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清水粽里的乡愁

文摘   2024-11-07 12:00   北京  

清水粽里的乡愁

——何蔚散文《清水粽》赏析

张路||湖北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2024年6月6日,《长江日报▪江花》周刊向江城人民奉上了何蔚老师的散文新作——《清水粽》。《清水粽》诱人的粽香,让我回味无穷,心潮难平,激发了我要为何蔚老师的这篇散文写篇评论的念头。

初听“清水粽”,甚是好奇,但又不足为奇。细读全文才知清水粽是最简单的糯米粽,它没有任何的添加和勾兑,也就是说没有添加红枣、烧肉或者是火腿等,是用马莲草捆绑,芦苇叶包裹,清水泡过的糯米包制而成。这种粽子却是作者心心念念的粽子,它浸润了故乡江汉平原的水香、草香和稻香,具有独特家乡味道的清水粽。

“小满一过,江汉平原的芦苇就把叶片伸展到了最大限度,”作者开篇简要地点明时间地点,继而又将芦苇无声响地铺展在我们面前。文章第二自然段,则更具体地交代了作者的老家——江汉平原上的江沿湾。于是,作者就想起了40年前老家的样子——“由于土壤的墒情更适宜于种子发芽和农作物生长,收过油菜和麦子的空地上,所有裸露的部位也差不多快被别的庄稼填满。”作者站在离家乡并不遥远的地方,惦念故乡,惦念故乡的农作物。

“也是在这个时候,芒种和端午节几乎是同时伸出手来,把粽子端到了我们面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段落轻盈地过渡。

作者一再强调:“从童年到中年,我们老家的粽子一直都不曾变过。它们永远都是三角形,永远都是单纯的芦叶包裹着单纯的糯米,不大不小,没有任何添加和勾兑。老家的粽子还有一个明显的标记,那就是,它的每一个角都被一根长长的马莲草栓着。”——这就是家乡的清水粽。这还不够,作者又对家乡的清水粽更加形象的加以深度描述:“在我原生态的认知中,粽子多半是照着我们乡下人自己的样子包出来的。它们穿着草本的蓑衣,腰间系着草绳,浑身充满了草本植物的气息,也秉承着草本植物的习性。”——拟人化的语言,更形象地展示出清水粽原本的模样。“在我看来,粽子生来就应该是我们乡下独有的产物。”然而,“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认知是多么幼稚可笑啊!”接着,作者又写我离开老家,来到了谋生的城市,才知道城里有各种各样的粽子,然而,令我“奇怪的是,绑在它们身上的并非马莲草,而是麻绳或线绳,仅此一点,就足以令我心生别扭,本能地要在情感上和它们保持距离。”由此,我们不难推测,这些话语其实就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再看,“所以直到现在,我始终只对马莲草捆绑的清水粽情有独钟,基本上不碰别的粽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初心没变,即使在多年的城市工作生活中依然永葆本真、善念、清纯之心。我们再跟着作者的心路往前走,“每当端午节来临,总有一串清水粽会当面提醒我,敦促我:可别忘了把你的来历与身世再确认一遍哦!于是,我就照着粽子的吩咐,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是的,那颗农民的心还在,它依然是生动的、新鲜的、简单的,就像清水泡过的粽叶包着清水泡过的糯米,再被清水泡过的马莲草栓着、连着、捆绑着。”这更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象清水粽一样的赤子之心,牢记承诺。其实,“我”的初心始终象马莲草捆绑的清水粽一样捆绑着自己。作者以诗性的语言深沉地表达着对故乡的那份热爱与眷恋。而且,作者特别强调“过节前,我在菜市场上找到了有马莲草捆绑的清水粽。我只挑不大不小的那一种,没有任何添加与勾兑的那一种,最简单最清白的那一种。”作者在极力找回儿时家乡原生态清水粽的味道,这种家乡的味道才是最值得作者记取与眷恋的味道。清水粽才是故乡最简单、最清白的粽子,它与城市里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粽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情。故乡的清水粽是原生态的,它“来自于清水,给粽子定型的马莲草同样来自清水,甚至就连粽子被煮熟的过程也同样来自清水,”家乡的清水粽是清白的,这正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这诗性的语言和隐喻,最容易被人接受与共情。

何蔚老师擅长隐喻,其散文不乏隐喻的运用。隐喻似乡间晨起的薄雾,隐约、飘渺、迷离、亦真亦幻。

其实,清水粽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作者巧妙的利用家乡清水粽这一原生态粽子,隐喻作者虽离开家乡四十年依然保持着生动、新鲜、简单的农民心。

“地铁16号线正从生长过水稻、芦苇和马莲草的旧址上穿过,我回家的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难看出,地铁16号线也是一个深藏的隐喻。我们都知道,“武汉地铁16号线,又称汉南线,是一条连接汉南、军山与武汉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这是作者对家乡的飞速发展变化表现出的莫大欣喜。作者的家乡稍偏远,是后起之秀,而“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有着武汉地铁1号线,是最先开通地铁的城区。如今回老家,不再艰难,无须出站台,只需乘坐1号线再换乘16号线即可到达。作者于心中又发出感慨:“如果老家还有期待,只要他召唤一声,那我肯定会马不停蹄地奔他而去。”这更印证和表达了一个怀揣赤子心的文人的情怀。而老家“所有的房屋、门窗和道路在被重新规划和排列组合之后,都与我的旧情感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老家不认识我了。我和老家渐行渐远,越来越形同陌路。”道尽了作者离开故乡多年后的怅然与无奈。

“我觉得放凉后的粽子更具有弹性和张力,更具有恰到好处的黏性和硬度,更具有将乡愁黏在舌尖上的亲切感。”何老师的散文构思奇巧,语言别致,从不直抒胸臆,总能将事物的本质与其独特认知巧妙地糅合,并不动声色地将满腔情感溶解在字里行间,叩击人心,乡愁就这样被撩拨起来。作者将舌尖上的乡愁具象化——清水粽化身道具,成为乡愁的代名词。

就像文章结尾所说,“这一点都不影响我对一丛芦苇和马莲草的牵挂,一点都不影响我在剥开一枚清水粽时,下意识地将面孔朝向故乡的那种本能。”文章的结尾则更有力度和劲道,不单单是“我”对故乡的回望,更是向天下游子发出的心声与召唤。

何蔚老师的散文《清水粽》极具代表性,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新时代乡愁散文的典范之作。

 

图片/网络

作 家 简 介

张路,本名张世民,70后。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武汉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作家文摘》《金山》《岁月》《河南工人日报》《惠州日报》副刊等报刊,有散文、报告文学入选《武汉印象》《雕塑大武汉》丛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183074113@qq.com

冬歌文苑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带着您的梦想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