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 东营区:科技强“审”,“数智赋能”添动力

文摘   2025-01-23 18:39   山东  
每当别人问起自己的工作,东营区审计局财金企业审计室负责人孙玲杰总是这样回答。今年是孙玲杰从事审计工作的第10个年头,“进了审计的门,就是审计的人,就得担起审计的责。”

审计工作一头连着地方经济,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如何才能确保审计过程及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近年来,东营区坚持科技强“审”,将各类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有效提升审计质效。

办公室里,大数据审计中心负责人郭小瑞指着电脑上的数据采集标准表介绍,“我们从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采集数据,运用网络爬虫软件,爬取互联网相关公开数据,动态更新数据资源库,破解信息系统种类多、数据采集处理效率低等难题。

“这里涵盖中央、省、市各层级多领域政策法规,通过检索软件能有效解决政策多、范围广、查找困难等问题。”打开桌面上标注着的“FileLocator Pro”软件,郭小瑞正在政策法律法规库里进行实时检索,“我们还可以运用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分析地方政策制定及落实细化和创新程度,这些技术的运用让审计效率更高了。”

“近年来,我们为全区72家一级预算单位出具经济体检报告,建立、固化审计预警模型50余个。”在郭小瑞办公桌上,一份份总结报告早已被翻得卷了边,一串串数据直接透露了审计业务面之广、内容之繁杂、数量之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区审计局创新运用结构化数据分析和“BI技术”,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体制机制薄弱环节等实施预警提示,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对照检查、及时纠偏、规范管理。

“真的没想过,有一天我们的审计工作还能用上无人机航拍和数字地理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测量统计误差。”负责相关工作的杜元磊对此很是自豪。

在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的审计工作中,区审计局利用无人机对渠道衬砌、沟渠清淤等情况进行坐标自动定位、高清数字影像拍摄,并进行三维建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加载正射影像和DSM模型,对整个工程进行“图”上测量、切片分析以及配套建筑物清点操作。“去年,我们用无人机在3天时间内就测绘了耕地5244亩。”对于无人机提供的帮助,杜元磊赞不绝口。

“不只可以用无人机的影像,专业卫星地图也能帮到我们。”在对造林增绿补贴发放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天地图”不同时间节点时空影像比对,能够判断是否存在虚报造林面积、虚构资料骗取植树造林、绿化补贴资金等问题。

要算好一笔“绿化账”,并不是一件易事。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记者打开一个dxf文件,将“造林增绿项目验收位置图”导入奥维互动地图进行导航定位。“利用‘天地图’的定位、测距、测面功能,审查征收、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情况,能有效保证核查地块位置的准确性。”在技术人员的眼里,新技术的优势一目了然。

东营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新时代的审计技术正在逐步提升,一批新时代“审计人才”也在勇挑大担,逐浪前行。接下来,东营区审计局将继续依法履职尽责,帮助审计人员强能精技,以科技提升审计监督水平,更好地服务东营区发展大局。


东营市大数据
《东营市大数据》是市大数据局主办,以宣传发布大数据工作动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科技、互联网、产业行业、社会民生等优秀文章。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您一直以来对《东营市大数据》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