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一个和尚,两人合写了一首诗,传诵千年

文化   2024-11-18 21:11   广东  

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皇帝,有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还有打破男子专权登基为帝的武则天、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建立者唐玄宗李隆基等等。


他们的事迹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唐朝末期还有一位有着传奇一生却鲜少人知的人物,他就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皇帝唐宣宗李忱


今天的诗词故事,要给大家介绍一首诗,这首诗是一个皇帝唐宣宗李忱和一个和尚共同创作的。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据说,这首《瀑布联句》是唐宣宗李忱和香严闲禅师共同创作的。


皇帝怎么会和一个和尚共同联诗呢?


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她的生母郑氏是一个宫女。在皇族中,李忱经常受到其它人的戏弄。兄长李炎病逝后,宦官见李忱容易控制,立他为皇太叔,最后登上帝位。

据说,在登上帝位之前,李忱为了躲避皇族的迫害,曾经出家为僧。

一天游到庐山的时候,碰到了香严闲禅师,香严闲禅师,是当时香严寺的一位高僧,两人一起同行。


禅师说:我有一个联句,却总想不到下句。


李忱说:请说出来,我来为你续上吧!


禅师说: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李忱思索了之后,对出下句: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


从这首诗中跳出来,我们结合当时两人的处境,这首诗十分玄妙。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由无数溪流历经艰险后聚于崖前,故而形成颇为壮丽的瀑布之景。


“不辞劳”三字具有拟人色彩,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这种忍受艰难从而有所成就的过程以及精神的一种赞美与褒扬。

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的高远,近观不知“出处”,远看方知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颇有人一般的凌云壮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从前两句我们可以的得知,此处瀑布来历不凡且志存高远。


故而第三句的“溪涧”自然无法留住有着更高追求的瀑布,尽管前方有着“千岩万壑”依旧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它的心中有追求,终会归入大海。


“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更是展现了气势磅礴之势。


“留”、“归”二字具有拟人色彩,使人联想到鸿鹄之志,继而诗中豪情顿生,回味无穷。


这首诗为二人合作,前两句是禅师所作,暗示宣宗当时的处境。后两句为宣宗续之,寓意深远,暗含不甘落寞,心有大志的感情。


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在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之景的背后,更是有无穷无尽的奋发向上之意。富有激情,读来备受鼓舞。


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也得以证明,李忱就如诗中瀑布一般有着大志向大追求,在多年隐忍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当时朝政由大宦官马元贽掌控,虽然他权势滔天却终不能登基为帝。所以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急需要一个“提线木偶”,来任他们操控。


武宗的儿子们都年龄尚小,无法辅立,于是他们想到了年龄、身份都合适的李忱,最为重要的是李忱一向痴傻,非常符合傀儡皇帝的设定。


于是在武宗驾崩不久后,李忱即位。


然而等到李忱当上皇帝,人们看到的却是与往日痴傻形象完全不同的一位神色威严、颇有决断的皇帝。


即位后的宣宗李忱首先就处理了拥他为帝的宦官势力,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朝堂之上,虚心纳谏,打击权贵;国土之外,大破敌军,收复边疆。国内经济也很快恢复,百姓再次安居乐业。


他在位期间,国家相对安定繁荣,甚至可以窥得当年盛唐的几分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将李忱赞为小太宗。


在当时那般混乱不堪的历史时局中,李忱的出现让黑暗的漩涡中重新涌现出盛唐余辉。


即便李忱之后,大唐再度陷入迷乱不堪的残局中,直至走向衰亡。


但我们依旧会感叹李忱的一生,在他统治时期的百姓也拥有着安稳和乐的日子。


他将自身光热散尽,庇佑一方百姓,世人感佩,如此足矣。

当我们在面临坎坷与困难,面对他人嘲笑与不屑时,也要学着像李忱一样岿然不动,不与之争辩,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我坚持后的成果给予他们迎头痛击。


同样,我们也不应嘲笑任何一个心中有梦想有坚持的人,即便现在看来或许十分幼稚与不切实际,我们都应给予尊重。


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过度关注与干涉旁人,静心安然,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幸福美好。

华人诗词大会
高一度看世界,低一寸看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