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312校友
特别说明:本文由米测技术中心原创撰写,旨在分享相关科研知识。因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读者批判性阅读,也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原创丨米测MeLab
编辑丨风云
研究背景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对高容量电极材料的需求。然而,硅和锂金属等新兴高容量材料经历了相当大的体积和结构变化,导致活性材料的机械分离。活性材料与本体电极或集流体的电化学隔离会导致容量大幅衰减,阻碍高容量电极的广泛应用。
关键问题
然而,锂离子电池容量的维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孤立活性材料的形成和积累不可避免地产生容量损失
锂金属负极通常会形成树枝状结构。放电时,剥离不完全会导致金属锂与本体锂金属电极或集流体隔离。同样,硅负极在体积膨胀300%后,颗粒和电极都会出现严重开裂,导致大量孤立的硅,孤立材料的形成和积累造成容量损失。
2、非活性材料的回收是一个重要但尚未探索的课题
研究人员已经探讨了改进材料和电解质设计的方法,包括电极结构、界面改性和电解质优化等策略,以提高界面稳定性。尽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对非活性材料的回收研究相对较少,硅电极中丢失的活性材料的回收是一个重要课题。
新思路
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中国科大9312校友)等人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大幅恢复硅电极中孤立活性材料,并使用电压脉冲将孤立的锂硅 (LixSi) 颗粒重新连接到导电网络。使用5秒脉冲,在Li-Si和Si-磷酸铁锂(Si-LFP)电池中实现了30%以上的容量恢复。恢复的容量在多个脉冲中维持和复制,从而提供恒定的容量优势。作者验证了恢复机制是中性孤立LixSi颗粒在局部非均匀电场下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介电泳。
技术方案:
1、证实了通过脉冲实现硅电极容量提升的可行性
作者通过在锂电池充放电中施加短时高电压脉冲,有效恢复了硅电极的电化学活性,显著提升了电池容量,为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策略。
2、解析了孤立LixSi对电池容量恢复机制
作者采用TGC-CCCV测试法,通过施加4V、5s脉冲,显著恢复了电池容量,证实孤立LixSi对容量恢复起主要作用。原位观察和PALS测量支持了DEP机制,表明恢复效果与电场极性无关。
3、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孤立LixSi粒子在电压脉冲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作者通过数值建模,模拟了电压脉冲下孤立LixSi粒子的运动轨迹,证实了电压脉冲通过介电泳机制促进了孤立LixSi的重新连接,有效恢复了电池容量。
4、验证了电压脉冲技术在Si-LFP全电池配置中的应用
电压脉冲技术在全电池中验证,利用5秒4V脉冲显著恢复电池容量,表明脉冲方法有望延长电极材料循环寿命。
技术优势:
1、开发了基于介电泳机制的硅电极活性物质的回收方法
作者开发了一种通过短时间(几秒)电压脉冲回收硅电极中分离的活性物质的方法。这一过程基于介电泳原理,孤立的LixSi被视为电解质中的悬浮颗粒,通过施加直流脉冲,促进了与电极中其他活性粒子的重新连接。
2、实现了硅基电池30%以上的容量恢复
作者使用5秒脉冲,在Li-Si和Si-磷酸铁锂(Si-LFP)电池中实现了30%以上的容量恢复。此外,恢复的容量可以在多个脉冲中维持和复制,从而提供恒定的容量优势。
技术细节
脉冲和容量恢复
作者通过在锂金属电池充放电循环中施加短时高电压脉冲,成功恢复了硅电极中因体积变化而失去电化学活性的硅材料。在脱锂结束时施加5秒4V的电压脉冲,能有效促使硅电极中的锂离子重新迁移,从而恢复电池容量。实验发现,脉冲后电池容量提升了31.0%,并且这种增加可以持续保持。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脉冲本身贡献的容量很小,而是通过促进孤立的LixSi重新连接,提高了电池的容量。不同电压和脉冲持续时间的实验显示,电压越高、脉冲时间越长,恢复效果越好。在电池寿命末期,同样的脉冲处理能显著恢复更多的电池容量。此外,多次脉冲可以减缓初期容量衰减速度,并在稳定期显著提升电池容量。这项技术为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延长电池寿命提供了新的方法。
图 在介电泳力作用下孤立Si的重新连接
图 通过电压脉冲恢复容量
机制验证
为了验证孤立LixSi对电池容量恢复的贡献,作者采用了滴定-气相色谱法(TGC)结合恒流-恒压(CCCV)测试方案。在CCCV测试中,每次常规充放电后都增加了一个恒容充放电步骤,以去除活性硅中捕获的锂容量。实验中,在CV步骤后施加4V、5s脉冲,电池容量恢复了102.6%。通过TGC评估孤立LixSi的数量,发现脉冲后Li容量平均减少了0.268mAh/cm²,与电压曲线测得的值一致,证实了孤立LixSi对容量恢复的贡献。进一步的实验通过相分析光散射(PALS)测量了LixSi粒子的zeta电位,显示其在电解液中几乎不具有表面电荷,支持了DEP机制。负脉冲协议的实验结果表明,恢复效果不受电场极性影响。原位SEM和光学电池实验观察到,在非均匀电场中孤立LixSi粒子的运动,证实了电压脉冲下电解质中LixSi粒子的迁移。这些发现证实了电压脉冲通过介电泳机制促进了孤立LixSi的重新连接,从而恢复了电池容量。
图 通过DEP机制验证i-LixSi恢复
数值模拟
作者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建模,详细探究了孤立LixSi粒子在电压脉冲作用下的运动情况。通过电-DEP-流体模型,模拟了在非均匀电场中i-LixSi粒子的运动轨迹。施加4V恒定电压于活性Si粒子,通过不同颜色的轮廓图展示电场密度。模拟了完全锂化的i-LixSi(x=3.75)和非锂化的i-LixSi(x=0)两种情况,观察到正DEP条件下粒子向电场密度更高的区域移动,而负DEP条件下粒子则向电场密度较低的区域移动。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即使是初始距离较远的i-LixSi粒子,也能在短脉冲时间内发生显著的位移,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促进粒子的重新连接。这一发现为理解电压脉冲促进电池容量恢复的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
图 电压脉冲下孤立LixSi的迁移
脉冲应用至全电池
最后,电压脉冲技术在Si-LFP全电池配置中得到验证,通过在特定循环的脱锂结束时施加5秒4V脉冲,实现了31.9%的容量恢复率。三电极系统实验揭示了脉冲期间的电压分布,证实了脉冲诱导的恢复效果不受电场极性影响。此外,通过原位SEM和光学电池实验,可视化观察到电压脉冲下孤立LixSi粒子的迁移,证实了电压脉冲通过介电泳机制促进了孤立LixSi的重新连接,有效恢复了电池容量。这项工作为回收Si电极中丢失的活性材料提供了开创性方法,为延长高容量电极材料的循环寿命开辟了新的机会。
图 硅基全电池的容量恢复
展望
总之,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回收Si电极中丢失的活性材料的开创性方法,通过脉冲实现了电池容量的提升,为延长高容量电极材料的循环寿命开辟了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Yufei Yang, et al. Capacity recovery by transient voltage pulse in silicon-anode batteries. Science, 2024, 386(6719): 322-327
DOI: 10.1126/science.adn174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