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重庆的土地上,萧家福不知怎的竟有些恍惚:这里可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家乡,此刻却是那么的陌生。萧慧蓉看着一时略显呆滞的父亲说:“爸爸,我们到家了。”然而,萧家福听了萧慧蓉的话后,脸上挂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们说好带我回家的,这里不是台北吗?”
事实上,这也不能怪他不相信。上世纪五十年代,萧家福被迫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离开重庆已有近七十年。在他记忆中,故乡是那些矮矮的土房子,然而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如今的重庆已与他记忆力的画面截然不同,甚至比之台北还要显得繁华。
老人的女儿还没来得及开口,突然一群手持相机和话筒的记者涌到他面前。记者们手中挥舞着横幅,上面写着“欢迎台湾老兵萧家福回家!”他们面带笑容,真挚而热情。老人的女儿指着横幅对萧家福低声说道:“爸爸,你看,大家都欢迎你回家!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重庆。”萧家福心里说不出的震撼,他再次环顾四周,高楼大厦、阳光明媚,山河依旧,一切都变得美好了。他终是喃喃自语道:“我回家了……我终于回家了。”
其实早在1988年,台湾就已经开放老兵探亲政策。那为什么萧家福在30年后才返回重庆老家?而当初他又为何会前往台湾呢?
萧家福出生于1927年,在重庆巴县鱼洞任厚乡长大。当时局势不稳定,但由于他的家乡偏远,受影响较小。尽管家境贫困,但他一家三口过着安稳的生活。随后几年,萧家福的父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随着战争的爆发,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就没下顿了。因此,萧家福从小就开始帮助父母干活。不出意外,他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农民,一辈子生活在那个小村庄里,但命运却因时事而发生了改变。
恰巧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地离他家不太远,而他负责的运输路线经常经过家门口,因此他也经常能见到家人。每次他都会安慰母亲:“战争结束后,我就回来了,你们要保重身体。”
终于,在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全国上下一片欢呼。萧家福心想终于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了。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对外的战争结束了,他等来的却不是退伍的消息,而是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再一次挑起战争的消息。当时的萧家福十分不能理解,同样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呢!
萧家福自然也得随着国军的队伍前往南京,后来又辗转于湖南、浙江等地,与家人的联系就此完全中断。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国军一路败退,萧家福心中又升起来一丝希望,他认为战争终于要结束了,他可以回家了。然而,蒋介石一方面鼓励前线“坚持到底”,一方面在背后任命好了台湾的“防御司令”。随后,他偷偷转移了中央银行中的美金储备和黄金,掏空了所谓的“政府财政”的全部家当。
1949年,蒋介石带着大批古董、财物和60万士兵败退台湾,萧家福便身在其中。回忆起当时,萧家福表示自己并不想离开,因为他唯一的牵挂就是家乡。然而,历史的洪流无人可挡,蒋介石虽然败退台湾,却野心依旧,企图在台岛对抗大陆。对于这60万人来说,他们被蒋介石视为东山再起的依靠,而像萧家福这样年幼离家的普通士兵,只是被蒋介石的私欲牵扯进来的无辜者。
抵达台湾后,萧家福除了日常训练外,最常做的就是与其他士兵聊家乡的故事。一次闲聊中,萧家福得知国军的装甲部队将被派往金门驻扎,而金门恰好是离大陆最近的岛屿。对家乡的思念让萧家福渴望能离故乡更近一些,于是他主动提出希望能被调到金门驻守。他的长官还称赞他,并希望其他士兵也向他学习,早日适应当地生活。但只有萧家福自己知道,他之所以选择金门,只是为了离家乡更近一点。在装甲部队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会站在海岸边,凝望着家乡的方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家人和亲爱的兄弟姐妹。
然而直到70年代,台湾当局一直没有放开回乡探亲的路,萧家福孤独一人,看着昔日的朋友都成家立业,他内心越发难以承受。退伍后,萧家福娶妻生子,尽管生活困难,但对他而言,这也是仅有的希望和动力。他为了这个家庭辛勤努力,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然而,他从小就告诉子女,我们只是住在台湾,真正的家在重庆、在大陆。他担心孩子们会忘记自己的根和萧家的传承。
他有五个子女,经济压力很大,妻子埋怨他赚不到大钱,一直都是勉强维持着生活。妻子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最终选择了离开。但萧家福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他认为是自己无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才造成的。他没有怨恨,更加努力工作,身兼数职,独自拉扯孩子们长大成人。然而,他心里还始终挂念着父母和弟弟妹妹们。
直到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两岸交流开始恢复,台湾当局逐渐放宽政策,这些大陆老兵们才有了回家祭祖、探亲的机会。得知这一消息后,萧家在大陆的亲人急忙给远在台湾的萧家福写信,他读着家书,情绪难以自抑。
尤其得知父母已经离世,萧家福深感自责,自己终究未能身旁尽孝。为此他多次默默流泪。他想起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写的那首《乡愁》:“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几句简短的诗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无奈的伤悲。
但当身边的好友纷纷回大陆探亲时,他却“拒绝”了。因为他结婚晚,此时的萧家福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他最大的孩子还不满18岁,最小的孩子才几岁。如果他回乡,那这个家将怎样生活?而与那些带着大笔钱财回家的老兵相比,萧家福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实在无颜面对家乡的亲人。最终,萧家福决定暂时先不回去了,他能做的只有召集子女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寄回大陆老家。然而,随着重庆家人多次的搬迁而失去了联系地址,他们之间最后的联系方式也断了。
时光荏苒,萧家福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却依然执着地在钢铁厂工作,不愿依赖子女抚养。直到2002年,76岁的他不幸腿部受伤,被迫退休,才不得不接受子女们的照顾。到了2018年,萧家福的头发渐渐变白,脸上的皱纹增多,他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中国人讲究一个“落叶归根”,萧家福自然也希望能回到故土。
萧家福的子女们知道父亲多年来一直挂念着能回乡探亲,只是为了孩子们才一直未能动身。如今他们都长大了,理应帮助父亲实现这个心愿,让他回到家乡祭拜父母,而不是只能对着早年设立的父母牌位默默流泪。为了让父亲在有生之年回到家乡,与那些有着血脉羁绊的亲人见面,萧家福的子女决心寻找他老家亲人的联系地址。然而,由于线索稀少,他们几乎无从下手,只能依靠从父亲那里了解到的仅有的信息进行寻找。最终,他们通过媒体平台发布了寻亲信息。遗憾的是,萧家福已是五兄妹中唯一健在的人了,得知这个消息,他久久沉默不语,最终与兄弟姐妹团聚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2018年10月18日,时隔70多年,在子女孙儿的陪伴下,92岁的萧家福终于从台湾回到了重庆,应了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
随着工作人员的欢迎声,“欢迎来到重庆”,萧家福仿佛才从梦中醒来,他的内心终于平静下来。70年过去,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萧家福记忆中的低矮土房已经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
回到故乡的第二天,萧家福前往母亲的墓地。他颤抖着双手,轻抚着母亲的墓碑,泪流满面。这位曾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母亲身边。最后,萧家福与家乡的亲人在老宅前合影留念。
事实上,像萧家福这样的老兵有很多,他们在那个战争年代被迫离开故土,但一直没有丢失回家的信念,期盼早日重返大陆与亲人团聚。直到离世前他们仍然心系着祖国故土!
点亮在看,与朋友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