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中国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未来15年内,男职工退休年龄将从60岁逐步延迟至63岁,女职工退休年龄从50岁、55岁分别延迟至55岁、58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次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中国面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压力等问题,延迟退休成为必然之策。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1%,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5%。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也加大养老金支付压力。延迟退休不仅能缓解劳动力短缺,还能提高劳动参与率,减轻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既稳定经济增长,也确保养老金持续供给。
有观点认为,延迟退休意味着“工作时间更长,享受生活的时间更少”。其实,延迟退休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继续承受高强度的劳动压力。对于从事特殊工种的劳动人群,国家规范完善这些群体的提前退休政策。《决定》明确,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灵活退休制度早已推行多年,允许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工作时长和岗位。这不仅减轻了体力劳动者的负担,也为那些希望继续工作的“银发族”提供了更多选择。
延迟退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养老金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支付负担。延迟退休将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延长缴费年限,从而为养老金制度注入新的收入来源,减轻财政压力。在丹麦、荷兰等国,延迟退休已经成为确保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两国通过与国民寿命挂钩的退休年龄调整机制,保证了养老基金的持续供给,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了更长的工作参与时间。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着眼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才能确保养老金体系的财务稳定性,从而保障未来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决定》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弹性实施、分类推进”,意味着政策允许劳动者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灵活选择退休时间,而不是实施“一刀切”的延迟退休。《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协调推进养老托育等相关工作。延迟退休不是简单的“工作延长”,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和条件,确保老年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这样,既能减轻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负担,也为那些希望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延迟退休,这条路看似漫长,但只要坚持“小步调整”的渐进推行与“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等施策原则,这一政策将不仅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有效之策,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必然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注入活力,也为每一位劳动者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李凌伊
一审:王双 二审:余梓林 三审:杨平
出品人:杨波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澧县融媒微信公众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在文章首尾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