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生态护林员队伍活力的播州模式(我为家乡看好树——身边的护林员)
文摘
2024-11-08 12:01
北京
戴上森林防火红色袖章,左手提着砍刀,右手拿着小喇叭……11月2日,天刚蒙蒙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生态护林员大队中队长张习庆如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和队友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一看、二问、三宣传,是张习庆巡山必做的三件事。他一边认真排查林间的安全隐患和人为活动,一边与队员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他的巡护过程,也是播州区众多在家门口就业的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日常。
播州区林草资源面积218.18万亩,森林覆盖率55.28%。为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近年来,播州区不断加强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目前已选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3760名,全区统一划定3760个责任网格,做到一格一人,通过自治管理、绩效激励、三级协同的管理模式,真正打通了推行林长制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生态护林员管理面临许多挑战,如职责不够清晰、培训不足、缺乏激励等问题。”播州区林业局副局长官昌泉说,为改变这一现状,播州区林业局在深入调研后,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管理举措。除了选优配强队伍,落实网格化管理体系,还同步推进“聘、管、用”并联运行,探索出了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队伍“内循环”管理模式。
队伍如何实现自治管理?全域覆盖、分级管理、内推优选、报酬激励机制起到了大作用。这一机制明确了生态护林员管理员的管理网格划分、队伍构建、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及保障措施。播州区从3760名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中,择优选出了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实行队伍自治管理,形成“内推优选”管理模式。同时明确生态护林员管理员工作职责及劳务标准,严格进行考核管理。
管理职责要到位,抓好各级管理员岗前及日常管理业务培训是关键。播州区采取集中培训、线上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持续加快提升护林员在应用电脑操作、智能手机和“巡护App”操作使用、巡护履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管护队伍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实施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中,播州区是较早启用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参与队伍管理的乡镇,但由于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效果并不理想。
围绕督促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履职尽责,确保辖区内森林资源安全,杜绝失职失责等突出问题的发生这一重点,播州区创新考核机制,通过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创新绩效管理,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分类施策、部门协同、科学考评、奖勤罚懒的原则,制定护林员考核办法,实行队伍绩效考核,厘清区林业局、镇(乡、街道)工作职责及护林员履职、巡山、考勤要求,制定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考核评分标准,明确考核流程、考评依据、考评方式。绩效考核以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作为依托,以系统导出的护林员巡护里程、巡护时长和巡护天数为主要依据,结合个人的履职成效,由乡镇林业工作机构和村委会开展月考核,经本人确认后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再报区林业局备案,季度、年度绩效评定以月考核为主要依据。
“生态护林员政策真是落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收入,还照顾了家庭,更保护了家乡的山林。”马蹄镇团江村生态护林员张志明说。对他们而言,守山护林就是守护家中的“金山银山”,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
走在巡护路上,铁厂镇三星村的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王华对着山林拍下照片,将照片上传到智慧林业云平台。每次巡护,他的足迹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平台管理人员也能从后台及时掌握他巡护的情况。
播州区依托自建的智慧林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职能终端优势,以“林长网格”和“生态护林员网格”为基础,构建“镇级林长+村级林长+生态护林员”三级协同网格化管理体系。还将全区划分为三级网格体系:全区24个镇(乡、街道)划分为一级网格,178个村(社区)划分为二级网格,3760个生态护林员网格划分为三级网络,由网格生态护林员或管理员负责。
在播州区的山林中,可以看到生态护林员标识牌,标明了地点、管护编号、管护职责、管护范围和监督电话,手机扫码就可查看相应片区生态护林员和林长的有关信息。如此一来,更加便于林长与生态护林员联系沟通。
生态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实现了后台有人盯、巡护前端有人管、事件上报有人核查、巡护问题有人问等。2022年,播州区创建实施“内循环”管理模式后,在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的巡护上线率保持在85%以上,与2021年的上线率不足30%形成了鲜明对比。
“去年和今年,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两次来播州区,采取院坝会、实地探访、座谈会等方式对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统筹管理、考核考评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总结为生态护林员队伍自治管理、绩效激励、三级协同的播州模式,认为这一模式激发了生态护林员队伍活力,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播州区林业局局长何成六表示,播州区的这一创新做法和经验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对辖区生态护林员也是一种激励。未来,播州区将不断完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生态护林员履职能力,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