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仅14岁的温州少年林圣博,被牛津大学数学与数统专业录取,引发关注。这位数学天赋满满的学生,曾连跳多级。温度新闻专访林圣博的妈妈潘施施,为大家讲述他们的家庭教育故事。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上牛津,但是大部分家长都要面临着教育方向、教育方法的选择。在潘施施的采访中,家长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发……
林圣博的妈妈潘施施是位温州知名的钢琴私教,曾留学法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主张爱与尊重。她说,自己是最不卷的家长,即使孩子成绩最差,也是她最爱的孩子。在教养孩子时,她最注意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她认为很多时候大人用他们的标准在破坏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孩子玩的天性。
林圣博(左)
有一次,她下课回家,发现儿子在客房里把家里所有纸巾都拆了,把自己埋进了纸巾堆里玩,换做长辈,可能已经要骂孩子了。但她并不觉得恼火,反而觉得孩子太会玩了。她尊重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捣蛋和捣乱”,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在探索、研究这个世界,同时孩子的大脑也会得到开发。当然这个尊重也是有底线的,如果涉及安全,家长要及时制止。
潘施施说,保护孩子的天性,也是为了孩子的人格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尊重并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一定程度上也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培养出好的性格。当孩子具备好的人格魅力和学习能力时,学习还会有问题吗?
另外,潘施施从来没把孩子当成小孩看待,一直鼓励并肯定孩子的能力。因为信任,她说自己的两个孩子胆量一直蛮大的。
潘施施说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亲子陪伴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当时她并不是带着功利性的。在那个玩手机还不盛行的时代,她买了很多学习闪卡、益智游戏等等,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了亲子游戏上。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当她下课出门,孩子兴奋地叫着妈妈向她奔来,扑倒在她身上,然后开始一起玩游戏。她还会让孩子坐在腿上,自己一边写字一边读,就这样,孩子的识字量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增长。日常出门,潘施施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比如说小时候,经常会在路上提问,比比树的大小,说说颜色等等,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思考的习惯。
初上小学时,潘施施推掉自己的工作,陪孩子写了一个月的作业,一个月后,她决定不陪了,让圣博自己承担写作业的责任。经过小时候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的铺垫,孩子也较快适应了小学生活。
据温州道尔顿小学数学老师宋一威回忆:有一次教完“速度×时间=路程”的课程当晚,他收到林圣博的一条QQ消息。他问道:“老师,今天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后,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上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但在现实生活中,速度是变化的,比如我妈妈开车时,车速是时快时慢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计算这样的路程呢?”宋一威鼓励他将时间分割成许多小段,并继续深入思考。第二天一早,圣博兴奋地跑来,向老师阐述了他的想法。虽然他的表达略显稚嫩,但他的思路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宋老师趁机向他介绍了一些更深入的知识,包括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和大学阶段的积分学。
二年级的林圣博在为同学们上数学课
林圣博读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学数学,一直吵着要妈妈带他去学数学,拗不过儿子的潘施施,只好带儿子找到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蓝作坤老师。蓝老师对林圣博做了一个测试,发现他已经掌握了小学数学所有的知识点,但因为是自学的,很多解题方法是自创的,只要加以规范就可以。蓝老师还提出,孩子需要跳级,如果不跳级的话,会耽误孩子。
潘施施为此焦虑了好几天,对操作跳级这件事情,她没有任何头绪,但为了孩子,她决定试一试。当时,林圣博还在家门口的划区公立学校就读,后来,潘施施了解到道尔顿小学可以为孩子私人定制课程,于是转学到了道尔顿,在二年级的时候跳级到四年级就读。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潘施施无意中去参加了一个升学规划论坛,当时听完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的校长演讲,感觉校长是一位有教育情怀、有爱有眼界的好校长,于是加了微信。本来想等明后年再去参加校园开放日了解一下,临时又改了主意,当年校园开放日就去了。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学校考了英语和数学两门圣博最擅长的科目,顺利通过了该校的牛藤班考试。因为年龄偏小,学校还对他进行了更全面的心智考察,也一一过关了。于是林圣博以8岁的年龄进入了该校7年级学习。
“因为他在整个班里年龄最小,班级同学都非常照顾他。”该校王嘉辉老师说。而林同学的数学天赋,继续引领着他的学习。“我经常看到他捧着一本AP书,在自习。而且他学习的时候特别专注,不受外界干扰。”
王老师说,“他一次性参加8门AP考试,7门满分,非常厉害。”记者看到,林圣博满分的AP学科,包括化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数学、微积分、物理C:力学和物理C:电磁学,另有一门计算机科学获得4分(满分5分)。
虽然已经收到了牛津大学的预录取,但林圣博还在申请美国方向的大学。
现在很多孩子学习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电子产品,潘施施也为此头疼过。当时她去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孩子们也开始玩手机了。她想了一个办法,在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出戏,看看手机,无聊地把手机“扔”了,拿起一本书,看得哈哈笑,把玩手机的孩子都吸引过来了。后来就带着孩子一起露营、去图书馆,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看书,以身作则,并“入戏”地沉迷书籍。
她说,做父母,有时候需要一点“演技”。
来源:温度新闻 记者 卢潞
编辑:温乐
审读:林丰
监制: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