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决定每周写一篇自己的故事,一共52篇。
发现自我,活在日常,体验创造,心流表达,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肯定自己,塑造自己,表达自己,让2024年与众不同。
第27篇:我的5平方小天地
我家中有一个5平方米的空间,是我常待的地方,那就是地暖垫。
最初购买地暖垫,是因为我无法忍受上海冬天的湿冷气候。上海没有集中供暖,想要东北那样舒服的过冬,就要自己额外安装地暖。
可是那时,我刚开始工作,积蓄有限,所以装修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昂贵的地暖系统。
后来朋友推荐了一种韩国碳晶地暖垫,我就买来试试看。没想到,这一用,就将近10年。
我扔掉了茶几,将地暖垫铺设在沙发前,它不仅可站可坐。还可趴可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全家每日聚会的中心地带。
小核桃小时候,地暖垫上留下了她阅读、拼图、玩耍、搭积木的成长足迹。后来小核桃大了,也喜欢坐在地暖垫上写作业、画画、玩玩具,书桌反而很少用。
偶尔,我们还会在上面架起一张小方桌,享受喝茶、吃点心、下棋、打牌的悠闲时光。
冬日里,坐在温暖的地暖垫上,阳光透过窗户洒落,被温暖地包裹,享受着极致的舒适感。
夏天,地暖垫上凉凉的,比睡在床上舒服多了。
它的冬暖夏凉,让我想起了东北的炕,那里有着不同的温暖记忆。
我姥姥家里,小屋就是炕。
我小时候是姥姥带大的。白天,我妈上班之前,把我送到姥姥家,「炕」就是我的乐园。
早上睡觉起来,把被褥叠好放进炕琴(一种悬在炕上的柜子),炕上啥都没有,光溜溜的,我可以撒欢地到处爬。
姥姥要做饭做家务,不能时时陪着我,又怕我从炕上摔下来,就给我腰上绑一根绳子,另一头系在炕琴的横梁上。绳子刚好就是我爬到炕沿儿,但又不会掉下去的长度。
有一次,姥姥在厨房做饭,屋里好半天都没声儿,就探头进来看看。发现我在原地转圈儿爬,绳子把我缠了好几圈,都缠到脖子上了,真是有惊无险。
当然,那时候我才几个月大,自然是记不得这些的。是我长大以后,姥姥告诉我的。
后来,我上学了。
姥姥家的炕上,我们围坐一桌吃饭,晚上收起桌子,铺好被褥睡觉。炕,见证了姥姥陪伴我玩耍,我陪伴姥姥聊天的温馨时光。直到姥姥患病卧床,炕依旧是我们情感交流的地方。
后来房子拆迁,姥姥过世,我就再也没睡过炕,再也见不到姥姥了。
如今,我对地暖垫上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钟爱。它不仅为我提供了舒适,更让我重温了小时候和姥姥共度的宝贵时光。
那份温暖和怀念,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