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迷恋“谷子”、集卡的时候,一些诈骗分子开始行动起来,针对热衷于收集动漫周边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诈骗时有发生。
1
提高警惕,辨别真伪
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办案,更不会要求群众转账汇款至个人账户,遇到类似情况请立即挂断电话,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2
保护个人信息
切勿在不明网站或社交平台随意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等。
3
家长监护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网络活动的关注与引导,教育孩子识别网络诈骗手段,同时管理好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密码,避免孩子轻易接触或使用。
4
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尽可能提供骗子的相关信息及转账记录,以便警方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面对“谷子”热,“集卡”热,不少家长表示焦虑。专家提醒,焦虑的同时,也要科学认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不少家长只是为了孩子“集卡”、买“谷子”而焦虑,却没有认识到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喜欢——
孩子喜欢集卡,买“谷子”,并非什么新鲜产物。可以说,集卡是一个轮回,一代人有一代人热衷的收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也曾热衷于收集卡片等物品,比如方便面里的水浒卡和三国演义卡,再到如今的“小马宝莉”卡,孩子们都在经历自己的童年。
小孩子跟成年人一样,也需要社交。回想我们小时候,“收集”记忆里除了卡片,还有各种各样的糖纸、邮票,各种花色的手绢、饰品……课余,小伙伴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展示。源于共同爱好,无形之中多了很多好朋友。正如当下孩子们的盲盒抽卡,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已然成为未成年人聊天、交流的“谈资”。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家长们忙于工作,经常会用经济补偿的方式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却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才会“沉迷抽卡”。
孩子无节制的收集卡片、买“谷子”,是因为欲望的背后,一定有个情感的黑洞。抽卡本质上是孩子需求的情感出口,它以某种形式满足了孩子们对陪伴和获得肯定的需求。
所以说,孩子“抽卡成瘾”的背后,是成长的必然经历,是社交的方式,也是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孩子的成长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各种挫折和诱惑,这恰好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契机。那么遇到孩子无节制迷恋集卡、买“谷子”,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或者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共情孩子对卡片、“谷子”热衷的感受。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感同身受的理解,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有了好的关系就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孩子理解消费的本质,理性、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对话,引导孩子思考清楚,究竟是为了爱好还是跟风?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喜欢,什么是跟风,什么是攀比。
此时此刻,正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内心,看懂自己的需求,独立且主见,不去人云亦云,不去随意迎合他人的好时机。如果孩子真的对集卡、“谷子”有兴趣,家长也要了解一下背后的内容,可以深入挖掘一下,与孩子聊一聊其中包含的文化,趁机拓宽孩子思想知识领域。并且共同设定关于集卡的规则,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限定消费金额或频率,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
同时,多给孩子看书、看更高端的影视动画作品、接触更高阶的玩具、参与多种社会活动等,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鼓励孩子们去探索新鲜事物,发现多彩世界,有了更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孩子的关注点就不只局限在卡片上。他们会知道,除了集卡生活里还有更多更好、更有趣的选择。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在大人看来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孩子释放的信号:渴望父母关注和陪伴。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被高质量陪伴,真诚赞美的孩子,会有很强大的内心,他们不需要通过物质彰显自己的优势。和谐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很好的滋养,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底气和勇气。
所以建议父母们,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即便是集卡,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了解卡片周边文化。既增加自己的见识,又与社会产生更多的连接。既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又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对孩子因势利导,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小微温馨提醒
家长们一定要
及时关注孩子
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