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清代瓷器的独步传奇
体娱
2024-10-29 18:02
河南
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长达61年的统治中,总结和借鉴明代衰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康熙民窑青花多使用珠明料和浙料等国产青料,制瓷工匠纯熟的掌握了这两种青料的呈色技术,烧制出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发色效果,青翠明快、赏心悦目。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在青花器制作史上应被列为重要的一页。山水图案是康熙青花瓷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其成就最能代表康熙青花的艺术风格,构图多宗法宋、元、明以来的传统,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泛舟、访友等。绘画技法多采用“分水技法”,即借鉴中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远近疏密,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这件康熙青花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共分四层,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此类图案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最为独特的是,该器的盖钮为一只仰头蹲伏的“反瓷”小狮子,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反瓷,亦称“生瓷”,是一种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素胎生烧的瓷器。 “博古图”这一名称出自宋代,北宋徽宗赵佶曾经命人将宫中收藏的金石古玩编绘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此后凡是描绘古器物的画幅就都被称为“博古图”了。此器图案除鼎、炉、瓷瓶等古物外,还配有几、案、书卷、犀角、宝珠、棋盘、方胜等,含有博古通今,崇儒尚雅之意。且古瓶中插一支珊瑚、两支孔雀翎,表示红顶花翎之意,这是康熙民窑较为典型的图案纹饰,乃是对高官显位的一种称颂和贺意。花觚是万历朝仿青铜器造型的新器型,为插花用的陈设器。 “郭子仪祝寿图”是清代初期瓷器的传统纹饰,唐代四朝元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相传其有七子八婿,均在朝为官,其中一子还是当朝驸马。每逢寿辰,七子八婿均携子来贺,真可谓官高位显,子孙满堂。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将此场景绘成画作,以祈盼富贵长寿、子嗣兴旺,亦称“大富贵亦寿考”。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丰富,官窑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图案花纹,而民窑除了各种图案纹饰之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尤其是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而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则又以青花瓷最受推崇,康熙时期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史上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色泽之青翠为前所未有。《陶雅》中这样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康熙青花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青花精工细作,典雅优美;民窑青花也毫不示弱,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甚至在装饰题材内容上较之官窑更为广泛,绘画风格也更为生动。由于清初“匠籍”制度的废除和“官搭民烧”制度的继续实施,使得优秀艺人得到培养、优质原料可以官民通用,大大刺激了民窑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的促进了民窑青花的飞速发展,从而为官窑、民窑两相生辉奠定了基础。传世的康熙青花器中,民窑青花瓷不仅所占比例很大,更不乏有大量的精美之作。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发色娇翠清丽,图案题材丰富,堪称佳器,值得一赏。康熙瓷器胎土淘练得非常精细,質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艳称。更兼釉质细润,紧密溶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有“坚白釉”、“粉白釉”、硬亮清釉“之赞誉。这种胎釉特点,使康熙时期显美不胜收。根据大量遗留的康熙青花传世品各自具有的不同风貌和特点,结合贯穿本朝始末的干支纪年款,可从其发展过程,大致分爲早、中、晚三个事情。早期青花:康熙早期的青花器在明末清初的过渡中,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明代的某些遗痕,釉色莹润,色泽泛青,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绘画风格也受明代影响画意粗狂,苍古浑朴,有的像顺治时期一样胎体厚重,粗率不规。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之間的青花器。从色料到胎釉都更加严格提纯,和精工,所使用上好的国产浙料,以科学的方法处理,按等次分用。传世品中署“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器物基本上是早期以后的产品。这一阶段的青花器的瓷質尤为洁白细腻,重量比早期的略轻,胎体有厚薄之分,既是胎薄也仍保持体重的特点,釉色呈粉白或浆白,青翠的青花色调呈现出多种色阶。注意色调深沉,紧贴胎体的特点,机浅之色亦然,是我们鉴定区分康熙青花和晚清青花的重要依据之一,青花色泽一般青翠艳丽,或清或淡,楷书款仍受明代书法影响,用笔刚劲,大多署“大明成化年制”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晚期青花:康熙青花自十四年以后,器形、胎釉、紋饰、色调都有不同变化。青花色调由中期的浓艳青翠渐变为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如同雍正初年的青花。 由此可见,这三个时期的青花色调及釉面呈交替性变化,灰暗晕散色调及青白釉面周而复始地出现。但这种变化规律并非是绝对的,也有同一时期好坏并存的情况,在鉴定中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釉面配置纯净,釉面和胎体紧密结合为一体,无论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面,都能在细硬似玉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并有紧披贴骨的光亮感。
器足釉面表现不一,有的为光亮的粉白色,有的为柔润的浆白色,还有的为平滑晶莹的淡青白色,釉面中,还往往因熔融时流动不匀,形成條状或片状的凝滞痕。施釉极淡薄的,常常因气泡或缩釉而出现小棕眼,有的透过器足釉面,可见到胎体的同心圆旋痕及小的**痕。器足及器底的处理因各时期制瓷的条件、习惯、技术不同,而留下不可改变的标志,为鉴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有平足:沙底无釉。有宽厚圈足:有釉或无釉。有双圈足:近足处挖槽,宽窄深浅不一。有二层台底:称“二层台”或“台层底”。有拱壁底:也称璧形底,多件笔筒。康熙早期多用斋、轩、堂或干支款,也有的绘以不可识、各种特殊图案和画押作款,如秋叶、鼎炉、方胜、书籍、爵杯、银锭、如意、枝花、七珍、八宝等,并流行至雍正朝。文章图片来源:图片、信息整理搜集于网络
本文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