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混乱,沉迷手机,作业还剩一大堆……寒假假期仅剩一周,你家的“神兽”有这种情况吗?是时候“收心”了!“收心”既是为了给寒假收尾,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该“收”哪些“心”?怎么“收”?记者为此采访了佛山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张翠娥。
这些表现或是“假期综合征”
寒假接近尾声,家有即将升四年级小学生的张女士感到十分头疼。她表示,本着不让孩子太累的态度,寒假的安排都以放松为主,但临近开学,孩子似乎表现得很抗拒。
一方面,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现象最明显,还沉迷手机,寒假作业完成进度缓慢。另一方面,孩子对于新学期似乎完全没有准备好,天天念叨着“不想开学”。
对此,张翠娥介绍,这是俗称的“假期综合征”,即新学期即将到来,孩子的生活节奏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带来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的变化,要从比较自由散漫的假期生活转变为规律严谨的上学模式,而且这个转变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因此可能会不适应。
“假期综合征”具体有哪些表现?在生理上,孩子可能会出现失眠、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进行学习任务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另外,很多孩子面对新学期的学习挑战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在心理层面则可能会有紧张、焦虑、抗拒等不适情绪体验。
宜开学前一周开始过渡
这些情况并非一日形成,改变自然也需循序渐进。张翠娥表示,开学前一周是一个较好的时间点。如今,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意识到过渡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
记者留意到,临近寒假末期,图书馆出现了不少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写作业。高明区沧江中学初二学生张菁宣表示,在图书馆学习是自己“收心”的一种方式,看书会让内心得到平静。除了阅读,她还会约上同学一起做预习计划,自主预习新学期的内容。
学子们在高明区图书馆看书,完成寒假作业。(摄影:冯慧雯)
对于以上做法,张翠娥给予了肯定,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她看来,开学前一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逐渐增加,作息也需要逐步调整,这样才能尽快适应开学后的学校生活。
首先,要增强对时间的掌控感。张翠娥建议,学生要慢慢调整到适应学校的作息规定,将睡眠时间恢复到8—10小时,避免开学后陡然变化导致睡眠质量的严重下降。
其次,要增强对精力状态的掌控感。要调整好心态,慢慢将注意力从假期的吃喝玩乐调整到学习上,让自己有目标、有计划和有行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有仪式感的行为,比如挑选喜欢的文具、把校服挂在房间显眼的位置等,同时也要试着坦诚面对内心的情绪,意识到内心此刻的紧张、焦虑都是正常的,家长需要帮助他们找到情绪出口。
最后,要增强对学习的掌控感。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检查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最后一周有计划地完成剩余的作业。另外有时间不妨“温故知新”,温习上学期的知识点,用熟悉的内容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人际、校园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定计划的过程可以形成期望效应,有助于稳定心态,提升面对新学期的动力和信心。
来源:佛山市高明融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从化人才网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招聘资讯
高薪资+五险一金好福利+优质企业
尽在这里!点击小程序快速求职
↓↓↓
更多招聘信息请关注以下公众号