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搞了个大新闻:用短波红外技术捕捉星光,这技术有多牛?

文摘   2025-01-03 06:42   安徽  

嘿,朋友们,最近科学界又有新动作了。北京大学的张志勇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研发了一种短波红外探测器,这玩意儿能干啥呢?简单来说,就是能捕捉到星光!你没听错,就是夜空中那些星星发出的微弱光线。

图释:对 HGFET、InGaAs 二极管和其他薄膜光电探测器进行基准测试。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叫做异质结门控场效应晶体管(HGFET)的玩意儿。这玩意儿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短波红外区域有着超高的光电增益和极低的噪声。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嘈杂的酒吧里,突然有人给你一个超级耳机,能让你清晰地听到远处的窃窃私语。

具体来说,这个HGFET是由胶体量子点(CQD)构成的p-i-n异质结和一个碳纳米管(CNT)场效应晶体管组成的。这种结构让它在检测和放大短波红外信号时具有高内在增益,同时几乎不放大噪声。这就意味着,它的特定探测度达到了10^14 Jones,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它比市面上的短波红外探测器要敏感得多,甚至能够检测到0.46纳瓦每平方厘米的微弱红外辐射。

这个探测器的灵敏度有多高呢?打个比方,如果把探测器比作一个相机,那么它就是那种能在漆黑一片中捕捉到最微弱光线的高级相机。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在军事侦察、天文观测、环境监测等领域都能大显身手。

为啥这技术这么牛?因为它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传统的短波红外探测器,比如基于外延光电二极管的,由于缺乏内在增益,所以对超弱红外辐射的检测能力有限。而这个HGFET,由于其独特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检测到这些微弱的信号。

这个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其实跟我们的眼睛有点像。我们的眼睛里有感光细胞,能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大脑就能解析这些信号,让我们看到图像。这个HGFET也是类似的,它把红外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电信号来检测和分析。

这个技术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增益-带宽积达到了69.2THz。这个参数对于电子设备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设备能够处理的信号频率范围。这个数值越高,说明设备能够处理的信号频率越宽,性能也就越强大。

最后,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捕捉星光,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探索那些以前无法触及的领域。比如在天文学上,我们可以用它来观察那些遥远的星系;在环境监测上,我们可以用它来检测大气中的微量污染物。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是无限的。

所以,朋友们,这就是北大团队搞出的大新闻。这项技术不仅在科学上有着重大的突破,更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期待这项技术早日投入实际应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Shaoyuan Zhou et al, Opto‐Electrical Decoupled Phototransistor for Starlight Dete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dma.202413247

科学剃刀,每日推送关于核聚变、理论物理、太空探索的最新动态,关注+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加微信fusion9000,进“科学剃刀”粉丝交流群交流,实时滚动推送最新信息

科学剃刀
同步推送全球物理、天文、太空探索领域最新动态,专注!时效!同步!每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