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赋予学生德育工作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应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河北省廊坊技师学院践行的德育社会化模式,实现了由补偿性德育向自主性德育转变,由管制约束向开放实践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探索出了由学院及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实施方法,将学院德育的内容内化为社会行为过程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在政策主导下以试点为特征的德育社会化新格局。经过不断的耕耘,学校美誉度、学生满意度、家长信任度、企业认可度不断提升。
12月11日,院党委委员韩雪涛同志带领学管团队撰写的研究实践论文《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社会化探究》,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公开发表,标志着我院德育工作及研究成果再上新台阶。
以下为报道全文。
河北省廊坊技师学院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定位。面对青少年学生在思维意识、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上的超前发展,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而且要不断拓展资源、创新载体,把个体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推动德育活动社会化。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德育工作就要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引导学生遵循社会化道德标准,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一是充分认识职校生思想行为特点。当前青年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化,如主体意识增强,不愿被动接受外界劝告和他人批评,更多认可切身体验,求新求异,追求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渴望独立与平等。同时由于阅历与认知的局限,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未来前途的不安。为此,德育教育必须唤醒学生以“成功者”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二是充分考虑社会对职校生的期待。现实环境中,经济规划和人才规划、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没有做到很好的有效互动。毕业生走出学校,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基本素养,短时间内还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德育工作必须与企业接轨、与社会接轨,加快文化、教育、技能输出,培养对专业有感情、对社会有认知、对未来有信心、适应企业管理、熟悉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能人才。三是充分改进传统德育教育方法。主动顺应德育社会化趋势,多采用价值澄清法、榜样示范法、社会行动法等教育方法,创设适宜学生道德内化的认识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培养行动技能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德育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相结合、实践教育与常规教育同发展、学校德育环境与社会德育环境相一致的目的。中职学校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及社会机构、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实施方法,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规范内化为社会行为的过程,必须把准其主要特征。一是社会约束性。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就要融入社会,他们的语言行为只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德育社会化必须首先考虑约束性特点,通过道德实践让学生学会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从而顺应社会规范。廊坊技师学院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公共道德实践课,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路口疏导交通、去公园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等,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意识。二是情境真实性。德育社会化必须把学生置于体现社会道德标准的种种情境中去实践、去体验,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去明辨是非,感受美丑。廊坊技师学院坚持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联合企业开展“模拟面试”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的未来导航,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活动,使学生知恩、明礼、讲诚信;组织“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使学生增强了爱国情感,从而把知识的积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精准的契合在一起。三是教育核心性。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廊坊技师学院提出德育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统筹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爱老敬老、拓展训练、经典诵读、五星评选等活动,突出品行、能力、习惯、责任、感恩、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德育社会化需要汲取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公益活动+德育、企业活动+德育、公共文化活动+德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德育的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共赢,育人效果与社会效益共赢。一是公益活动+德育。学校依托退役军人“老班长”工作室和“红烛”爱心社团两支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包联社区、“争创文明城市服务社区居民”环保宣传、“关注生命抗疫防灾”志愿宣讲、“师生学雷锋 携手夕阳红”爱老敬老、“告别陋习文明祭祀”宣传、“爱心寄希望真情铸未来”社区福利院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名普通学生都要高质量完成30学时、学生干部50学时的志愿服务课时要求。二是企业活动+德育。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双赢模式之一。学校与京津冀地区2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在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企业宣讲、职业生涯分享、模拟面试、实地参观、现场实习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职业选择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职业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率必须达到100%。三是公共文化活动+德育。学校引导师生参与公共文化推广和传播。主动与地方图书馆、电视台、朗诵协会、文化传媒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组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美文赏析、主题论坛、国学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与公共文化的有效链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融合发展,达到文化润德、文化育人、文化塑魂的目的。四是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德育。学校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等现场教育活动;开展好军队文化进校园各项活动,巩固学校与廊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陆航学院(廊坊)营区、安次区武装部的合作共建关系,通过邀请驻地部队军官来校讲座、组织学生深入军营实践学习、成立国旗班、培养学生教官自主军训等形式,来体验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令行禁止的服从意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提升学校育人质量。(韩雪涛 穆文元 王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