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杂念怎么办?一起来读《清静经》,答案就在其中!

文化   2025-02-11 20:14   广东  



1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消费主义渗透到了每个领域,因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容易变得急躁,几乎时刻都离不开手机,老子过去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正是当今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如何使自己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里变得清净呢?今天就来一起读一读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一段开宗明义,由太上老君之口,说出了什么是“道”,道是无形无情无名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道是无法形容的,尽管无法形容,但是道的痕迹还是可以看到,于是老君提到了清浊、天地、男女、动静。

尽管这都是对立的概念,但它们内在却又是统一的,甚至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老君才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就是《道德经》当中所说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其实急躁与清净的关系也是如此,看似势如水火,其实两者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2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一段是全经的核心,老君说:我们的欲望牵动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扰动了我们的神,导致我们神不清,心不静,因此首先在于,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那么如何控制欲望呢?老君说,要内观心,外观形,远观物,见心、形、物都为空,什么意思?

就是说不要有分别之心,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心、形、物、欲、神彼此纠缠牵扯,而要保持常清静,就要看透它们的本质,本质即是空。



经历了看山是山的阶段,而看到了空的本质,即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但是这还不够,要将空也看空,看空之就则是无,更要将看无给看无,甚至连无都要无掉,从而达到一种“湛然常寂”是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寂静”,有寂静仍旧有杂念烦恼,这种寂静的状态叫做“真静”。

进入这种真静的状态以后,还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这就叫“常静”,实际上“常”与“静”无二,还有二,则不常,也不静,则未入真道,道就是无二的,包含动静、清浊、天地等,因此所谓得道,其实无所得,这就是《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与道皆不可得,不可说,无可,无不可。

清静经其内在思想也是在强调不要有分别心,要“无”掉 得与失的“相”,“无”掉 生与死的“相”,最后甚至连“无”都要“无”掉,彻底进入一种“真”的状态。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所谓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得就是失,失就是得,都是落入二相之中,脱离二相,则不生分别心,无分别心则无妄念,则不着相,则不生贪求,无贪求自然也无烦恼,身心平静则不落苦海。

关键思想就是两点,一个不着相,一个不着空,但越是简单,则越是复杂,正如《道德经》所言“反者道之动”,追求清静,反而越是烦恼,迎接烦恼,则反而能进入寂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看后记得留下一句当下的感受、一句评语或一个祝福,同积善之家一起互动起来,让我们的能量越来越强!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你若喜欢,为积善之家点个哦  

积善之家
古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时时常怀利人济世之心,知行合一,做一个利益大众的人。让我们勤修福慧; 做一个喜悦、富足、自在的人。让我们共同祈愿:世界和平,中国兴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