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1年9月18日夜晚,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野蛮战火从松花江畔烧到五指山下,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无恶不作,战争罪行罄竹难书: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取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日军铁蹄肆虐下,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4万多中国劳工被掠往日本,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这些冰冷的数字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战火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是华夏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9月18日
一个所有中国人必须铭记的日子
这是中华民族
14年艰难抗战的开始
时光的车轮一圈圈流转
88年前那刻骨铭心的屈辱
我们一刻也不敢忘记
图为日军占领沈阳城。新华社稿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
炮轰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点燃了14年侵华战争的战火
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沈阳城次日即告陷落
不到半年东北沦陷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
九一八事变
图为日军侵占沈阳城后,耀武扬威地站在城头,悬挂起日本国旗。新华社稿
九一八事变成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并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图为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装甲部队侵入沈阳市。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一曲“松花江上”
唱出多少流离关内东北人民
的辛酸苦楚
人民蒙难,国土沦丧
……
松花江水彻日呜咽
东北乡亲流离失所
白山黑水被鲜血浸染
这份痛 刻骨噬心
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
迅速作出反应
9月20日
事变发生后仅两天
中共中央发表
《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响亮地喊出: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之一部。
九一八事变
深深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迅速席卷全国
九一八事变后,杭州市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复土!”的呼喊
响彻中国每一个角落
日军只看见诡计得逞
却忽视了中华儿女的民族韧性
1931年到1945年
超过3500万同胞伤亡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半个中国遭日本铁蹄践踏
14年抗日战争中
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正如赛珍珠所言
“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
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无数英雄心怀共同信念:
绝不当亡国奴
刻骨铭心将军战死 胃无余粮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杨靖宇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军浴血奋战
于冰天雪地 猎猎罡风中
孤身与日寇战斗数昼夜
直至弹尽粮绝
壮烈牺牲后 日军剖开杨靖宇的胃
却发现里面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在场的日本军人无不为之震惊
不能忘却母亲舍子 投戎救国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
在儿子宁儿出生后不久
奔赴东北进行抗日斗争
后不幸被日军捉住
历经老虎凳、辣椒水、电刑种种酷刑
直至牺牲
赵一曼没有透露分毫中国抗战队伍的信息
只留下一封家书
“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深入血髓八女投江 视死如归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
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
率领战士胡秀兰 杨贵珍 郭桂琴
黄贵清 李凤善 民 安顺福
主动吸引敌人火力
八人奋战到底 宁死不屈
她们向敌人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后
手挽着手走进乌斯浑河
直至冰冷的河水没过头顶
14年抗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吴淞口、平型关、台儿庄……
14年抗战气吞山河
面对残暴的侵略者,
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
从不曾低下高昂的头颅,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身躯
筑成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守得云开终见日
迟到的正义终到来
1956年4月
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中国政府成立特别军事法庭
同年6月
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36名战犯
均在新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接受审判
88年过去了
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告诉世界
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
中华民族不可战胜!
88年后的今天
《松花江上》曲调哀婉依旧
但中国早已不是曲词中
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而是不断创造着“中国奇迹”的巍巍大国
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曾被战火无情倾轧
而今东北沃土上稻浪滚滚 物阜民丰
88年后的今天
和平浇灌的粮食分外香甜
乡亲们的故土曾被敌人肆意侵占
家园满目疮痍
而今我们的五星红旗傲然飘扬在祖国边陲
88年后的今天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无数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亲人 惊惧痛哭
而今在祖国的呵护下
孩子们茁壮成长 尽展笑颜
88年后的今天
祖国母亲是每一位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生活在今天和平的时代
我们更应当铭记
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黎明
我们纪念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致敬先烈们的浴血奋战
致敬那场永不妥协的战争
致敬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今天,我们向先烈致敬!
岁月无疆,英雄不朽!
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转自:新华社、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