,以“党建引领”铺就了乡村振兴之路。



曾通村雾凇岛冬季雾凇景观

将冰雪“冷资源”转换成助民致富 “热优势”的同时,昌邑区聚焦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目标,充分挖掘自然、交通、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实现“农旅”共享,形成了亮点纷呈、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带。推广“邑游味尽·春夏游”精品路线4条、特色“农家乐”资源19个。吉雨田源家庭农场、吉康绿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个新鲜果蔬采摘园深受市民青睐。

桦皮厂镇东风村以“荷花打卡”为主题,发展水上游览、采荷、泛舟等旅游观光业;翻新改造闲置民房、盘活利用宅基地,真正变资源为资产,变“包袱”为财富,完善了民宿、乡村美食主题餐厅等吃、住配套设施;鼓励本村村民充分利用河道水塘、温室大棚等发展垂钓和采摘农业,丰富村内娱乐选择,综合打造乡村生态游。

依托孤店子镇神农温泉、桦皮厂镇金达温泉、乔屯温泉的温泉康养带,顺延左家镇黄花甸子村观光乡村游、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雾凇奇观、满族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带,乡村旅游已成为昌邑区文旅产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昌邑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一个新的渠道。


 “党建+项目”,奏响产业融合“进行曲”

秋日暖阳下,左家镇黄花甸子村“一水两用”的稻田水渠内,螃蟹“恣意”横行,鱼儿自由游弋。

曾经,黄花甸子村由于人口外流,经济发展缓慢,村民收入较低,基础设施落后,村里常住人口仅有9户10人,且年老多病,是典型的“空心村”和“落后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帮扶下,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 黄花甸子村发展规模化种植、推动民房变民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田园变成公园,农区变成景区,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一跃成为省内外游客的“打卡地”。

黄花甸子村土地肥沃,黑土层深达0.8米。黄花甸子村党支部立足现有资源条件,领办成立了合作社,村民用自家的土地和房屋入股,年底分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契机,合作社将流转210公顷土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实行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的运行模式,水稻机插率提高到100%,机收率提高到100%,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100%。

黄花甸子村推广水稻秸秆还田、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技术,蟹田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20公顷,年产蟹田米400吨左右,每公顷增收5000-6000元。先后被确定为吉林省扣蟹养殖示范基地、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项目核心示范区和“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

一系列荣誉加身,“互联网+”营销时机日益成熟。合作社建成了水稻储存恒温库,接到订单后再加工大米,保证了稻米新鲜度。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大米远销北上广深等地,近十个系列蟹田米及稻田蟹供不应求。

在黄花甸子村党支部书记韩雪峰的引领下,记者走进黄花甸子村民宿。民宿新铺了地面砖、炕革,白色的被子干净整洁,室内炊具齐全。房前屋后菜园里种着大蒜、毛葱、辣椒、茄子等蔬菜,屋里屋外有着其他“空心村”没有的活力。

据韩雪峰介绍,合作社与村民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为每个民房花钱整修,购置了被褥等必需品,按合同约定付给村民租金。

合作社雇用附近的村民帮助打理房屋和菜园。民宿对外招租,一栋住一天大约300多元钱,菜园里的蔬菜随便吃,带走的话需要按照市场价格称重。

“我家那房子十多年没住人了,要是没人管理,轻则墙体裂缝,重则墙倒屋塌。现在不仅有人帮着管理,还能有收入,真是太好了!”村民对合作社满怀感恩之情。

近年来,合作社依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扣蟹暂养殖示范基地、农业生产和水产技术研学基地、私人订制农业等项目,兴建了稻田观光玻璃栈道和凉亭,利用闲置地块打造区块花海,开发朝鲜族特色餐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理商、全省各地的游客、长吉两市的农耕爱好者,黄花甸子村的人气旺起来了、黄花甸子村的名字传播开了、黄花香系列产品的名气大起来了。

“我们推出了无公害米私人订制‘认领稻田’项目,吸引游客充分享受到农事体验,也为村里引来了人流。旅游这一项能给村集体收入十来万的收入。”韩雪峰自豪地说。

黄花甸子村已经成为了昌邑区“空心村”振兴的样本,昌邑区将黄花甸子村发展模式在全区推广开来,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集民俗、民风、民情为一体的朝鲜族特色“智慧乡村”,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受益。



黄花甸子村黄花香号观光小火车 



黄花甸子村夏季蟹田景观 

“党建+文化”,奏响组织引领“圆舞曲”

昌邑区举办2024年“篮下乡风 邑展风采”“村游”篮球比赛,展现乡村风貌,引领乡村风尚,集聚乡村人气,实现文体旅融合互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充分发扬特色民俗文化,深入开展本乡域文旅产业发展调研活动,朝鲜族“门球”比赛、满族风情园、鹰猎文化馆、 “大美乡村”雾凇岛旅游节、雾凇鹰猎文化节、满族八大碗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2024年“篮下乡风 邑展风采”“村游”篮球比赛火热现场

曾通村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故事为主线,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雾凇旅游为抓手,围绕“红色客栈联盟”“红色雾凇庭院”“红色雾凇长廊”“红色雾凇鹰猎文化圈”等多种载体,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雾凇旅游等多种元素融会贯通,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成熟的党建旅游示范点,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红色“雾凇旅游观光圈”。

依托乡村干部喊您来村游主题,昌邑区制作宣传视频20余个,开展主题活动1期,吸引游客200余人。举办首届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现场地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免费品尝,少数民族服饰拍照打卡、农产品市集、大秧歌、萨满舞、鹰隼等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游玩。作为“雾凇鹰猎第一乡”,嘉年华活动现场的“鹰把式”吸引游客围观,鹰猎文化从传统的“捕、训、猎”转变成了新时代的“招、护、观”,吸引了诸多观鸟爱好者前来观看,走出了“保护与文旅”和谐发展之路。



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鹰猎文化

昌邑区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主动作为、持续推进、精准落实,党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来源:昌邑区委组织部

初审:赵晨凯

复审:刘   昕

终审:初秋阳


江城党建

扫码关注我们

jljcdj



江城党建
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官方公众平台,宣传政策理论,服务党员群众,传递党建信息,反映工作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